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天后宮

Multi tool use
坐标:23°33′53″N 119°33′50″E / 23.564832°N 119.563924°E / 23.564832; 119.563924
澎湖天后宮 | |
![]() 澎湖天后宮山門與廟埕 | |
漢語拼音 |
tiān hòu gōng |
台羅拼音 |
má tsóo king |
基本資訊 | |
---|---|
所在地 |
![]() 澎湖縣馬公市長安里正義街1號 |
創建年份 |
不明 大明萬曆32年(1604年)之前 |
開基者 |
不明 |
廟格 |
闔澎公廟 |
本殿構造 |
五開間三進落 |
等級 |
國定古蹟 |
主神 |
天上聖母 |
例祭 |
農曆正月元宵、七月普渡 |
相关人物 |
沈有容、韋麻郎、施琅、藍木、黃良、陳玉峰 |
澎湖天后宮 | |
---|---|
![]() | |
登錄名稱 | 澎湖天后宮 |
其他名稱 | 媽祖宮、娘媽宮、天妃宮 |
登錄等級 | 國定第一級古蹟 |
登錄類別 | 祠廟 |
登錄公告日期 | 1983年12月28日 |
開放時間 | 07:00 --17:00 |
材質 | 紅磚、土黃色花崗岩、泉州白石與黑色石階 |
參觀費用 | 免費參觀 |
所有權者 | 開台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
澎湖天后宮,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闔澎公廟之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天后宮確切創建年代眾說紛紜,隨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出土,確定於大明萬曆卅二年(1604年)即已立廟。[1]:48-53天后宮早無定稱,稱娘娘宮、天妃宮、娘媽宮、媽祖宮或媽宮等稱呼在所多有。清朝領有台灣後,施琅宣稱克台戰役多賴天妃顯靈襄助,奏請康熙皇帝加封,晉天妃為天后,故今稱「天后宮」。[2]:8-13
目录
1 沿革
1.1 明朝及明鄭時期
1.2 清領時期
1.3 日治時期
1.4 中華民國
2 奉祀
2.1 媽祖、千里眼、順風耳
2.2 註生娘娘
2.3 送子觀音
2.4 至聖先師
2.5 積慶公夫婦
2.6 天津媽祖像
2.7 虎爺
3 建築歷史
3.1 歷代整修紀錄
3.2 大正大修建
3.2.1 參與匠師
4 建築結構
5 建築裝飾
5.1 屋脊裝飾
5.2 門楣方柱
5.3 交趾陶
5.4 匾額文物
5.5 彩畫
5.6 木雕
5.7 彩畫
6 相關圖像
7 參見
8 注釋
9 參考文獻
沿革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
明朝及明鄭時期
澎湖天后宮在文獻可考的最早年代是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該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司令官韋麻郎(Wybrand van Warwijck)率兩艘船抵達澎湖,並派員往福建請求貿易。福建當局立即嚴禁人民出海接濟,並派都司沈有容率兵船五十艘前往澎湖,要求荷蘭人撤退。韋麻郎見求通商無望,又缺乏補給,於是在當年底離開澎湖。董應舉在天啟年間寫給福建巡撫南居益的信中提到此事:「彭湖港形如葫蘆,上有天妃宮,此沈將軍有容折韋麻郎處也。」[3]由此可知當時澎湖已有天妃宮,且是沈有容與韋麻郎談判之處。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任命科內利斯·雷爾生(Cornelis Reyersen)為司令,攻克葡萄牙據守的澳門失利後,轉往澎湖建立貿易據點,並在風櫃尾蛇頭山頂興建城堡作為基地。1624年(天啟四年),福建巡撫南居益下令驅逐荷軍,乃派水師圍堵荷軍於風櫃城,即「風櫃圍城戰」,雷爾生堅守七個月後,終於同意撤離澎湖,轉往台灣本島發展,也開啟了台灣的荷領時期。[4]在此期間荷蘭人繪有一幅澎湖港口圖,在今天后宮位置畫有「中國寺廟」,即媽祖宮。[5]
