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




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英语: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是人类普遍认可的共同价值。




目录






  • 1 普世價值的定義


  • 2 各領域的觀點


    • 2.1 哲學觀點


    • 2.2 倫理学觀點


    • 2.3 心理学觀點


    • 2.4 政治学和法学觀點




  • 3 争议與批判


  • 4 参见


  • 5 参考文献


    • 5.1 引用


    • 5.2 来源




  • 6 外部链接





普世價值的定義


即是“人類普遍認可的共同價值”。有益的事物就有價值,對人類普遍有益的事物就是普世價值。普世價值也叫普適價值。普世價值涉及到两重含义。


第一,为大家所“發現”的普世價值。以賽亞·柏林的定义是“普世價值……是那些被很多人在絕大多數地方和情況下、在幾乎所有的時間里、實際上共同认可的、无论是否在他们的行為中明确表现出来的价值……”。[1]


第二,为所有人有“理由”相信的普世價值。阿馬蒂亞·森认为當莫罕達斯·甘地認為「非暴力」是普世價值时,他主張所有的人都有理由相信非暴力的价值,並非所有的人目前正在相信非暴力的价值。[2]許多不同的東西都被认為是普世價值,例如对快乐的追求[3]和民主[4]等。


关于是否存在普世價值、如果存在的话什么是普世價值的问题,跨越了包括心理學、政治學、哲學在内的一些領域。



各領域的觀點



哲學觀點


哲學上对普世價值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價值論和價值观上,但在倫理学、美學和政治哲學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倫理学觀點


归结主义(英语:Consequentialism)认为只有产生具普世价值结果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5]功利主義認為,快樂和痛苦是唯一具有普遍意义上內在價值的事物。



心理学觀點


施瓦茨(Shalom H. Schwartz)与一些心理学同事们对普世價值進行了實證研究,調查普世價值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又是哪些。施瓦茨定義的“價值”是那些“影響人們選擇行为和評價事件方式的令人向往的觀念”。[6]他假说的普遍價值將涉及到三個不同類型的人类的需要:生理需求,社會統籌的需要,以及与福利和群體生存相關的需求。包括在44個國家对不同文化的超過25000人问卷在内的一系列的研究,施瓦茨的結果是,存在着十種不同類型的56种具體的普遍價值:[7]



  • 安全:强壮的肉体以避免疾病和天敌的伤害以及更高效地获取物质、繁殖后代。清潔,家庭安全,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的穩定,報恩,健康,歸屬感。

  • 享樂:拥有生存必需的物质,如食物和财富,作为快樂享受生活的保障。

  • 權力:權威,領導地位,主導地位。

  • 成就:成功,能力,雄心,影響力,智慧,自尊。

  • 刺激:大膽刺激的行为,多樣的生活,精彩的生活。

  • 自主:創造力,自由,獨立,好奇心,選擇自己的目標。

  • 普世性(道德):博大胸懷,才智,社會公正,平等,和平,美麗,與自然的融和,对環境的保護,內心的和諧。

  • 慈善:樂於助人,誠實,寬容,忠誠,責任,友誼。

  • 傳統:生活中的自我定位,謙讓,虔诚,尊重傳統,平和。

  • 社会整合:自律,服從。


施瓦茨还测试了“灵性”这个类型,也就是“生命的意义”,但发现并不具有普世性。[8]



政治学和法学觀點


政治学和法学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更高法律規則英语:rule according to a higher law)及其衍生开的一些其他概念。更高法律規則意为只有当公平、道德和公正这些更高原则获得满足后,法律才可以被执行。[9]在法律实践上,更高法律規則是通过法治和法治国的概念体现出来。法治可分为狭义法治和实质法治;狭义的(英语:formal)法治认为法治本身并不提供“公正”,但为人们提供一个寻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实质的(英语:substantive)法治扩展了狭义的概念,包括某些与此相关的包括自由、人权和民主在内的个人實質性權利。[10]实质法治的这个扩展则在法理上承认天賦人權,也为宪政国家的宪法最终包括人权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据。尽管在学术界狭义法治比实质法治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但在各国的法律实践上,宪政国家的宪法普遍包括了人权法案,因而实质法治得到事实上的广泛的确认。
憲政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種主張以憲法體系約束國家權力、規定公民權利的學說、理念和政治实践。這種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憲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是對民主政治的制衡。傳統上,憲政本身並不直接涉及到政府是否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但現代憲政理論往往與民主的概念密不可分,并成为民主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法治是宪政的基础,没有法治也就没有宪政。[11]自由、人权和民主正是通过憲政和法治被认为是普世價值,但是“普世價值”不能簡單的等同於“普世制度”或者“普世體制”。



