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省 (中華民國)













































新疆省

 中華民國的省









1912年-1949年





新疆位置



首府

迪化市

歷史

 - 成立

1912年
 - 国军、省政府倒戈(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

面積
1,711,931 km²

人口
 - 估計
2,550,000 
     人口密度
1.5 /km² 

現隸屬於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蒙古巴彥烏列蓋省、科布多省
 巴基斯坦北部地區
 塔吉克斯坦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
 阿富汗巴達赫尚省瓦罕走廊地區










新疆省,簡稱,是中華民國法理上及中國歷史上存在的省份。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置,治迪化。長期以來由中華民國地方軍閥實質統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在1955年被新成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取代;而中華民國的新疆省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前後遷至台北市四維路52巷31號辦公(新疆省政府辦事處),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1月16日裁撤,至此無該省的省政府編制。


新疆古稱西域,自西漢神爵二年(前60年)作為西域都護府第一次納入中國的版圖,隨著中原王朝的更替興衰,新疆長期被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交替統治。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清高宗重新完成了對西域地區的征服。光緒十年(1884年),左宗棠驅逐了入侵的阿古柏軍隊,奏請設立「新疆省」,取「故土新歸」之意。




目录






  • 1 行政管轄範圍


  • 2 歷史


  • 3 行政區劃


    • 3.1 省、縣之間的行政區


      • 3.1.1 道制


      • 3.1.2 行政區


      • 3.1.3 行政督察區




    • 3.2 縣級行政區


    • 3.3 行政區劃年表




  • 4 人口


  • 5 地方官員


    • 5.1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1912-1928)


    • 5.2 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時期(1928-1949)


    • 5.3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1950-1992)




  • 6 周邊地區


    • 6.1 北洋政府時期


    • 6.2 國民政府時期 (二戰前)


    • 6.3 行宪政府時期 (遷台前)




  • 7 註解


  • 8 参考文献


  • 9 参见





行政管轄範圍




中華民國的行政區劃以及領土糾紛


中華民國時期的新疆省繼承了清代的版圖,周圍鄰省分別為蒙古地方、甘肅省、青海省、西藏地方,鄰國為前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全省範圍為現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境,及蒙古國巴彥烏列蓋省全境、科布多省西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北部。及未有實際管轄過的塔吉克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大部、阿富汗巴達赫尚省瓦罕走廊地區(即帕米爾高原)。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積為1,711,931平方公里。



歷史



清代自甘肃新疆省建立后便设立了在陕甘总督、甘肅新疆巡撫與伊犁將軍共治的构架。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朝被中華民國取代,革命黨人湖南人劉先俊等在伊犁策動起義,殺死伊犁將軍志銳,成立伊犂臨時軍政府。新疆巡撫袁大化電奏清廷保阿克蘇道尹楊增新為新疆都督,自己逃離新疆。楊增新在1912年和軍政府議和,逐漸取得全疆控制,並擁護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革命黨人或被殺死,或回到內地。同年底在沙俄的支持下喀爾喀蒙古宣佈獨立(詳見外蒙古獨立)。1912年庫倫當局攻陷科布多後,又入侵蒙古與新疆之間的阿勒泰,被楊增新派軍擊敗。1919年,北洋政府同意將阿勒泰併入新疆,設立阿山道,即今之阿勒泰地區。楊增新任內都督又陸續改称為将军、督军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北伐結束,7月1日楊增新易幟自行就任新疆省政府主席兼總司令,7月7日被刺身亡。11月17日省政務廳長金樹仁成為新疆省主席。由於金樹仁的獨裁統治,各地民變迭起,和加尼牙孜等人首先在哈密發生暴動,導致甘肅軍閥馬仲英入疆。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月,馬仲英部第一次攻打迪化,被新疆督辦公署參謀長盛世才擊敗。同年4月12日在一些不滿金樹仁的軍官利用流亡新疆的白俄歸化軍發動政變,推舉盛世才為新疆督軍。金樹仁取道蘇聯逃往天津。


同年11月,在英國的支持下,和闐人穆罕默德·伊敏、沙比提大毛拉等人在疏附宣佈成立東土耳其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推舉和加尼牙孜為總統。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月,東土耳其斯坦被馬仲英部下馬福元所滅。穆罕默德·伊敏逃回和闐,又擁立其兄滿素爾為帕夏,成立「和闐伊斯蘭王國」,隨即被馬虎山所部消滅。




盛世才执政期间主张新疆省自治,此为1933-1942年10月间所用省旗


盛世才前期依靠蘇聯支持鞏固政權,進而控制了新疆全境。為表示其親共,盛世才前往蘇聯考察,還邀請中共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人到新疆工作。後期和中共決裂,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國民政府人員隨同國軍部隊進入新疆。在整個抗日战争期間,新疆相對獨立,是抗戰的大後方。盛世才還派軍支持了綏遠抗戰等戰役。