1663年,東印度公司在前一年被鄭成功擊敗,因而失去在台灣的領地後,隨即任命巴爾薩澤·博特(Balthasar Bort)率艦隊企圖將之奪回。博特曾與清軍聯盟,在中國沿海與鄭軍交戰獲勝,但後來未獲清廷支援攻台。博特失望憤慨之餘,在1664年1月3日攻擊澎湖島上的鄭軍,並在1月10日放火燒毀寺院及附近的房舍。據此,澎湖媽祖宮曾在1664年被毀。博特在其航海記中亦附有澎湖港圖,其中的寺院也在今天后宮的位置上。[6]
清領時期
1683年(康熙22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攻台,在澎湖擊敗由劉國軒率領的明鄭海軍主力,明鄭隨後便即投降。施琅將勝利歸因於媽祖庇佑,並奏請康熙皇帝敕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清廷在1684年(康熙23年)准奏,並且派禮部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將媽祖封為天后,並改「天妃宮」為「天后宮」。[7]
1885年(光緒11年),法軍孤拔率艦入侵澎湖,澎湖之役爆發,戰後天后宮廟身傾圯,翌年重啟修建。1895年(光緒21年),乙未戰爭澎湖之役爆發,日軍進攻澎湖,因戰事波及,天后宮再度損毀。<rˇef name=":1" />
日治時期
臺廈郊諸紳見天后宮殘破,終於於1919年(大正八年)間決議鳩資修建,並從福建延攬大批匠師;臺澎第一古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便是在此次整修過程中被挖掘出土,此碑一出,便奠定澎湖天后宮為台澎第一古廟的歷史地位。[8][2]:8-13
此次大正年間的修建影響天后宮深遠,除了增建後殿「清風閣」,後成當地文人聚會之所之外[9],當時修建的格局與建築樣貌,更沿用至今。[8][1]:184
中華民國
1983年(民國72年)12月28日,政府公告澎湖天后宮為「國定第一級古蹟」,並留下修建紀錄。[9][2]:82011年(民國100年)再啟修建,2014年(民國103年)竣工。[9]
奉祀
媽祖、千里眼、順風耳
正殿供奉居中為大媽,二媽、三媽分祀左右,千里眼、順風耳同時也奉於神龕之中。與大多台灣的媽祖像相同,澎湖媽祖像共同有身穿蟒袍,採坐像,雙目下視、神形和藹等特徵,不過不同於台灣媽祖像多是黑面,澎湖媽祖像為金面身,有人主張金面媽祖像係由官方祭祀之故。[1]:84[2]:8-13
註生娘娘
本地人多稱「註生媽」,位於正殿左側育麟宮中。在民間信仰中,除了管理生兒育女,也辦理安胎、生產和保護幼兒的職責。另外殿中也供奉「十二婆姐」,又稱「十二延女」,祂們姿態各異、各有其名,據聞是按十二生肖所搭配的褓母,也有人認為祂們又主管「六好六壞」,即子孫賢肖與否,悉由陰德厚薄而定。[1]:84
送子觀音
觀世音菩薩雖是佛教神祇,但民間信仰佛道混雜的情況由來已久,天后宮也援引觀音作為陪祀神。送子觀音乃民間婦女所鍾愛的觀音形象之一,由於性質與註生娘娘相類,所以同被供奉在育麟宮中。[1]:84
至聖先師
位於清風閣正廳。至聖先師即孔子,每逢考季也會有不少考生來此祈求考運昌隆。[1]:84與積慶公夫婦的神牌擺放在同一處。[a][1]:84
積慶公夫婦
位於清風閣正廳。積慶公林愿、夫人王氏為媽祖林默娘於凡間的父母,神位乃嘉慶年間冊封,因神格所限,僅能立神牌,不得立神像。[b][1]:84
天津媽祖像
位於清風閣東廳。來自天津元鎮殿的軟身媽祖像,約莫有400年的歷史,約莫文化大革命時期之後輾轉來到澎湖。[c][2]:8-13
虎爺
正殿神桌西側擺放一尊虎爺的身影,為木雕擬人手法而成。[1]:84
正殿|天上聖母
正殿|虎爺
育麟宮|註生娘娘、送子觀音、十二婆姐
天津媽祖像
至聖先師與積慶公夫婦牌
建築歷史

日治時期所攝的澎湖天后宮
歷代整修紀錄
公元 |
紀年 |
干支 |
|
---|---|---|---|
1750 |
乾隆15年 |
庚午 |
有修建紀錄。[8] |
1792 |
乾隆57年 |
壬子 |
|
1818 |
嘉慶23年 |
戊寅 |
|
1845 |
道光25年 |
乙巳 |
|
1885 |
光緒11年 |
乙酉 |
因清法戰爭遭兵燹之災,翌年重新修建。[8] |
1895 |
光緒21年 明治28年 |
乙未 |
因乙未戰爭遭兵燹之災,宮牆傾毀。[8] |
1919 |
大正8年 |
己未 |