争议與批判


普世价值最基本的争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存在普世价值,其中以道德普遍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之争具代表性。第二类争议是哪些該算作普世价值,比如:有人認爲叢林法則和自然競爭也應該算作普世價值的一部分,有人認為其為普遍原則、但不是普世價值。宗教界人士則認爲神學觀點也是普世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人則認為其為絕對真理(就信仰者而言)、但不是普世價值(相對於民主等非宗教概念而言)。


中国大陆学界在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普世价值的存在基础及普世价值的内涵这些问题上,尚有争议。


1997年8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張宏毅說,冷戰結束後,美國等西方國家以為冷戰結束是西方價值觀及人權觀的勝利,竭力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及人權觀推向全世界,以實現資本主義一統天下和美國治下的國際新秩序;如同1991年前英國首相愛德華·希思所說,美國所要建立的以西方價值觀為指導的世界新秩序「只不過是一種新帝國主義」[12];也如同1993年6月14日印度尼西亞外交部部長阿里·阿拉塔斯(Ali Alatas)在世界人权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所說,如果不是真心真意保護人權,而是在人權問題上懷著某種政治目的,甚至利用人權對其他國家發動政治攻勢,這是不能允許的[13]


2006年9月,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在汉堡峰会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欧洲人经常认为自己有权要求亚洲朝哪个方向转变,亚洲人走自己的路會使欧洲人感到失望与震惊,但是亚洲人有权走自己的路;德国、欧洲开始实现经济腾飞的时候未曾想到民主,「民主不是前提、而是结果」;今后几年,欧洲将在经济方面与整个政治体制方面受到亚洲的挑战,亚洲精英阶层的自信心迅速增长,欧洲不能认为「全世界都在等待推行我们的模式、我们的设想」[14]。同月,前德國總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說,「对别的国家提出治国建议,或规定他们应该怎么做」,是不正确的;这么做只是自以为是,只会造成紧张关系,导致冲突[15]


2007年紀錄片系列《為什麼要民主?》中的俄羅斯紀錄片《俄國式民主》,探討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民主政治會走到什麼方向,核心問題是:「民主是普世價值嗎?民主只有一種型態嗎?人民有權利決定他們自己『要不要民主』、『要哪一種民主』嗎?」


2011年1月19日,日本立命館大學法學部名譽教授徐勝(Sung Suh)說,唯有超克西方普世人權和日本亞洲主義的虛偽意識,徹底清理日本對東亞民眾侵略和殖民的歷史並追究其責任,才能完成東亞民眾去殖民的課題,實現東亞民眾共同的和平未來,實現有普遍意義的東亞人權[16]。2013年8月15日,徐勝說,西方所講的普世價值,向來就是雙重標準;「文明」與「野蠻」的二元對立法,正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合理化對外侵略所提出的論調,以文明的高度否定受侵略者的人格與尊嚴,將受侵略者視為野蠻的奴隸、只能受文明人支配,以美國對待伊斯蘭世界為例,「美國一口說普世價值,另一方面卻又在這些地區蹂躪人權」;他主張:「我們必須重建一個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普世價值」[17]


2013年6月1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董事李世默說:「民主政治对西方的崛起和现代世界的诞生,居功至伟;然而,很多西方精英把某一种民主形式模式化、普世化,这是西方当前各种病症的病灶所在。如果西方的精英不是把大把时间花在向外国推销民主上,而是更多关心一下自身的政治改革,恐怕民主还不至于像今天这样无望。……共产主义和选举民主制,都是基于普世价值的『元叙事』;在20世纪,我们见证了前者因极端教条而失败;到21世纪,后者正重蹈同样的覆辙。……共产主义和民主可能都是人类美好的追求,但它们普世化的教条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的下一代不需要被灌输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政治模式,所有社会都只有一种归宿』。多元化正在取代普世化。」[18]