此为新疆自治省1942-1944年所用省旗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月,伊宁事变爆发。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新疆省开始了反對國民政府統治的「三區革命」(「三區」是指當時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個地區),再度打出「東突厥斯坦」的旗號,並殘酷屠殺當地的漢族回族人民。9月,蔣中正將盛世才調到重慶任国民政府林業部長,派吳忠信任新疆省長,並命令回族军阀馬步芳派一個軍的騎兵駐紮在新疆各地,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活動進行鎮壓。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三區革命」領導人阿合買提江、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等撤銷了艾力汗·吐烈的職務,將「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改組為伊犁專區參議會。爆发三区革命的地区,始终效忠中央政府的汉族民众被大肆屠杀,其中,伊宁事变中,随着国军战败,伊宁的汉族民众被屠戮殆尽。而在三区当地民众中却形成归化苏联国籍的高潮,更加深了新疆固有的苏联侨民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在此后深刻影响新疆十余年。中国方面研究者将苏联政府归化新疆民众举动,视为其在中国新疆构建势力基础,更有形容为“鸠占鹊巢”。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盡佔優勢,國軍節節敗退。在彭德懷领导的第一野戰軍8月26日佔領蘭州繼而佔領甘肃省全境之後,新疆的國民革命軍軍政長官陶峙岳、包爾漢等在9月25日、26日相继通电,宣佈脫離迁至廣州的中华民国政府起義。期間已經投向共產黨一邊的張治中在中斡旋,而中共方面的談判代表是鄧力群。同年前蘇聯讓起義軍停止進入迪化市(今烏魯木齊),並讓起義軍投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新疆和平解放后的11月,解放军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在王震將軍率領下进入迪化市。其后,收编国军起义部队、接管政务。1950年初,解放军攻占新疆全境,使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新疆剿匪,清剿疆独和中华民国政府残余的武装。1951年7月1日堯樂博士奉命於台北市四維路52巷31號設立新疆省政府主席辦公處,1971年改組為新疆省政府辦事處,於1992年1月16日裁撤[1]



行政區劃



省、縣之間的行政區



道制


民國2年(1913年)1月發布臨時大總統令,廢除府州廳制度,實施新的道縣制度,保留了清代的鎮迪道、伊塔道、阿克蘇道、喀什噶爾道4道。民國3年(1914年)5月,改鎮迪道為迪化道、改伊塔道為伊犁道。民國5年(1916年)6月、置塔城道。民國8年(1919年)6月,阿爾泰區域併入新疆省,置阿山道。民國9年(1920年),於新疆省南部的阿克蘇道、喀什噶道分置焉耆道、和闐道,至此共有8道。至民國17年(1928年)道制正式廢止。



  • 迪化道

  • 伊犁道

  • 阿克蘇道

  • 喀什噶爾道

  • 塔城道

  • 阿山道

  • 焉耆道

  • 和闐道



行政區


民國17年(1928年)廢道後,因新疆幅員遼闊,治理不便,新疆省政府按原8道區域改置8個行政區。民國22年(1933年)四一二政變後,增置哈密區。民國31年(1942年),增置莎車區。民國32年(1943年)7月才廢除行政區,依內政部頒佈的《省行政督察專員暫行條例》,設行政督察區。



迪化行政區

民國17年(1928年)以原迪化道置「迪化行政區」,行政長駐迪化縣(今烏魯木齊市區),轄迪化、哈密、奇臺、孚遠、阜康、昌吉、綏來、鄯善、鎮西、呼圖璧10縣。同年7月增領乾德縣。民國19年(1930年)2月增領木壘河縣,10月增領七角井設治局。民國22年(1933年)哈密、鎮西5縣劃入哈密行政區,轄區減為10縣1設治局。民國32年(1943年)7月廢除迪化行政區,設「新疆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伊犁行政區

民國17年(1928年)以原伊犁道置「伊犁行政區」,行政長駐伊寧縣(今伊寧市),轄綏定、伊寧、精河、霍爾果斯、博樂5縣。民國21年(1932年)3月增領鞏留縣,23年(1934年)增領溫泉設治局,26年(1937年)增領特克斯、昭蘇2設治局,27年(1938年)增領尼勒克設治局。民國32年(1943年)7月廢除伊犁行政區,設「新疆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喀什行政區

民國32年(1943年)7月廢除喀什行政區,設「新疆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阿克蘇行政區

民國32年(1943年)7月廢除阿克蘇行政區,設「新疆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塔城行政區

民國32年(1943年)7月廢除塔城行政區,設「新疆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阿山行政區

