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底王国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米底亞王国
Mādai
|
约前678年-前549年 |
 米底王国,根据希罗多德描述
|
地位 |
王国 |
首都 |
埃克巴坦那
|
常用语言 |
米底语
|
宗教
|
古伊朗宗教 |
政府 |
君主制 |
国王 |
|
|
• 前678年-前665年 |
迪奥塞斯[1]
|
• 前665年-前633年 |
弗拉欧尔特斯
|
• 前625年-前585年 |
基亚克萨雷斯
|
• 前589年-前549年 |
阿斯提阿格斯
|
历史时期 |
古代
|
|
• 迪奥塞斯统一米底诸部落[2]
|
约前678年 |
• 居鲁士二世 |
前549年 |
先前国
|
继承国
|
 |
新亚述帝国
|
|
阿契美尼德帝国
|
 |
|
|
历史系列条目
|
伊朗历史 |
 |
|
远古时期
原始埃蘭 (前32世纪–前27世纪)
埃蘭 (前27世纪-前539年)
曼努亞人 (前850–前616年)
|
帝国时期
米底帝国 (前678-前550年)
- (斯基泰王国) (前652–前625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 (前550-前330年)
阿特羅帕特尼王國 (约前320年–公元3世纪)
塞琉古帝国 (前312-前63年)
安息帝國 (前247-224年)
萨珊王朝 (224-651年)
|
中世纪时期
倭马亚王朝 (661-750年)
阿拔斯王朝 (750-1258年)
Dabuyids (642–760)
巴文德王朝 (651–1349)
Masmughans of Damavand (651–760)
Paduspanids (665–1598)
Qarinvandids (7th-century–11th-century)
Justanids (791–974)
阿拉菲德王朝 (864–14世纪)
塔希爾王朝 (821-873年)
薩曼王朝 (819-999年)
薩法爾王朝 (861-1002年)
古尔王朝 (1149-1215年)
Sajid dynasty (889–929)
萨拉里王朝 (919–1062)
齊亞爾王朝 (930–1090年)
Ilyasids (932–968)
白益王朝 (934-1062年)
伽色尼王朝 (977-1186年)
Kakuyids (1008-1141)
Nasrids (1029-1236)
塞爾柱王朝 (1037-1194年)
花剌子模帝国 (1077-1231年)
Atabegs of Yazd (1141–1319)
Mihrabanids (1236–1537)
卡爾提德王朝 (1244–1396年)
伊兒汗國 (1256-1335年)
丘拜尼王朝 (1335-1357年)
莫札法爾王朝 (1335-1393年)
賈拉伊爾王朝 (1337-1376年)
Sarbadars (1337–1376)
Injuids (1335–1357)
Afrasiyab dynasty (1349–1504)
Marashis (1359–1596)
帖木兒帝國 (1370-1507年)
黑羊王朝 (1406-1468年)
白羊王朝 (1468-1508年)
Kia'i dynasty (1389–1592)
|
近代时期
薩非王朝 (1501-1736年)
- (漢達基王朝) (1722–1729年)
阿夫肖利耶王朝 (1736-1796年)
桑德王朝 (1750-1794年)
卡扎尔王朝 (1794-1925年)
|
现代时期
巴列維王朝 (1925-1979年)
伊朗臨時政府 (1979-1980年)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980年至今)
|
|
伊朗主题
|
|
米底王国或米底亚王国(Median[3] dynasty),又称玛代王国(Mādai),是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领土面积最大时西起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亞,东至阿拉霍西亚西部。他们隶属印欧语系,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亚述帝国曾入侵伊朗高原,试图征服。但是亚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了米底国家。
記載
根据希罗多德文本记载,米底王国的创建者是迪奥塞斯。因他善良忠诚、常为人民解决争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被推举为国王,并建造了埃克巴坦那。然而,由于这个记载与亚述的一些文献相违,因此历史学家一般以弗拉欧尔特斯(即迪奥塞斯的儿子)作为米底的开国君主。
