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素
Multi tool use
维基百科中的醫療相关内容仅供参考,詳見
醫學聲明 。如需专业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秋水仙素
系统(IUPAC)命名名称
N -[(7S )-1,2,3,10-Tetramethoxy-9-oxo-5,6,7,9-tetrahydrobenzo[a ]heptalen-7-yl]acetamide
临床数据
商品名
Colcrys
Drugs.com
Monograph
MedlinePlus
a682711
妊娠分级
给药途径
口服
合法狀態
合法状态
AU : 限医生处方 (S4)
CA : 处方药(℞ -only)
UK : 处方药(℞ -only) (POM)
US : 处方药(℞ -only)
药代动力学数据
生物利用度
45%
蛋白结合度
34-44%
代谢
部分通过CYP3A4
生物半衰期
26.6-31.2 小时
排泄
粪便(65%)
识别信息
CAS注册号
64-86-8
ATC代码
M04AC01
PubChem
CID 6167
IUPHAR/BPS
2367
DrugBank
DB01394
ChemSpider
5933
UNII
SML2Y3J35T
KEGG
D00570
ChEBI
CHEBI:27882
ChEMBL
CHEMBL107
化学信息
化学式
C 22 H 25 N O 6
摩尔质量
399.437
SMILES
O=C(N[C@@H]3C1=CC(=O)C(OC)=C/C=C/1c2c(cc(OC)c(OC)c2OC)CC3)C
InChI
InChI=1S/C22H25NO6/c1-12(24)23-16-8-6-13-10-19(27-3)21(28-4)22(29-5)20(13)14-7-9-18(26-2)17(25)11-15(14)16/h7,9-11,16H,6,8H2,1-5H3,(H,23,24)/t16-/m0/s1
Key:IAKHMKGGTNLKSZ-INIZCTEOSA-N
(verify)
秋水仙素 [1] (英语:Colchicine )是最初萃取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种子和球茎的一种植物碱。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的粉末或针状晶体,有剧毒。[2] 最先用于治癒风湿病和痛風,但是它的瀉藥及促進嘔吐的功能也成為醫生處方的原因。現在主要用於治療痛風。
目录
1 历史
2 药理学
2.1 生物功能
2.2 藥用
2.3 毒性
2.4 植物学应用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链接
历史
秋水仙的萃取物可用於痛風治療上的記載最先出現於迪奥科里斯於公元一世纪所著的De Materia Medica 。
秋水仙素最先由两位法国化学家P·S·波列特 与J·B·卡文顿 於1820年提取出来[3]
。还有一种说法,秋水仙素是在1937年发现的[4] 。
此物質之後經研究,為三環類的生物鹼,而它在痛風治療上的止痛及消炎效果則與其跟微管蛋白結合的能力有關。
药理学
生物功能
秋水仙素將細胞內的微管中主要的成分微管蛋白黏合,阻止微管的聚合作用,从而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隨著細胞支架改變的有絲分裂,而且還會停止嗜中性球的活動能力,因为纺锤体无法形成,染色体不可能到达赤道板上,可引起純炎症或抗炎效用。
藥用
秋水仙素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可授權,主治痛風及家族性布氏桿菌病(亦稱地中海熱),次治類澱粉變性症(AA)及硬皮症。其副作用包括腎、肝臟衰竭及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重劑量的秋水仙素亦會損害骨髓及導致貧血;鑑於其劑量將引起強烈副作用,故秋水仙素亦不適合用作治療癌症。急性期痛风,首剂加倍,每两小时0.5mg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胃肠道反应,每24小时不超过6mg。缓解期,1mg qd
毒性
中毒症状与砷中毒类似:中毒后2至5小时出现症状,包括口渴和喉咙有烧灼感、发热、呕吐、腹泻、腹疼和肾衰竭。随后伴有呼吸衰竭并引起死亡。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但现阶段还没有能够应用于临床的解毒剂。
植物学应用
秋水仙素可以誘導植物細胞發生多倍性,原理是在有絲分裂時,抑制紡錘體微管生成,阻止染色體分離。(促使染色體複製,但阻止細胞分裂)結果生成的一半配子不包含染色體,而另一半配子則包含為正常兩倍的同源染色體(例如一般情況為單倍體時,則變成雙倍體),繼而導致由此結合而成的合子和胚胎亦包含為正常兩倍的同源染色體(例如一般情況為雙倍體時,則變成四倍體)。[5]
以上情況若發生於動物細胞通常是致命的,但植物細胞對此不但有更佳的耐力,而事實上多倍性的植物往往體積會較大、較強壯及有較高的生長速度。因此,這種處理經常用於商業性的植物繁殖。
當一四倍體植物與另一雙倍體植物交配,其三倍體後代是不育的。在商業上,植物種子的供應者可以藉此令種植者必須向其購買種子。另一方面,三倍體植物授粉後會生成「無核」的果實(通常三倍體不會生產花粉,須由另一株雙倍體提供花粉),例如無核西瓜(無籽西瓜)就是以此方法生產。
同時,秋水仙素亦可透過誘發多倍性,令不育的雜種(Hybrids)獲得繁殖能力。(植物可產生新種,增加果實產量)例如小麥(四倍體)和裸麥(雙倍體)雜交而成的黑小麥是不育的三倍體,以秋水仙素處理則可以生產出能育的六倍體黑小麥。透過生殖操作,亦可導致單性結果。
秋水仙素亦可以诱发基因突变。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的基本机理是:秋水仙素的分子结构与基因分子的碱基相似,它在不妨碍基因复制的情况下组成基因的成分参入到基因分子中去。但由于秋水仙素中的取代基与正常碱基不同,所以它在参入基因分子时或以后,会使基因复制时发生偶然配对上的差错,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6]
参考文献
^ colchicine - 秋水仙素. terms.naer.edu.tw. [2016-10-12 ] .