民國32年(1943年)7月廢除阿山行政區,設「新疆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和闐行政區

民國32年(1943年)7月廢除和闐行政區,設「新疆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焉耆行政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民國32年(1943年)7月廢除焉耆行政區,設「新疆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哈密行政區

民國22年(1933年)四一二政變後以迪化行政區的哈密、鎮西2縣置「哈密行政區」,行政長駐哈密縣(今哈密市)。民國26年(1937年)增領伊吾設治局(後改為伊吾縣)。民國32年(1943年)7月廢除哈密行政區,設「新疆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莎車行政區

民國31年(1942年)以喀什行政區的莎車、蒲犁2縣及和闐行政區的葉城縣置「莎車行政區」,行政長駐莎車縣(今莎車縣)。民國32年(1943年)7月廢除莎車行政區,設「新疆省第十行政督察區」。



行政督察區


民國21年(1932年)內政部頒佈《省行政督察專員暫行條例》後,新疆省未立即行,至民國32年(1943年)7月,新疆省才將10個行政區改為行政督察區,各設督察專員1人。民國36年(1947年)調整各區轄縣。中共建政後由各專區取代。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之新疆省區劃



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32年(1943年)7月以迪化行政區設「新疆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迪化縣,轄原迪化行政區的迪化、奇臺、孚遠、阜康、昌吉、綏來、鄯善、呼圖璧、乾德、木壘河10縣及七角井設治局及原焉耆行政區的吐魯番、托克遜2縣。民國34年(1945年)8月增領迪化市,因專署駐迪化縣城區,城區設市後,專署駐地改為迪化市。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區,七角井設治局劃屬第九區,新增烏河設治局,轄境為1市12縣1設治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迪化市及迪化專區取代。



第二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伊犁專區取代。



第三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喀什專區取代。



第四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阿克蘇專區取代。



第五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塔城專區取代。



第六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阿山專區取代。



第七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和闐專區取代。



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焉耆專區取代。



第九行政督察區

民國32年(1943年)7月以哈密行政區設「新疆省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哈密縣,轄原哈密行政區的哈密、鎮西、伊吾3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調整行政區,第一區的七角井設治局劃入本區,計轄3縣1設治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哈密專區取代。



第十行政督察區

民國32年(1943年)7月以莎車行政區設「新疆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莎車縣,轄原莎車行政區的莎車、葉城2縣及原喀什行政區的澤普、麥蓋提2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迪化市及莎車專區取代。



縣級行政區


清代新疆省在宣統三年(1911年)時,分為6府、8直隸廳及2直隸州,下轄1廳、1州、21縣。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1913年)4月,各府、廳、州改置為縣,計有37縣。因新疆地域廣大,在地域廣闊的縣設置了多個縣佐,這些縣佐實際作用改與設治局相似,成為與縣相近的獨立行政區劃。其後,南京國民政府頒佈《縣組織法》等法律,規定縣不設縣佐。由於新疆各縣佐已經具有行政區劃的意義,不可能裁併入原來的縣,為此新疆省將經濟條件較好、基本達到設縣標準的縣佐改升為縣;未達標準的,則改設治局。此後,新疆省縣、設治局的置廢,往往由省府決定,事後再申報內政部。盛世才時期先後設置了5縣及6設治局,而未報內政部備案。民國33年(1944年)盛世才下台後。國民政府接管新疆後,盛世才統治時期在新疆增設、裁撤、升格及更名的20餘個縣及設治局即產生非法問題。為此,新疆省政府以「僻處邊陲,交通不便,民族複雜,情形特殊」為由上報國民政府內政部,於民國36年(1947年12月17日內政部方字第1226號公函將上述問題一併解決。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內政部民國卅六年12月27日方字第1226號公函


「案查前准新疆省政府公函以該省僻處邊陲,交通不便,民族複雜,情形特殊,所有歷年行政區域之變更,多未報核,檢送該省縣名表請查核。等由;經核該省增設昭蘇、鞏哈、寧西、溫泉、阿圖什、岳普湖、阿合奇、裕民、民豐、和靖、和碩等十一縣,及新源、烏河二設治局,裁撤葉爾羌縣,及賽圖拉設治局,又呼圖壁縣更名景化,托克蘇縣更名新和,霍爾果斯縣更名霍城。布倫托海縣更名福海,可可托海設治局升縣更名富蘊,青格里河設治局升縣更名青河,和什托落蓋設治局升縣更名和豐,烏魯克恰提設治局升縣更名烏恰,又托克遜、伊吾、庫爾勒、特克斯四設治局升縣等等,均經呈奉行政院核定轉奉國民政府令准備案。除通行外,相應函請查照為荷。