弗拉欧尔特斯领导米底人打败波斯部落,但相传在一次对亚述的战争中丧生。在这段时间,斯基泰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米底,并统治了米底王国一段时间。其后,弗拉欧尔特斯的儿子基亚克萨雷斯于前625年成为米底王国的君主。他组织了米底军队,将其分为持矛士兵、持弓士兵和骑兵;將埃克巴坦那定为米底的首都。前615年,基亚克萨雷斯率众攻打亚述的阿拉普哈(Arrapkha,即現今的基爾庫克),又于次年包围尼尼微,惜未将其攻克。其间,基亚克萨雷斯的孙女与新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结婚,两国正式联合。前612年,基亚克萨雷斯聯合迦勒底王国再攻打尼尼微,并于8月将其攻陷。前609年,米底吞并了強盛一時的亚述。在前600年人口达到310万人。在此之后,基亚克萨雷斯继续向西进兵,吞并了乌拉尔图王国,并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发生冲突。公元前582年,由于日食关系,米底与吕底亚结束战斗;两国结为友邦[4]。
公元前585年,米底最后的国王阿斯提阿格斯继位,他把女儿下嫁给了当时隶属于米底的波斯部落的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冈比西斯一世,后来生下王子居魯士;在前560年的米底王国的统治下有520万人口。前553年—前550年,居鲁士二世起兵反叛米底,最后打败自己的外公阿斯提阿格斯,建立了阿契美尼德帝国,米底王国结束。
米底王国君主列表
迪奥塞斯(Deioces),前728年-前675年
弗拉欧尔特斯(Phraortes),前675年-前653年
马地奥斯(Madius),前653年-前625年(斯基泰人统治时期)
基亚克萨雷斯(Cyaxares),前625年-前585年
阿斯提阿格斯(Astyages),前585年-前550年
參考文獻
^ Assyrian texts speak of a Kashtariti as the leader of a conglomerate group of Med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5-14.
^ Prof. George Rawlinson, The Seven Great Monarchies, MEDIA, p.158-160
^ 米底人为Medes;词源相关参见 en:Medes
^ 俞磊.《文明史》. p162
 伊朗主题
|
|
歷史 |
前伊斯蘭時期 |
神話時期 俾什达迪王朝 · 凯扬王朝 · 史前 · 原始埃蘭文明 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800年 · 埃蘭 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550年 · 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 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700年 · 曼努亞王國 公元前十世紀-公元前七世紀 · 米底王國 公元前728年-公元前550年 · 阿契美尼德王朝 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 塞琉古帝國 公元前330年-公元前150年 · 大夏王朝 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25年 · 安息帝國 公元前248年-公元224年 · 貴霜帝國 公元30年-公元275年 · 薩珊王朝 公元224年-公元651年 · 嚈噠帝國 公元425年-公元557年 · 喀布爾-夏希王朝 公元565年-公元879年
|
|
伊斯蘭時期 |
宗法哈里發 637年-651年 · 倭馬亞王朝 661年-750年 · 阿拔斯王朝 750年-1258年 · 塔希爾王朝 821年-873年 · 阿拉菲德王朝 864年-928年 · 薩法爾王朝 861年-1003年 · 薩曼王朝 819年-999年 · 齊亞爾王朝 928年-1043年 · 白益王朝 934年-1055年 · 伽色尼王朝 975年-1187年 · 古爾王朝 1149年-1212年 · 塞爾柱帝國 1037年-1194年 · 花剌子模王朝1077年-1231年 · 伊兒汗國 1256年-1335年 · 卡爾提德王朝 1231年-1389年 · 奧斯曼帝國 1299年-1923年 · 莫扎法爾王朝 1314年-1393年 · 丘拜尼王朝 1337年-1357年 · 札剌亦兒王朝 1339年-1432年 · 帖木兒帝國 1370年-1506年 · 黑羊王朝 1407年-1468年 · 白羊王朝 1378年-1508年 · 薩非王朝 1501年-1722年或1736年 · 漢達基王朝 1722年-1729年 · 阿夫沙爾王朝 1736年-1750年 · 桑德王朝 1750年-1794年 · 杜蘭尼王朝 1794年-1826年 · 卡扎爾王朝 1794年-1925年