2013年8月,香港《明鏡月刊》第43期刊出了據說是中共中央“九號文件”的全文,內文宣稱“在西方國家經濟、軍事、科技長期占優勢的情況下,這些論調(宣揚普世價值)具有較強的迷惑性、欺騙性,目的在於混淆西方價值觀與我們宣導的價值觀的本質區別,最終用西方價值觀取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9]但原文出处并未得到证实。


2014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新城說,普世價值是「在歷史上沒有,現在也沒有,將來更不會有」的事物,提出普世價值來論證改革必要性的人「先設定一個『普世價值』的框子,然後按照這個框子來設計改革方案」,這些人實際上是在設置一個誘導人們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陷阱」[20]


2015年10月,美國西北大學的政治學專家伊麗莎白·沙克曼·赫德(Elizabeth Shakman Hurd)說,在她看來,美國政府推動國際宗教自由的作法,例如美國國務院公布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等,是美國政府在海外推動美國戰略及經濟利益的整套作法的最新環節,其部分方式是透過社會與宗教工程學手段[21]


2015年1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普世價值是帶有侵略性的政治口號,並在世界各地釀成災難後無法收拾[22]


2016年2月,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說:「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進入了全球性殖民貿易時代,資本主義率先在歐洲大地上誕生,經歷了野蠻的原始積累之後,逐步發展為更高階段的壟斷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這個過程中,由其所確立的以資本為導向的西方文明衝破國家和民族的邊界,以成功者自居,審視和批判其他文明,推行其所謂的『普世價值』,貶損、衝擊其他非西方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念。人們所看到的,不是不同文明的交匯、共榮,而是西方文明對其他文明的壓制和征服,全球化成了『美國化』、『西方化』和『資本主義化』。這種狹隘的理念和偏執的做法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人類文化、文明的多樣性受到極大傷害。」[23]


2016年9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杨光斌說,自由主義民主是在一定歷史和社會條件下,在基督教文明體系中形成的價值理念和政治制度;把自由主義民主當作普世價值,是20世紀末西方國家基於歷史終結論炮製的一種說辭,與19世紀西方建立殖民體系時提出的白人優越論是同一個性質;而历史终结论的实质仍是以西方政治文明终结其他文明,还是白人优越论式的“文明的傲慢”,著名国际政治学者漢斯·摩根索把这样的“普世主义”视为“民族主义化的”。他說,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建立单一文明一统天下的“普世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正如塞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所说,西方文化的普世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在道德上是立不住的、在实践上是危险的[24]


2016年12月,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主任李成說,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民主都有自己的特色,任何兩個國家的民主模式也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25]


2018年6月,中国共产党党刊《求是》发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一文,称 “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为错误思潮,是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26]



参见




  • 亞洲價值

  • 普世主义

  • 价值观外交

  • 人权

  • 天賦人權

  • 人权法案

  • 世界人權宣言

  • 自由

  • 民主

  • 平等

  • 共和

  • 宪政

  • 法治

  • 法治国

  • 自然法

  • 恕道

  • 道德普遍主義

  • 道德相對主義

  • 美國例外論




参考文献



引用





  1. ^ Jahanbegloo 1991, p. 37


  2. ^ Sen 1999, p. 12


  3. ^ Mason 2006


  4. ^ Sen 1999


  5. ^ Pettit 1996, p. 303


  6. ^ Schwartz & Bilsky 1987, p. 550


  7. ^ Schwartz 1994


  8. ^ Schwartz 1992


  9. ^ West's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Law (in 13 volumes), 2nd Ed., edited by Jeffrey Lehman and Shirelle Phelps. Publisher: Thomson Gale, 2004. ISBN 978-0-7876-6367-4.


  10. ^ Craig, Paul P. Formal and substantive conceptions of the rule of law: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Public Law. 1997: 467. 