民國38年(1949年)時,新疆省劃分為10行政督察區,下轄1市、78縣、2設治局。民國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為各省縣市編定代碼,該法規於民國94年(2005年)10月停用[2]。新疆省各縣、市、局沿革情況如下:



























































































































































































































































































































































































































































































































































































































































































新疆省
所屬督察區及盟部
代碼
縣市局
駐地
沿革
第一行政督察區
35001
迪化市[註 1]
第一行政督察區治所。1934年5月析迪化縣城區置市政籌備處。1945年8月核准設市。
35002 迪化縣 今烏魯木齊市城區 清代為迪化府附郭迪化縣,1913年4月裁府留縣。北洋時期為迪化道駐地。
35003 奇臺縣 古城 北洋時期屬迪化道。
35004 綏來縣 瑪納斯 北洋時期屬迪化道。
35005 昌吉縣 今昌吉鎮
北洋時期屬迪化道。
35006 鄯善縣 辟展 北洋時期分別屬迪化道、焉耆道。
35007 吐魯番縣 吐魯番城 清代為吐魯番直隸廳,1913年4月改置縣。北洋時期分別屬迪化道、焉耆道。
35008 景化縣 呼圖璧 1918年2月析昌吉縣呼圖璧縣佐轄境置,稱圖璧縣。北洋時期屬迪化道。1947年更名。
35009 乾德縣 乾德城 1921年8月析迪化縣乾德城縣佐轄境置。北洋時期屬迪化道。
35010 阜康縣 今阜康鎮
北洋時期屬迪化道。
35011 孚遠縣 吉木薩爾鎮 北洋時期屬迪化道。
35012 托克遜縣 托克遜城 1920年10月析吐魯番托克遜縣佐轄地置托克遜設治局。北洋時期屬焉耆道。1936年實施縣制。
35013 木壘河縣 今木壘鎮
1928年4月析奇台縣木壘河縣佐轄境置。
35058 烏河設治局 烏納木河 1947年析沙灣、和豐二縣置。
第二行政督察區
35014 伊寧縣 寧遠城 第二行政督察區治所。清代為寧遠縣,因與奉天、山西、甘肅、湖南4省縣名重名,1914年1月更名。縣「為伊犁東南屏藩,遠接俄境」,故名。北洋時期為伊犁道駐地。
35015 綏定縣 綏定城 清代為伊犁府附郭綏定縣,1913年4月裁府留縣。北洋時期屬伊犁道。
35016 精河縣 安阜城 清代為精河直隸廳,1913年4月改置縣。
35017 霍城縣 霍爾果斯城 1914年5月析綏定縣霍爾果斯地方置霍爾果斯縣。1941年更名。
35018 博樂縣 大營盤 1920年1月析精河縣大營盤地方置。因博樂塔拉河得名。北洋時期屬伊犁道。
35019 鞏留縣 托古斯善柳 1932年3月析伊寧縣東南置。
35024 昭蘇縣 昭蘇城 1938年1月析特克斯縣置昭蘇設治局,1942年12月縣制實施。
35020 寧西縣 察布查爾 1937年析伊寧縣屬錫伯營區置河南設治局,因地處伊寧河南,故名。1939年改置為河南縣,因與河南省縣名重名,1944年更名。
35021 特克斯縣 特克斯 1937年6月析鞏留縣置特克斯設治局,因特克斯河得名。1937年實施縣制。
35022 鞏哈縣 尼勒克 1938年析伊寧縣屬鞏團斯、哈什河兩牧區置尼勒克設治局,因喀什河支流尼勒克河得名。1939年縣制實施。
35023 溫泉縣 溫泉城 1938年析綏定縣察哈爾營置溫泉設治局,因境內有數處溫泉,故名。1942年縣制實施。
35025
新源縣[註 2]
1937年析鞏留縣置卡克滿設治局,1942年改稱新源設治局。1945年實行縣制施並更改稱鞏乃斯縣,因境內鞏乃斯河得名。1946年6月再更名。「鞏乃斯」為哈薩克語,華文意為「新源」。
第三行政督察區
35026 疏附縣 喀什噶爾回城 第三行政督察區治所。北洋時期屬喀什噶爾道。
35027 疏勒縣 喀什噶爾漢城 清代為疏勒府直轄地,1913年4月廢府置縣。北洋時期為喀什噶爾道駐地。
35028 伽師縣 排素巴特 北洋時期屬喀什噶爾道。
35029 英吉沙縣 今英吉沙鎮
清代為英吉沙爾直隸廳,1913年4月改置縣。北洋時期屬喀什噶爾道。
35030 巴楚縣 巴爾車爾 清代為巴楚州,1913年4月改置縣。北洋時期屬喀什噶爾道。
35031 蒲犁縣 色勒車爾 清代為蒲犁廳,1913年4月改置縣。北洋時期屬喀什噶爾道。
35032 烏恰縣 黑孜圍 1930年10月析疏附縣烏魯克恰提卡縣佐轄境置烏魯克恰提設治局。1938年縣制實施。
35033 岳普湖縣 岳普湖 1940年4月析疏勒、英吉沙、伽師等縣置。因岳普湖河得名。1943年4月縣制實施。
35034 阿圖什縣 集興鎮 1938年析疏勒縣置。1943年縣制實施。