|
|
現代 |
巴列維王朝 1925年-1979年 · 伊朗臨時政府 1979年 ·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
|
參見: 大伊朗 · 古伊朗 · 伊朗文化大陸 · 印度-伊朗語族 · 吉羅夫特文化 · 雅利安 · 波斯人 · 伊朗人 · 塔吉克人 · 波斯君主 · 軍事史
|
|
政治與政府 |
理知運動 · 婦女運動 · 選舉 · 憲法 · 最高領袖 · 總統 · 司法機關 · 伊朗專家會議 · 議會 · 憲法監督委員會 · 伊朗國家利益委員會 · 最高國防安全委員會 · 城鄉議會 · 人權(同性戀) · 官員 · 省長 · 改革派 · 原教旨主義者 · 聯合國安理會1747號決議 · 大使 · 外交 · 情報與國家安全部 · 恐怖主義 · 軍事 (陸軍 · 空軍 · 海軍) · 審查制度 · 核問題 · 國家恐怖主義的指控 · 伊朗綠色革命 英伊石油公司 · 阿賈克斯行動 · 白色革命 · 伊朗伊斯蘭革命 · 大使館人質挾持事件 · 兩伊戰爭 ·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 1987年伊朗朝聖者屠殺 · 芝加哥波斯遺產危機 ·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歷史 · 2009年伊朗總統選舉 · 伊朗立憲革命 ·
|
|
人口 |
伊朗國民(海外) · 宗教 · 穆斯林 · 巴哈伊信仰 · 基督教 · 亞美尼亞人 · 猶太人 · 少數民族 · 少數宗教 · 祅教(迫害) · 婦女
|
|
語言 |
伊朗語 · 阿塞拜疆語 · 亞美尼亞語 · 印度-伊朗
|
|
地理 |
城市(列表) · 阿塞拜疆籍伊朗人 · 俾路支斯坦 · 伊朗庫爾德斯坦 · 伊朗高原 · 島嶼 · 山脈 · 省份 · 地震 · 野生動物
|
|
經濟 |
經濟史 · 農業 · 水果 · 產業 · 供水及下水道設施 · 衛生保健 · 中央銀行 · 公司(汽車制造 - 銀行) · 研究所 · 人才外流 · 伊朗電子工業公司 · 軍備 · 工業發展與革新組織 · 國家石油公司 · 航空運輸產業組織 · 航天 · 默德塔 · 國防工業 · 里亞爾 · 德黑蘭證券交易所 · 電子銀行 · 知識產權 · 國際原油交易所 · 殉道者基金會 · 阿薩魯耶工業走廊 · 基什島自由貿易區 · 恰巴哈爾自由貿易工業區 · 稅收 · 經濟合作組織 · 礦業 · 建築業 · 私人化 · 外商直接投資 · 最高審計法院 · 通信業 · 國家電信公司 · 運輸業 · 鐵路 · 地鐵 · 航空公司 · 航運公司 · 能源 · 石油業 · 核計劃 · 旅遊業 · 環境問題 · 經濟改革計劃 · 中東經濟 · 伊朗主要經濟法律列表 · 伊朗與世界貿易組織
|
|
社會與文化
|
國籍法 · 伊朗研究 · 教育(高等教育 · 科技 · 科學家及學者 · 大學) · 哲學 · 伊朗人列表 · 文學 · 媒體(通訊社 (學生) · 報紙) · 建築(建築師) · 阿契美尼德建築 · 藝術(現代及當代) · 波斯庭院 · 戲院 · 飲食 · 公眾假期 · 國家象徵 · 吸食鴉片 · 音樂(《啊,伊朗》 · 重金屬 · 波斯傳統音樂 · 民間 · 流行 · 饒舌及嘻哈 · 搖滾及另類) · 網誌 · 神話 · 民俗 · 伊斯蘭教 · 伊斯蘭化 · 童軍 · 體育(足球)
|
|
其他主题 |
曆法 · 王冠寶石 · 反伊朗 · 親伊朗 · 波斯姓名 · 德黑蘭磯 · 伊朗國際排名 · 《伊朗帝國致敬》
|
|
主题 |
|
PL,cAuI,2,2x JAi0VXy2 A,j2m,wPSMRBi qydesix,gHtz7CQJX1IRbejsMelZOqf,3NdxhHAIpUo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提示 :本条目的主题不是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校训 博文約禮 [1] [2] 创建时间 1963年10月17日 学校类型 法定(公立)、研究型 監督 主權移交前:英屬香港總督 主權移交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校董會主席 梁乃鵬博士 校長 段崇智教授 副校长 華雲生教授(常務副校長) 霍泰輝教授、吳基培教授 張妙清教授、潘偉賢教授 陳偉儀教授、吳樹培先生 教师人數 1,619 [3] 学生人數 25,489 [3] 本科生人數 20,147 [3] 研究生人數 5,342 [3] 校址 香港新界沙田馬料水沙田市地段437號(大埔公路十一至十二咪左右(正門及崇基門) 