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9, 2019

幽州 (九州)

Image
  关于汉朝刺史部,参见:幽州刺史部,其他同名的行政區劃,参见:幽州 (消歧义)。 幽州 ,又稱 燕州 ,上古十二州之一,原屬《禹贡》冀州地域,由舜所析置 [1] 。 目录 1 起源 2 地理範圍 3 歷代行政區劃 4 注释 5 参考文献 6 参考资料 起源 《禹贡》九州、《职方》九州和西漢政區的關係 《尚书·禹贡》九州 《周礼·职方》九州 西漢政區 冀州 冀州 冀州 幽州 幽州 并州 并州 雍州 雍州 [2] 朔方 [註 1] 涼州 [註 2] 司隶 [註 3] 梁州 益州 [6] [7] [8] [9] 兗州 兗州 兗州 青州 青州 [2] 青州 徐州 徐州 揚州 揚州 揚州 交趾 [註 4] 荊州 荊州 荊州 豫州 豫州 豫州 地理範圍 幽州的中心是蓟城(今北京中部和北部,或蓟县)。上古称为“蓟”,蓟国的国都;春秋中期,燕国灭蓟国,迁都于此,改名为“燕京”。《周礼·职方》记载,“东北曰幽州”,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北部、辽宁省全境地域。其南面是面積縮小的冀州(河北省南部),西面是并州(山西省),北面和东面则是接壤外族地區如匈奴、夫餘和朝鮮。 歷代行政區劃 汉朝至西晋期间於幽州地域设有幽州刺史部,以春秋战国的燕国国都蓟县(今北京市范围)为冶所。十六国、隋朝、唐朝,幽州的名称、治所、范围时有变化(隋炀帝时叫涿郡、唐天宝年间叫范阳郡),但位置基本不变。唐朝时,幽州土贡:绫、绵、绢、角弓、人、栗。户六万七千二百四十三,口三十七万一千三百一十二。下领九县:蓟县、幽都县、广平县、潞县、武清县、永清县、安次县、良乡县、昌平县。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后晋的建立者沙陀人石敬瑭为了打败后唐,把燕云十六州让给契丹。后来宋太宗率军北伐时,它的名字仍叫“幽州”。辽朝于会同元年起在幽州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后又改號 燕京 。 幽州这一名称不再被使用。 此后朝代更替,它陆续又叫过“中都大兴府”(金朝)、“大都路(即元大都或汗八里)”(元朝)、“...

后赵

Imag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赵 319年-351年 333年后赵、東晉、成汉等对峙割据图,為後三國時代。 京城   • 319年-335年 襄国(今河北邢台) • 335年-351年 鄴(今河北臨漳西南) 君主   • 319年-333年 石勒 • 350年-351年 石祗 先前国 继承国 汉赵 冉魏 前秦 后赵 (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 石赵 ” [1] 。 在晋怀帝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刘曜后改为赵),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非常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舉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