第四行政督察區
35035 阿克蘇縣 阿克蘇 第四行政督察區治所。清代為溫宿府直轄地,1913年4月裁府置縣並改名,因阿克蘇河得名。北洋時期為阿克蘇道駐地。
35036 溫宿縣 今溫宿鎮 北洋時期屬阿克蘇道。
35037 庫車縣 今庫車鎮 清代為庫車直隸州,1913年4月改置縣。北洋時期屬阿克蘇道。
35038 拜城縣 今拜城鎮 北洋時期屬阿克蘇道。
35039 沙雅縣 今沙雅鎮 北洋時期屬阿克蘇道。
35040 烏什縣 今烏什鎮 清代為烏什直隸州,1913年4月改置縣。北洋時期屬阿克蘇道。
35041 柯坪縣 柯爾坪莊 1930年10月析阿克蘇縣柯坪縣佐轄境置。
35042 阿瓦提縣 阿瓦提莊 1930年10月析阿克蘇縣阿瓦提縣佐轄境置。
35043 新和縣 托克蘇八柵 1930年10月析庫車縣托克蘇縣佐轄境置托克蘇縣,1941年更名新和縣,寓「新疆永久和平」之義。
35044 阿合奇縣 阿合奇 1938年析烏什縣置阿合奇設治局。1944年縣制實施。
第五行政督察區
35045 塔城縣 綏靖城 第五行政督察區治所。清代為塔爾巴哈臺直隸廳,1913年4月改置縣。北洋時期分別屬伊犁道、塔城道。
35046 額敏縣 額敉勒河 1918年8月析塔城縣額敏勒河地置。北洋時期屬塔城道。
35047 烏蘇縣 慶綏城 清代為庫爾哈喇烏蘇直隸廳,1913年4月改置縣。北洋時期分別屬迪化道、塔城道。
35048 沙灣縣 沙灣 1915年5月析綏來縣西北地方置。因境內多沙梁、沙灣,故名。北洋時期分別屬迪化道、塔城道。
35049 和豐縣 1930年10月析沙灣縣和什托落蓋縣佐地置和什托落蓋設治局。1941年改名和豐設治局。1944年縣制實施。
35050 裕民縣 察汗托海 1940年析額敏縣置古爾班宗設治局,次年改名察汗托海設治局。1941年改名裕民設治局。1944年縣制實施。
第六行政督察區
35051 承化縣 承化寺 第六行政督察區治所。1921年11月析布爾津縣東承化寺地方置。北洋時期為阿山道駐地。
35052 富蘊縣 可可托海 1937年6月析布倫托海縣佐地置可可托海設治局。1941年縣制實施,改名富蘊縣。因境內礦產豐富,故名。
35053 布爾津縣 布爾津 1914年8月置布爾津設治局。1919年7月改為布爾津河縣。北洋時期屬阿山道。1930年以後簡化縣名為布爾津縣。
35054 哈巴河縣 哈巴河 1914年8月以哈巴河地方置哈巴河設治局。1921年11月改為布爾津縣哈巴河縣佐。1930年10月以哈巴河縣佐轄境置縣。
35055 吉木乃縣 吉木乃 1916年11月核准設吉木乃設治局,但未設置。1926年8月先置吉木乃設治局,後改為吉木乃縣佐。1930年10月以吉木乃縣佐轄境置縣。
35056 青河縣 青格里河 1937年6月析布倫托海縣置青格里河設治局。1941年縣制實施,並改縣名。
35057 福海縣 今福海鎮
1914年8月以阿爾泰區域布倫托海地方置布倫托海設治局。1919年7月改為布爾津縣布倫托海縣佐。1921年11月以布倫托海縣佐轄境置布倫托海縣。屬阿山道。1942年改名。因境內布倫托海湖內魚產豐富,湖邊有大片鹽場,附近又有廣闊的牧場,人們稱之為福海,故名。
第七行政督察區
35060 和闐縣 額里齊城 第七行政督察區治所。清代為和闐直隸州,1913年4月改置縣。北洋時期分別屬喀什噶爾道、和闐道,為和闐道駐地。
35061 于闐縣 今木尕拉鎮
北洋時期分別屬喀什噶爾道、和闐道。
35062 墨玉縣 哈拉哈什城 1919年5月析和闐縣哈拉哈什地方置。北洋時期分別屬喀什噶爾道、和闐道。
35063 洛浦縣 今洛浦鎮
北洋時期分別屬喀什噶爾道、和闐道。
35064 策勒縣 策勒村 1929年1月析于闐縣策勒村縣佐地置。
35065 皮山縣 今固瑪鎮
北洋時期分別屬喀什噶爾道、和闐道。
35066 民豐縣 尼雅城 1943年置民豐設治局,1946年縣制實施。
第八行政督察區
35067 焉耆縣 今焉耆鎮
第八行政督察區治所。清代為焉耆府直轄地,1913年4月裁府置縣。北洋時期分別屬阿克蘇道、焉耆道,為焉耆道駐地。
35068 尉犁縣 孔雀河 清代為新平縣,因與雲南省縣名重名,1914年1月改名。因古尉犁國得名。北洋時期分別屬阿克蘇道、焉耆道。
35069 輪臺縣 今輪臺鎮
北洋時期分別屬阿克蘇道、焉耆道。
35070 且末縣 車爾城 1914年5月析于闐縣卡牆地方置。因漢代且末國得名。北洋時期分別屬喀什噶爾道、阿克蘇道、焉耆道。
35071 庫爾勒縣 今庫爾勒鎮
1930年10月析焉耆縣庫爾縣佐轄境置庫爾勒設治局。1939年縣制實施。
35072 婼羌縣 今若羌鎮
北洋時期分別屬阿克蘇道、焉耆道。
35073 和靖縣 和通蘇木 1939年6月置和通縣,因蒙古語稱維吾爾人為「和通」,呈請改名。同年8月改為和靖縣。
35074 和碩縣 烏什塔拉 1938年析焉耆縣地置和碩設治局。1946年縣制實施。
第九行政督察區
35075 哈密縣 哈密城 第九行政督察區治所。清代為哈密直隸廳,1913年4月改置縣。北洋時期屬迪化道。
35076 鎮西縣 巴里坤 清代為鎮西直隸廳,1913年4月改置縣。北洋時期屬迪化道。
35077 伊吾縣 阿都魯克 1937年6月析哈密縣地置伊吾設治局。1943年縣制實施。
35078 七角井設治局 七角井 1930年10月析鄯善縣七角井縣佐轄境置。
第十行政督察區
35079 莎車縣 莎車漢城 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所。清代為莎車府直轄地,1913年4月裁府置縣。北洋時期屬喀什噶爾道。
35080 葉城縣 今喀格勒克鎮 北洋時期分別屬喀什噶爾道、和闐道。
35081 澤普縣 波斯坎 1921年11月析葉城縣北境置。以《西域水道記》中的澤勒普善河之簡稱得名。北洋時期屬喀什噶爾道。
35082 麥蓋提縣 麥蓋提莊 1922年6月析巴楚縣置。因駐地得名。北洋時期屬喀什噶爾道。