臺廈郊諸紳鳩資修建,從福建延攬大批匠師,增建清風閣。[9] 在整修過程中,挖掘出臺澎第一古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8] |
1923 |
大正12年 |
癸亥 |
天后宮改建大抵完成,奠定今日澎湖天后宮建築規制。[8] 同時開啟一波澎湖宮廟整建的風潮,包括媽宮城隍廟、東甲北極殿等,不少泉州、東山島或潮州匠師此後定居澎湖發展。[10] |
1983 |
民國72年 |
癸亥 |
修建紀錄[9] |
2011 |
民國100年 |
辛卯 |
重啟修建[11] |
2014 |
民國103年 |
甲午 |
修建完畢[11] |
大正大修建
大正大修建大木匠師[d]一職係由藍木擔綱。[1]:184澎湖天后宮籌備修建的期間,台廈郊諸紳曾請示北甲北辰宮的朱府王爺,朱王府乩童乃指示由藍木擔綱大木匠師;而在此之前,藍木主持宮廟修建工程的經驗僅有一北甲北辰宮。[12]藍木受命主持天后宮工程時年僅四十,宮方顧慮他年紀尚輕,又委請莊榮司匠師與藍木合作。[13][14]藍氏原籍廣東潮州大埔[14],澎湖天后宮由是與以閩南風格為主的台灣本島寺廟有所不同,具備獨樹一幟的潮州風格,如排樓看架上的彎枋向前傾斜,吊筒部分雕花大而吊柱細小、好用方柱型制等特色,相同的風格亦見於馬公東甲北極殿。[15][9]
參與匠師
匠師 |
籍貫 |
助手 |
項目 |
職責 |
可見於 |
---|---|---|---|---|---|
藍木 |
廣東潮州 |
藍合、陳六甲、洪佐 |
大木 |
建築骨幹、規制與格局的設計與施工 |
三川殿、護龍、正殿等簷樑 |
莊榮司 |
不詳 |
||||
莊銅 |
文澳(澎湖) |
不詳 |
土水 (泥水) |
夯填臺基、鋪面、覆瓦與砌牆等 |
三川殿臺階鋪排 山牆、廟內地坪 |
不詳 |
講美、西嶼 (澎湖) |
石雕 |
天后宮多使用烏石、白石和隴石, 進行細部雕琢 |
三川殿:門鼓、門廂 正殿:柱珠、八角梭柱 護龍:螭虎窗 |
|
蘇水欽[16] |
福建東山島 |
不詳 |
鑿花 |
雖屬裝修工程,但工藝難度並不亞於大木匠師 建築中木雕工藝被稱為鑿花,又被稱作「小木作」 |
屋架上的構件:斗座、瓜筒、垂花鏤雕 正殿屏門、神龕等 |
黃良 |
福建泉州 |
黃玉瑤 |
|||
朱錫甘 |
福建東山島 |
朱欽、黃文華 |
彩繪 |
建築中的彩與繪不可一概而論 「彩」指塗色,替木質外部漆上保護層 「繪」才是指繪畫,包含書法題字等裝修效果 |
三川殿、正殿通樑彩繪 育麟宮、節孝祠的屏堵彩繪 彩繪主題多取自民間演義和故事 |
陳玉峰 |
臺南 |
不詳 |
大正年間因應澎湖天后宮大修建,天后宮董事會從福建延攬一批宮廟匠師參與整建工程,連帶帶動起澎湖一波古廟整修風潮,如東甲北極殿(昭和2年,1927)、澎湖觀音亭(昭和2年,1927)、臺廈郊水仙宮(昭和4年,1929)、媽宮城隍廟(昭和8年,1933)等等,不少匠師因此落籍澎湖發展。[17]
- 落籍澎湖的匠師:藍木(潮州)、黃良(泉州)、黃文華(漳州東山島-銅山派)[17][18]
- 鑿花匠師黃良廣收澎湖子弟為門徒,其門生後來皆成為一代宗師,如黃玉瑤、蔡攑,再傳弟子蔡嘉生。[18]
- 彩繪匠師黃文華長子黃友謙亦是全臺知名的宮廟彩繪大師,尤以「門神」繪製最為精湛知名 [19];2013年,時年81歲的黃友謙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列為台灣人間國寶。[20]
建築結構

格局:五開三進
現今澎湖天后宮建築結構型制乃藍木設計,廟身坐北朝南,面向港口,廟順坡而建,面水背山。建築佈局為三殿式五開間,即「三川殿」、「正殿」以及「清風閣」(後殿)。前殿至後殿順地勢升高,廟埕與三川殿交接處設有多角形的石階,香客需循階而上進入廟中。[1]:184、208-235
「三川殿」為三開間建築,左右兩側與護龍相銜,符合澎湖地區因多風而影響的建築特色。俗諺:「入廟看前門,入厝看菜園。」三川殿為廟宇前殿,象徵廟宇門面,整座廟宇裝飾最講究、最華麗的部份往往都集中於此。[1]:208-235
「正殿」奉祀金面媽祖,左右護龍分別奉祀註生娘娘以及供奉當地節孝烈婦的節孝祠。[1]:208-235
後殿「清風閣」又稱「公善樓」;一樓東側供奉天津媽祖,西側擺置台澎第一古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二樓供奉「太歲星君」。[1]:208-235[2]:8-13
