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持
佛教 |
---|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业 五戒 禅那 波罗密 涅槃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
宗派 部派 上座部 大乘 金剛乘 藏傳 漢傳 |
經籍舉要 阿含經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大智度论 俱舍論 坛经 |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
佛教主題 |
住持,又稱方丈[1]、堂頭和尚[2](亦簡稱「堂頭」)[3]、住持職、住職、寺主,是佛教寺院之中,出家僧團的管理者與領導者。寺院具一定叢林規模、能掛單接眾,才有一個住持的職位。沒掛單接眾的寺院只有一位當家師,即監院,又可稱監寺、院主、主首、寺主。
目录
1 含義和使用
2 概論
3 日本佛教
4 參見
5 註釋
含義和使用
“住持”為「久住世間護持佛法」之義。在日本較為常用「住職」一詞。
華人也稱道教宮觀的主持者為住持。西方的修道院、教會的主牧師也被译為「住持」(男Abbot,女Abbess),其餘駐院、駐教會的教士被中文翻譯為「方丈」。
概論
隋唐時稱寺主,與上座、維那(都維那,知事)同為佛寺三綱,隋因廣設道場亦稱道場主。宋宣和三年,禁稱“主”字,改曰“管勾院門”、“同管勾院門事”;建炎年初,“勾”字因嫌名避諱,再改成住持,一同被改為住持的還有負責化緣的“供養主”、尼庵管理者“住持”[4]。
又称方丈,一說或因据《维摩诘经》说,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的卧室只有一丈见方,但是容量无限;另一說禅宗寺院用来比喻住持所居的寝室爲“一丈四方之室”,故住持亦称方丈[5]。
俗称堂头和尚,这是因为“出堂”(正式列队进入大殿或法堂)的时候,住持走在最前面。
日本佛教
以下是日本佛教各宗派對住持(住職)的稱呼。
一般住持 | 宗派或本山的首長 | |
---|---|---|
律宗 | 和尚 | 長老 |
天台宗 | 法印・和尚・阿闍梨 | 座主・執行 |
真言宗 | 和尚・方丈・阿闍梨 | 管長・長者・化主 |
臨濟宗 | 和尚・方丈・老師 | 管長 |
曹洞宗 | 和尚・方丈・老師 | 管長 |
淨土宗 | 和尚 | 門主・法主・管長 |
淨土真宗 | 院家・院住・御前・御院 | 門主・門首・法主 |
日蓮宗 | 上人 | 管長・貫首 |
其他 | 尊師・教務・院主 | 管主・別当・能化 |
參見
- 寺主
- 知事
- 知事 (佛教)
- 維那
- 上座
註釋
^ 《佛光大辭典》〈方丈〉條,頁1432。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生不免從行者參堂頭和尚至德大師法本。」 、 《水滸傳》第九十回:「今因奉詔破遼到此,得以拜見堂頭大和尚,平生萬幸。」
、《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一時三個人,倒像是堂頭大和尚重提作行腳時的風塵,翰林學士回想作秀才時的況味。」
^ 宋·陳善《捫虱新話•韓文公與大顛論佛法》:「公明日凌晨遂去,纔到門首,乃遇首座,問:‘侍郎入寺何早?’公云:‘特去堂頭通話。’座云:‘堂頭有何言句開示?’」
^ 宋 趙彥衛 《云麓漫鈔》卷六:「本朝大曰寺,次曰院,在法:寺有寺主,郡有僧首,總稱主首。而 宣和 三年禁稱主字,改曰管勾院門,同管勾院門事,供養主作知事,庵主作住持。至 建炎 初,避御名,并改曰住持。」
^ 佛教詞典-【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