巴圖塞特奇勒圖盟
35101 中路霍碩特左旗
35102 中路霍碩特中旗
35103 中路霍碩特右旗

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35201 東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35202 東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35203 南路舊土爾扈特汗旗
35204 南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35205 南路舊土爾扈特中旗
35206 南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35207 西路舊土爾扈特旗
35208 北路舊土爾扈特旗
35209 北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35210 北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青塞特奇勒圖盟
35301 新土爾扈特左旗
35302 新土爾扈特右旗
35303 新霍碩特旗
35304 烏梁海左翼旗
35305 烏梁海左翼左旗
35306 烏梁海左翼右旗
35307 烏梁海左翼後旗
35308 烏梁海右翼旗
35309 烏梁海右翼左旗
35310 烏梁海右翼右旗
己裁撤
35059 布爾根設治局 1919年9月析新土爾扈特旗、新和碩特旗布爾根地方置布爾根設治局。1920年11月改為布爾根縣佐。1924年7月以布爾根縣佐轄地置布爾根縣。1933年後被外蒙古佔領。1937年6月析布倫托海海縣置布爾根設治局。1947年併入清河縣境。
耳里匱設治局 烏列蓋 1921年3月析烏梁海蒙古族地置。北洋時期屬阿山道。後被外蒙古佔領。
賽圖拉設治局 賽圖拉 1920年10月析皮山縣賽圖拉縣佐地置。1944年裁撤,併入皮山縣。


行政區劃年表





































































































































































































































































































































































新疆省行政區劃年表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西元 民國紀元 其他 行政區劃變更
1912年
民國1年
21


6府
4州
8廳

1913年
民國2年
37





  • 廢迪化府留迪化縣(4月)

  • 廢伊犁府留綏定縣(4月)

  • 廢疏勒府置疏勒縣(4月)