建築裝飾
屋脊裝飾
三川殿屋頂中脊上為「龍馬負圖」,脊堵處為「轅門斬子」(北宋年間楊延昭斬楊宗保的典故);垂脊、歸帶末緣尚有精湛的泥塑、剪黏作品,排仔頭人偶各持旗、球、戟、磬,則是取「祈求吉慶」的諧音。[1]:208-235
三川殿|中脊:龍馬負圖、脊堵:轅門斬子
三川殿中脊|雙龍剪粘(四爪水龍)
排仔頭:球(「求」之諧音)
門楣方柱
廟宇山門兩側的方柱的柱珠以及石鼓,柱珠細觀有「四藝:琴、棋、書、畫」的石雕紋路。由於建築多為木造,為避祝融之災,水的意象常常表現在剪粘交陶和木雕等作品上,蘊含以水剋火的寓意,如兩根大楣間隙有「八仙過海」、居中為「南極仙翁」的木雕題材。[1]:208-235
聖旨碑(牌首與側翼皆雕龍,以表崇敬)
垂花
大楣木雕|八仙過海
石鼓
方柱柱珠(卷軸)
三川殿步通木雕
交趾陶
東西兩側水車堵各有「關雲長水淹七軍」和「法海水淹金山寺」的交趾陶,亦是水的意象。[1]:208-235
西側水車堵|交趾陶(關羽和關平)
東側水車堵|交趾陶(水淹金山寺)
匾額文物

與天同功匾(1923年仿製)
天后宮匾額以「與天同功匾」最負盛名,相傳公元1881至1886年間,康熙皇帝為表彰媽祖顯靈之功勳,御賜九龍紋底之匾額。今所見之「與天同功」匾乃1923年(大正十二年)大整修期間仿製,匾額紋底則為十三龍紋。原匾流向眾說紛紜,有一說便主張係清法戰爭期間,廟中文物被法軍掠奪或變賣[21],或被駐守媽宮澳的台州勇或粵勇搶走[22]。
除此之外,內藏匾額落款年份諸多皆為大正癸亥年(1923年),如「功化之極匾」[23]、「孝慈則忠匾」[24]、「保彼東方匾」[25]、「德侔天地匾」[26]等。
彩畫
前殿彩畫由台南畫師陳玉峰負責,展現和廣東畫師不同的風格。其中前殿後步口的木柱上有錦紋畫,以繪畫模仿錦布包住柱子的裝飾,在台灣十分少見,具有珍貴價值。[27]
木雕
參與細部裝飾的匠師有黃良、蘇水欽,彩繪匠師陳玉峰、朱錫甘與潘科,都是當時台灣的一流匠師。天后宮的木雕反應近代台灣寺廟雕刻的精緻和寫實路線,多用樟木以利細節表現。木匠受到嶺南畫派影響,使用內枝外葉手法做出凹凸的層次。正殿入口六扇屏門有花鳥四季各異的木雕品,分別是「秋深百舌弄蜻蜓」、「雪中小萼見英雄」,此二幅為泉州匠師黃良作品;「楒下三燕迎春風」、「鳳凰富貴長春圖」,署名為啟明(推測為人稱「水林師」朱錫甘別名),「雪落蒼松鶴步遲」與「花中君子喜鴛鴦」則沒有雕師署名的印記。[28]
正殿入口
屏門木雕|雪中小萼見英雄
屏門木雕|鳳凰富貴長春圖
彩畫
正殿神龕左右兩側,有四幅東山島匠師朱錫甘[29]的擂金畫。擂金畫又稱「掃金」或「泥金」,即以乾毛筆沾金箔粉描繪的方式,畫在尚未完全乾燥的黑漆之上,藉由金粉的疏密表現濃淡,由於施作難度高,擂金畫作品在臺灣本島也不多見。[27][2]:8-13
「出漢關昭君長抱怨」
朱錫甘_杜甫映壁題詩
相關圖像

《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中的媽祖以及千里眼、順風耳的插圖
在1670年出版,荷蘭地理學者en:Olfert Dapper所著的《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一書的插圖中,將媽祖形象畫的非常巨大,左右二旁站了千里眼、順風耳[30]。
參見
- 台灣媽祖信仰
- 澎湖天后宮交陪廟
- 闔澎公廟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澎湖天后宮
注釋
^ 見附圖「至聖先師與積慶公夫婦牌」。
^ 此一部分由澎湖天后宮委員莊富發先生口述。[2017/05/07]
^ 此一部分由澎湖天后宮委員莊富發先生口述。[2017/05/07]
^ 「大木匠師」在傳統木造建築中,此一匠師負責建屋結構柱、樑、枋和斗栱的設計兼施工,與石匠師一樣皆具有決定房屋規模的權力。
參考文獻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澎湖天后宮 |
^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 澎湖采風文化學會(編撰). 《開臺澎湖天后宮志》. 澎湖縣: 開臺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2006. ISBN 9789868272309.
