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等





在數學的領域中,若兩個数学对象在各个方面都相同,则称他们是相等的。这就定义了一个二元谓词等于,写作“={displaystyle =}=”;x=y{displaystyle x=y}x=y当且仅当x{displaystyle x}xy{displaystyle y}y相等。通常意义上,等于是通过两个元素间的等价关系来构造的。将两个表达式用等于符号连起来,就构成了等式,例如6−2=4{displaystyle 6-2=4}{displaystyle 6-2=4},即6−2{displaystyle 6-2}{displaystyle 6-2}4{displaystyle 4}4是相等的。


注意,有些时候“A=B{displaystyle A=B}A=B”并不表示等式。例如,T(n)=O(n2){displaystyle T(n)=O(n^{2})}{displaystyle T(n)=O(n^{2})}表示在数量级n2{displaystyle n^{2}}n^{2}上渐进。因為这裡的符号“={displaystyle =}=”不滿足若且唯若的定義,所以它不等於等于符号;实际上,O(n2)=T(n){displaystyle O(n^{2})=T(n)}{displaystyle O(n^{2})=T(n)}是没有意义的。请参见大O符号了解这部分内容。


等价二元关系的表格

集合A{displaystyle A}A上的等于关系是种二元关系,满足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实际上,这是A{displaystyle A}A 上唯一满足所有这些性质的关系。
去掉对反对称性的要求,就是等价关系。
相应的,给定任意等价关系R{displaystyle R}R,可以构造商集A/R{displaystyle A/R}{displaystyle A/R},并且这个等价关系将‘下降为’A/R{displaystyle A/R}{displaystyle A/R}上的等于。


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等式称为恒等式,包含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式。




目录






  • 1 邏輯形式


  • 2 等于的一些基本性质


    • 2.1 替代性


    • 2.2 自反性


    • 2.3 对称性


    • 2.4 传递性




  • 3 符号的历史


  • 4 参见


  • 5 外部链接





邏輯形式


謂詞邏輯含有標準的關於相等的公理來形式化萊布尼茨律。萊布尼茨律是由哲學家萊布尼茨在17世紀提出來的。
萊布尼茨的想法是,兩樣物體是同一的,當且僅當它們有完全相同的性質。
形式化這一說法,可以寫成


對任意x{displaystyle x}xy{displaystyle y}yx=y{displaystyle x=y}x=y當且僅當對任意謂詞P{displaystyle P}PP(x){displaystyle P(x)}P(x)當且僅當P(y){displaystyle P(y)}{displaystyle P(y)}

然而,在一階邏輯中,不能對謂詞進行量化。因此,需要使用下述公理:


對任意x{displaystyle x}xy{displaystyle y}y,若x{displaystyle x}x等於y{displaystyle y}y,則P(x){displaystyle P(x)}P(x)當且僅當P(y){displaystyle P(y)}{displaystyle P(y)}

這條公理對任意單變量的謂詞P{displaystyle P}P都有效,但只定義了萊布尼茨律的一個方向:若x{displaystyle x}xy{displaystyle y}y相等,則它們具有相同的性質。
可以通過簡單的假設來定義萊布尼茨律的另一個方向:


對任意x{displaystyle x}xx{displaystyle x}x等於x{displaystyle x}x

則若x{displaystyle x}xy{displaystyle y}y具有相同的性質,則特定的它們關於謂詞P{displaystyle P}P是相同的。這裡謂詞P{displaystyle P}P為:P(z){displaystyle P(z)}P(z)當且僅當x=z{displaystyle x=z}{displaystyle x=z}
由於P(x){displaystyle P(x)}P(x)成立,P(y){displaystyle P(y)}{displaystyle P(y)}必定也成立(相同的性質),所以x=y{displaystyle x=y}x=y(' 'P{displaystyle P}P的變量為y{displaystyle y}y).



等于的一些基本性质



替代性



对任意量a{displaystyle a}ab{displaystyle b}b和任意表达式F(x){displaystyle F(x)}F(x),若a=b{displaystyle a=b}a=b,则F(a)=F(b){displaystyle F(a)=F(b)}{displaystyle F(a)=F(b)}(设等式两边都有意义)。
在一阶逻辑中,不能量化像F{displaystyle F}F这样的表达式(它可能是个函数谓词)。
一些例子:



  • 对任意实数a,b,c{displaystyle a,b,c}a, b, c,若a=b{displaystyle a=b}a=b,则a+c=b+c{displaystyle a+c=b+c}a+c=b+c(这里F(x){displaystyle F(x)}F(x)x+c{displaystyle x+c}{displaystyle x+c}

  • 对任意实数a,b,c{displaystyle a,b,c}a, b, c,若a=b{displaystyle a=b}a=b,则a−c=b−c{displaystyle a-c=b-c}{displaystyle a-c=b-c}(这里F(x){displaystyle F(x)}F(x)x−c{displaystyle x-c}{displaystyle x-c}

  • 对任意实数a,b,c{displaystyle a,b,c}a, b, c,若a=b{displaystyle a=b}a=b,则ac=bc{displaystyle ac=bc}ac=bc(这里F(x){displaystyle F(x)}F(x)xc{displaystyle xc}{displaystyle xc}

  • 对任意实数a,b,c{displaystyle a,b,c}a, b, c,若a=b{displaystyle a=b}a=bc≠0{displaystyle cneq 0}{displaystyle cneq 0},则a/c=b/c{displaystyle a/c=b/c}{displaystyle a/c=b/c}(这里F(x){displaystyle F(x)}F(x)x/c{displaystyle x/c}{displaystyle x/c}



自反性


对任意量a{displaystyle a}aa=a{displaystyle a=a}{displaystyle a=a}


这个性质通常在数学证明中作为中间步骤。



对称性


例子:如果a=b{displaystyle a=b}a=b,那么b=a{displaystyle b=a}{displaystyle b=a}



传递性


例子:如果a=b{displaystyle a=b}a=bb=c{displaystyle b=c}{displaystyle b=c},那么a=c{displaystyle a=c}{displaystyle a=c}


实数或其他对象上的二元关系“约等于”,即使进行精确定义,也不具有传递性(即使看上去有,但许多小的差能够叠加成非常大)。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等于具有传递性。


尽管对称性和传递性通常看上去是基本性质,但它们能够通过替代性和自反性证明得到。



符号的历史



等于」符号或 「={displaystyle =}=」被用来表示一些算术运算的结果,是由Robert Recorde在1557年发明的。


由于觉得书写文字过于麻烦,Recorde在他的作品 The Whetstone of Witte 中采用了这一符号。原因是符号中的两条线一样长,表明其连接的两个量也相等。这一发明在威尔士的St Mary教堂有记录。


约等于的符号是{displaystyle approx }approx,不等于的符号是{displaystyle neq }{displaystyle neq }



参见


  • 等号


外部链接


  • 关系符号的早期使用(英文)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did Captain America manage to do this?

迪纳利

南乌拉尔铁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