  • 廢溫宿府置阿克蘇縣(4月)

  • 廢焉耆府置焉耆縣(4月)

  • 廢莎車府置莎車縣(4月)

  • 改吐魯番直隸廳為吐魯番縣(4月)

  • 改精河直隸廳為精河縣(4月)

  • 改英吉沙爾直隸廳為英吉沙縣(4月)

  • 改塔爾巴哈臺直隸廳為塔城縣(4月)

  • 改庫爾哈喇烏蘇直隸廳為烏蘇縣(4月)

  • 改哈密直隸廳為哈密縣(4月)

  • 改鎮西直隸廳為鎮西縣(4月)

  • 改蒲犁廳為蒲犁縣(4月)

  • 改庫車直隸州為庫車縣(4月)

  • 改烏什直隸州為烏什縣(4月)

  • 改和闐直隸州為和闐縣(4月)

  • 改巴楚州為巴楚縣(4月)


1914年
民國3年
39





  • 寧遠縣改名伊寧縣(1月)

  • 新平縣改名尉犁縣(1月)

  • 析綏定縣置霍爾果斯縣(5月)

  • 析于闐縣置且末縣(5月)


1915年
民國4年
40




  • 析綏來縣置沙灣縣(5月)

1916年
民國5年
40




1917年
民國6年
40




1918年
民國7年
42





  • 析昌吉縣置圖璧縣(2月)

  • 析塔城縣置額敏縣(8月)


1919年
民國8年
44

2



  • 阿爾泰區域布爾津設治局來隸(1月)

  • 阿爾泰區域哈巴河設治局來隸(1月)

  • 阿爾泰區域布倫托海設治局來隸(1月)

  • 析和闐縣置墨玉縣(5月)

  • 改布爾津設治局為布爾津河縣(7月)

  • 省布倫托海設治局入布爾津縣(7月)

  • 置布爾根設治局(9月)


1920年
民國9年
46

2



  • 析精河縣置博樂縣(1月)

  • 析吐魯番縣置托克遜縣(11月)

  • 析皮山縣置賽圖拉設治局(10月)

  • 省布爾根設治局(11月)


1921年
民國10年
50

2



  • 置耳里匱設治局(3月)

  • 析迪化縣置乾德縣(8月)

  • 析布爾津縣置承化縣(11月)

  • 析布爾津縣置布倫托海縣(11月)

  • 析葉城縣置澤普縣(11月)

  • 省哈巴河設治局入布爾津縣(11月)


1922年
民國11年
51

2


  • 析巴楚縣置麥蓋提縣(6月)

1923年
民國12年
51

2


1924年
民國13年
52

2


  • 置布爾根縣(7月)

1925年
民國14年
52

2


1926年
民國15年
52

2


  • 置吉木乃設治局,旋省(8月)

1927年
民國16年
52

2


1928年
民國17年
53

2


  • 析奇臺縣置木壘河縣(4月)

1929年
民國18年
54

2


  • 析于闐縣置策勒縣(1月)

1930年
民國19年
58

7



  • 改托克遜縣為托克遜設治局(10月)

  • 析疏附縣置烏魯克恰提設治局(10月)

  • 析阿克蘇縣置柯坪縣(10月)

  • 析阿克蘇縣置阿瓦提縣(10月)

  • 析庫車縣置托克蘇縣(10月)

  • 析沙灣縣置和什托落蓋設治局(10月)

  • 析布爾津縣置哈巴河縣(10月)

  • 析焉耆縣置庫爾勒設治局(10月)

  • 析鄯善縣置七角井設治局(10月)

  • 置吉木乃縣(10月)


  • 布爾津河縣簡稱為布爾津縣(?)


1931年
民國20年
58

7


1932年
民國21年
60

7



  • 析伊寧縣置鞏留縣(3月)

  • 析迪化縣置乾德縣(8月)


1933年
民國22年
59

6




  • 布爾根縣被“蒙古人民共和国”佔領(?月)


  • 耳里匱設治局被“蒙古人民共和国”佔領(?)


1934年
民國23年
59

6


1935年
民國24年
59

6


1936年
民國25年
60

5


  • 改托克遜設治局為托克遜縣(?月)

1937年
民國26年
60

12



  • 析鞏留縣置特克斯設治局(6月)

  • 析布倫托海縣置可可托海設治局(6月)

  • 析布倫托海縣置青格里河設治局(6月)

  • 析布倫托海縣置布爾根設治局(6月)

  • 析哈密縣置伊吾設治局(6月)

  • 析伊寧縣置河南設治局(?月)

  • 析鞏留縣置卡克滿設治局(?月)


1938年
民國27年
61

17



  • 析特克斯縣置昭蘇設治局(1月)

  • 析伊寧縣置尼勒克設治局(?月)