^ 2.02.12.22.32.42.52.6 陳, 英俊; 高, 啟進; 林, 文鎮; 郭, 金龍. 《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2000. ISBN 9789860262797 (中文(台灣)).
^ 按:原文即做「彭湖」,並非錯字。明‧董應舉,《崇相集選錄》,1967台灣文獻叢刊本,頁36。
^ 駱, 芬美. 《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 台北市: 時報. 2013: 41–50. ISBN 9789571357287.
^ 曹永和,2000,〈澎湖之紅毛城與天啟明城〉,《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頁162。台北市:聯經。
^ 村上直次郎著,許賢瑤譯,2001,〈澎湖島上的荷蘭人〉,《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頁14。宜蘭縣宜蘭市: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 李乾朗,1999,《澎湖天后宮》,頁13。台北市:雄獅圖書。
^ 8.08.18.28.38.48.58.6 陳仕賢,2006年,《台灣的媽祖廟》,遠足文化。ISBN 986-7630-7-2-6
^ 9.09.19.29.39.49.5 澎湖天后宮. 臺灣宗教百景. [2019-04-12] (中文(台灣)).
^ 林文鎮、鄭昭民編著,2004,《澎湖第一街「中央里街內」生活文化採集》,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政府。ISBN 957-0190-7-8-7
^ 11.011.1 澎湖天后宮.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許, 雪姬. 《續修澎湖縣志.卷14.人物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125–126. ISBN 986001521X (中文(台灣)).
^ 李, 乾朗.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台北市: 遠流. 2003: 158. ISBN 957324957X.
^ 14.014.1 Penghu.Info|藍木. [2018/3/20]. 请检查|access-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 李, 乾朗.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台北市: 遠流. 2003: 158、162. ISBN 957324957X.
^ 李, 乾朗.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台北市: 遠流. 2006: 163. ISBN 957324957X.
^ 17.017.1 許, 雪姬.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四.人物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 18.018.1 楊, 麗祝.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文化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 王, 文良. 《絢麗雅致:傳統彩繪技術保存者-黃友謙的彩繪人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5. ISBN 9789860457773.
^ 邱祖胤. 黃友謙列人間國寶 畫遍澎湖廟宇. 中國時報. 2013-06-11 [2018-04-17].
^ 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 Penghu.Info|與天同功匾. [2018/03/20]. 请检查|access-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 林, 豪. 《澎湖廳志.舊事》. 成文. 1983: 363–365.
^ 功化之極匾.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04-07] (中文(台灣)).
^ 孝慈則忠匾.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04-07] (中文(台灣)).
^ 保彼東方匾.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04-07] (中文(台灣)).
^ 德侔天地匾.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04-07] (中文(台灣)).
^ 27.027.1 李乾朗,1999,《澎湖天后宮》,頁41-63。台北市:雄獅圖書。
^ 王文良. 〈朱錫甘(水林師)-澎湖宮廟裝飾藝術的大師〉. 《澎湖研究第十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 2011: 83-84.
^ 李奕興. 澎湖馬公天后宮的朱錫甘是東山島人. 2011-07-11 [2018-04-18] (中文(繁體)).
^ 原書名為「Gedenkwaerdig Bedryf der Nederlandsche Oost-Indische Maetschappye, op de Kuste en het Keizerrijk van Taising of Sina」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西方人描繪的澎湖娘媽宮. 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
|
2c,LiLRNjcalgzX,h 5Z7eB,YKLt Cz,ZSCZY7ERzGRx b Js5P86RUDmCdZ,qdi MiBeiiEI 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