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 坐标: 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 科學園路與澤祥街交界(東校門) 澤祥街18號(沙田凱悅酒店及工商管理學院)) 校區 新市鎮 总面积 134.4公頃(1,344,000平方米) [2] 代表色 紫與金 [1] 吉祥物 鳳凰 [1] 隶属 英聯邦大學協會 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 東南亞高等教育協會 ( 英语 : ASAIHL ) 國際大學協會 亚太高校书院联盟 八大公立大學聯盟(譯自:HK8)[3] 网站 http://www.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學 ( 英语: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縮寫为 CUHK ),簡稱 中文大學 、 中大...
10
1
I have a function that searches a vector of iterators and returns the iterator if its names matches a string passed as an argument. koalaGraph::PVertex lookUpByName(std::string Name, std::vector<koalaGraph::PVertex>& Vertices) { for (size_t i = 0; i < Vertices.size(); i++) { if(Vertices[i]->info.name == Name) return Vertices[i]; } } My question is how can I implement this as a lambda, to use it in connection with std::find_if ? I'm trying this: std::vector<koalaGraph::PVertex> V; std::string Name; std::find_if(V.begin(), V.end(), [&Name]() {return Name == V->info.name;}) But it says that V an enclosing-function local variable cannot be referenced in a lambda body unless it is in the capture list.
...
波音707 美國電影演員约翰·特拉沃尔塔所擁有的波音707-138B(編號:N707JT),塗上該機於澳洲航空服役期間的塗裝。 類型 四发喷气中长程3-3式窄体干线民用飞行器 生產公司 波音 首次飛行 1957年12月20日 服役 1958年10月26日(泛美航空) 使用狀態 已停產,少量服役 主要用戶 泛美航空 美國航空 中華航空 其它用戶 聯合航空 生產年份 1958-1979 生產數量 1010 [1] 單位造價 430萬美元 (1955年價格) [2] 發展自 波音367-80 衍生機型 波音720 波音707 是美國波音公司在1950年代研發的首款四引擎噴气客機,載客量為140至189人,航程為2,500至5,750海里(4,630至10,650公里) [3] 。 707是波音首款噴气客機,採用後掠翼、發動機吊舱等新式設計。雖然707並非世上首款噴气客機,卻是第一款取得成功的噴气民航客機,支配了1960至1970年代的民航市場,開啟了「噴气時代」,使波音取代道格拉斯公司成為最大的民航飛機製造商之一,之後並發展出各型號7x7噴气客機,而727、737和757都是以707機身為基礎。 707是發展自波音367-80,該原型機於1954年首飛。由於機身寬度不足無法滿足客戶需要,於是把367-80的機身擴寬至148英寸。707首個型號為707-120,採用普惠JT3C發動機,在1957年12月20日首飛,首個使用707的公司是泛美航空,於1958年10月26日投入服務。之後的衍生型號有機身縮短型-138、機身延長型-320、勞斯萊斯發動機型-420。在1960年代初,由於更具燃油效益的發動機出現,波音便把新製造的707更換為新式發動機,並在原有型號加上B字以作標識。 波音707在國內、國際、貨運航線和軍事上廣泛地使用。包括720在內,波音一共交付了1,010架波音707,最後一架在1978年交付。而波音共生產了超過800架軍用型號。最後一家營運707客機的航空公司是伊朗薩哈航空,該707已在2013年停運 [4] ,目前只有少量私人机和军用改型仍在服役。 目录 1 發展 1.1 367-8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