  • 析綏定縣置溫泉設治局(?月)

  • 析疏勒縣置阿圖什設治局(?月)

  • 析烏什縣置阿合奇設治局(?月)

  • 析焉耆縣置和碩設治局(?月)

  • 改烏魯克恰提設治局為烏恰縣(?月)


1939年
民國28年
65

14



  • 置和通縣(6月)

  • 和通縣改名和靖縣(8月)

  • 改河南設治局為河南縣(?月)

  • 改尼勒克設治局為鞏哈縣(?月)

  • 改庫爾勒設治局為庫爾勒縣(?月)


1940年
民國29年
65

15


  • 析疏勒縣、英吉沙縣、伽師縣置岳普湖設治局(4月)

1941年
民國30年
67

13




  • 霍爾果斯縣改名霍城縣(?月)


  • 托克蘇縣改名新和縣(?月)


  • 什托落蓋設治局改名裕民設治局(?月)

  • 改可可托海設治局為富蘊縣(?月)

  • 改青格里河設治局為青河縣(?月)


1942年
民國31年
69

11



  • 改昭蘇設治局為昭蘇縣(12月)

  • 改溫泉設治局為溫泉縣(?月)

  • 卡克滿設治局改名新源設治局(?月)

  • 布倫托海縣改名福海縣(?月)


1943年
民國32年
72

9



  • 改岳普湖設治局為岳普湖縣(4月)

  • 改阿圖什設治局為阿圖什縣(?月)

  • 改伊吾設治局為伊吾縣(?月)

  • 析于闐縣置民豐設治局(?月)


1944年
民國33年
75

5



  • 河南縣改名寧西縣(?月)

  • 改特克斯設治局為特克斯縣(?月)

  • 改阿合奇設治局為阿合奇縣(?月)

  • 改裕民設治局為裕民縣(?月)

  • 省賽圖拉設治局入皮山縣(?月)


1945年
民國34年
76
1
4



  • 析迪化縣置迪化市(8月)

  • 改新源設治局為鞏乃斯縣(?月)


1946年
民國35年
78
1
2



  • 鞏乃斯縣改名新源縣(6月)

  • 改民豐設治局為民豐縣(?月)

  • 改和碩設治局為和碩縣(?月)


1947年
民國36年
78
1
2



  • 圖璧縣改名景化縣(?月)

  • 析沙灣、和豐2縣置烏河設治局(?月)

  • 省布爾根設治局入青河縣(?月)


1948年
民國37年
78
1
2


1949年
民國38年
78
1
2




人口


據民國十七年(1928年)內政部的統計,新疆省的總人口約為255萬人,其中人口構成方面,維吾爾人佔約70%,漢人約10%以下。



地方官員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1912-1928)


新疆都督兼民政長(北京北洋政府)



  1. 袁大化(以巡撫改任)(1912)


  2. 袁鴻佑(遇刺身亡,未到任)(1912)


  3. 楊增新(1912-1914)


新疆將軍兼巡按使(北京政府)


  1. 楊增新(1914-1916)

新疆督軍兼省長(北京政府)


  1. 楊增新(1916-1925)

新疆督辦兼省長(北京政府)


  1. 楊增新(1925-1928)


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時期(1928-1949)



新疆省政府主席(南京國民政府)



  1. 楊增新(1928)


  2. 金樹仁(1928-1933)


  3. 劉文龍(政變後任臨時省主席,同年12月遭盛世才軟禁)(1933)


  4. 朱瑞墀(盛世才指定為代理主席)(1933-1934)


  5. 盛世才(1934-1944)


  6. 吳忠信(1944-1946)


  7. 張治中(1946-1947)


  8. 麥斯武德(1947-1948)


  9. 包爾漢(1948-1949)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1950-1992)


新疆省政府主席


  1. 堯樂博斯(1950年4月11日-1971年7月27日)


周邊地區



北洋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時期 (二戰前)



























行宪政府時期 (遷台前)



























註解




  1. ^ 英文名:Tihwa,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之後,更名為「烏魯木齊」(Urumqi),意為「美麗的牧場」,是蒙古語的音譯。現今烏魯木齊是新疆乃至中亞地區最大的都市,中國西北地區僅次西安的大都市。


  2. ^ 新源縣,國史館著《中華民國史·地理志》及行政院主計處著《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並作「新源設治局」。



参考文献





  1. ^ 2015.4.11法提合先生、耿慶芝女士演講「漫談新疆省政府辦事處」


  2. ^ 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7-21.




参见




  • 省 (中華民國)

  • 新疆战争

  • 甘肃新疆省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前任:
 大清新疆省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新疆省
1912年-1992年
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省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數位音樂下載

When can things happen in Etherscan, such as the picture below?

格利澤4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