  11. ^ Philip P. Wiener, ed.,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Studies of Selected Pivotal Idea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06-23., (David Fellman, "Constitutionalism"), vol 1, p. 485, 491-92 (1973-74) ("Whatever particular form of government a constitution delineates, however, it serves as the keystone of the arch of constitutionalism, except in those countries whose written constitutions are mere sham. Constitutionalism as a theory and in practice stands for the principle that there are—in a properly governed state—limitations upon those who exercise the powers of government, and that these limitations are spelled out in a body of higher law which is enforceable in a variety of ways, political and judicial. This is by no means a modern idea, for the concept of a higher law which spells out the basic norms of a political society is as old as Western civilization. That there are standards of rightness which transcend and control public officials, even current popular majorities, represents a critically significant element of man's endless quest for the good life.")


  12. ^ 張宏毅. 美國人權外交走向失敗的歷史必然性. 《海峽評論》第80期(1997年8月號). 1997-08 [2015-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中文(台灣)‎). 


  13. ^ 李云飞、黄其祥. 印尼外长在世界人权大会上强调 谁都不能自诩为人权审判官. 人民日报. 1993-06-16: 6 (中文(台灣)‎).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4. ^ 安露. 欧洲尚未从天国迷梦中醒来. 德國之聲中文網. 2006-09-18 [2017-02-12]. 


  15. ^ 祝红. 专访德国前总理施密特. 德國之聲中文網. 2006-09-11 [2017-02-12]. 


  16. ^ 徐勝(曾健民譯). 東亞人權的探索. 《思想》第21期. 台北: 聯經出版. 2012年5月: 1-20. ISBN 978-957-08-3998-2. 


  17. ^ 張方遠. 為真正和平 走自己的路. 中國時報. 2013-08-27 [2015-01-10] (中文(台灣)‎). 


  18. ^ 李世默. 中国崛起与西方一元论的终结. 环球时报. 2013-06-20 [2015-09-07] (中文(台灣)‎). 


  19. ^ 《明鏡月刊》獨家全文刊發中共9號文件. 明鏡月刊. 2013-08-20 [2015-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20. ^ 周新城. 改革沒有“普世價值”. 人民網. 2014-04-28 [2015-03-13] (中文(台灣)‎). 


  21. ^ 索科洛夫斯基. 美推動國際宗教自由 批評者稱虛偽. 美國之音中文網. 2015-10-14 [2015-11-21] (中文(繁體)‎). 


  22. ^ 劉波. 鄭永年:中國未來30年的任務. 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5-12-07 [2016-06-09]. 


  23. ^ 辛旗. 順應時代潮流引領和影響人類文明及社會發展. 中評社. 2016-03-25 [2016-09-04] (中文(香港)‎). 


  24. ^ 杨光斌. 自由主义民主“普世价值说”是西方“文明的傲慢”. 《求是》2016年第19期. 2016-09-30 [2016-12-17] (中文(简体)‎). 


  25. ^ 黎和. 李成:中國正尋求第三種政治發展途徑. 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6-12-14 [2017-02-12]. 


  26. ^ 秋石.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求是. 2018-06-15 [2018-06-20]. 




来源



  • Bolin, Anne, and Patricia Whelehan (1999). Perspectives on Human Sexuality. SUNY Press.

  • Diamond, Larry Jay, and Marc F. Plattner (2001). The Global Divergence of Democraci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Jahanbegloo, Ramin, (1991). Conversations With Isaiah Berlin. McArthur & Co. Reprinted 2007, Halban Publishers. ISBN 978-1-905559-03-9, ISBN 978-1-905559-03-9

  • Mason, Elinor, (2006).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value-pluralism/ 'Value pluralism'.] I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Accessed 13 Nov 2007).

  • Pettit, Philip (1996). The Common Mind: An Essay on Psychology, Society, and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chwartz, S. H. (1992). '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Theory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 In M. Zanna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65.

  • Schwartz, S. H. (1994). 'Are there Universal Asp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Human Value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0 (4): 19–45.

  • Schwartz, S. H. and W. Bilsky (1987). 'Toward a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550-562.

  • Sen, Amartya (1999). 'Democracy as a Universal Value'. Journal of Democracy, 10 (3): 3-17.



外部链接


  • Michael J. Zimmerman, (2007). '内在价值 vs. 外在价值',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Accessed 13 Nov 2007).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數位音樂下載

When can things happen in Etherscan, such as the picture below?

格利澤4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