^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8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ISBN 978-7-107-17672-2
^ Pelletier PS, Caventon J. Ann. Chim. Phys. 1820;14:69.
^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8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ISBN 978-7-107-17672-2,
^ Klug, William S., Cummings, Micheal R., Spencer, Charlotte A., & Palladino, Micheal A. Concept of Genetics (ninth edition).
^ 小议秋水仙素诱发变异的不同机制。王海侠。《生物学教学》2008年第33卷第8期
外部链接
Feature on colchicine
Pharmacology[永久失效連結 ] of colchicin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抗痛风药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 » 第一部分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 四、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抗痛风药
镇痛药
解热镇痛、 抗炎、抗风湿药
47 对乙酰氨基酚常/颗 48 阿司匹林常 49 布洛芬常 50 双氯芬酸常/缓 51 吲哚美辛栓
抗痛风药
« 三、麻醉药
注 = 注射剂
常 = 口服常释剂型
缓 = 口服缓释剂型
颗 = 口服颗粒剂
栓 = 栓剂
五、神经系统用药 »
QZD4W,ed7Q 5JUdzogp YE3gEa,SEaC2E60QOLnmNXgc KaF PKHlODJ7TxfBWg8 C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提示 :本条目的主题不是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校训 博文約禮 [1] [2] 创建时间 1963年10月17日 学校类型 法定(公立)、研究型 監督 主權移交前:英屬香港總督 主權移交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校董會主席 梁乃鵬博士 校長 段崇智教授 副校长 華雲生教授(常務副校長) 霍泰輝教授、吳基培教授 張妙清教授、潘偉賢教授 陳偉儀教授、吳樹培先生 教师人數 1,619 [3] 学生人數 25,489 [3] 本科生人數 20,147 [3] 研究生人數 5,342 [3] 校址 香港新界沙田馬料水沙田市地段437號(大埔公路十一至十二咪左右(正門及崇基門) 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 坐标: 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 科學園路與澤祥街交界(東校門) 澤祥街18號(沙田凱悅酒店及工商管理學院)) 校區 新市鎮 总面积 134.4公頃(1,344,000平方米) [2] 代表色 紫與金 [1] 吉祥物 鳳凰 [1] 隶属 英聯邦大學協會 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 東南亞高等教育協會 ( 英语 : ASAIHL ) 國際大學協會 亚太高校书院联盟 八大公立大學聯盟(譯自:HK8)[3] 网站 http://www.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學 ( 英语: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縮寫为 CUHK ),簡稱 中文大學 、 中大...
10
1
I have a function that searches a vector of iterators and returns the iterator if its names matches a string passed as an argument. koalaGraph::PVertex lookUpByName(std::string Name, std::vector<koalaGraph::PVertex>& Vertices) { for (size_t i = 0; i < Vertices.size(); i++) { if(Vertices[i]->info.name == Name) return Vertices[i]; } } My question is how can I implement this as a lambda, to use it in connection with std::find_if ? I'm trying this: std::vector<koalaGraph::PVertex> V; std::string Name; std::find_if(V.begin(), V.end(), [&Name]() {return Name == V->info.name;}) But it says that V an enclosing-function local variable cannot be referenced in a lambda body unless it is in the capture list.
...
坐标: 23°33′53″N 119°33′50″E / 23.564832°N 119.563924°E / 23.564832; 119.563924 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山門與廟埕 漢語拼音 tiān hòu gōng 台羅拼音 má tsóo king 基本資訊 所在地 中華民國(臺灣) 澎湖縣馬公市長安里正義街1號 創建年份 不明 大明萬曆32年(1604年)之前 開基者 不明 廟格 闔澎公廟 本殿構造 五開間三進落 等級 國定古蹟 主神 天上聖母 例祭 農曆正月元宵、七月普渡 相关人物 沈有容、韋麻郎、施琅、藍木、黃良、陳玉峰 澎湖天后宮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登錄名稱 澎湖天后宮 其他名稱 媽祖宮、娘媽宮、天妃宮 登錄等級 國定第一級古蹟 登錄類別 祠廟 登錄公告日期 1983年12月28日 開放時間 07:00 --17:00 材質 紅磚、土黃色花崗岩、泉州白石與黑色石階 參觀費用 免費參觀 所有權者 開台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澎湖天后宮 ,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闔澎公廟之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天后宮確切創建年代眾說紛紜,隨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出土,確定於大明萬曆卅二年(1604年)即已立廟。 [1] :48-53 天后宮早無定稱,稱 娘娘宮 、 天妃宮、娘媽宮、媽祖宮 或 媽宮 等稱呼在所多有。清朝領有台灣後,施琅宣稱克台戰役多賴天妃顯靈襄助,奏請康熙皇帝加封,晉天妃為天后,故今稱「天后宮」。 [2] :8-13 目录 1 沿革 1.1 明朝及明鄭時期 1.2 清領時期 1.3 日治時期 1.4 中華民國 2 奉祀 2.1 媽祖、千里眼、順風耳 2.2 註生娘娘 2.3 送子觀音 2.4 至聖先師 2.5 積慶公夫婦 2.6 天津媽祖像 2.7 虎爺 3 建築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