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席勒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弗里德里希·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jpg
出生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1-10)1759年11月10日
 神聖羅馬帝國符騰堡公國馬爾巴赫
逝世
1805年5月9日(1805-05-09)(45歲)
 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魏瑪公國魏瑪
職業
詩人,劇作家,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
國籍
 德國
文學運動
狂飆突進運動,魏瑪古典主義
代表作
《強盜》
《陰謀與愛情》
《唐·卡洛》
《華倫斯坦三部曲》
《瑪麗·斯圖亞特》
《威廉·泰爾》
配偶
夏洛特·馮·倫格費爾德(1790–1805)
兒女
卡爾·路德維希·弗里德里希(1793–1857)
恩斯特·弗里德里希·威廉(1796–1841)
卡羅琳·路易絲·弗里德里克(1799–1850)
埃米莉·亨麗埃特·路易絲(1804–1872)
親屬
約翰·卡斯帕·席勒(父)
伊麗莎白·多蘿西婭·席勒(母,娘家性柯德懷斯)



簽名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德語: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神聖羅馬帝國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國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意志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目录






  • 1 早年经历与创作


  • 2 与歌德的合作和后期创作


  • 3 作品


    • 3.1 戏剧


    • 3.2 史学


    • 3.3 散文


    • 3.4 译作


    • 3.5 诗歌




  • 4 参见


  • 5 外部链接





早年经历与创作


席勒出生于神聖羅馬帝國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时德国青年的心理。此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已经发展至高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又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来自市民阶层的人物路易丝与宰相的对话:“我可以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买卖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递交一份申请,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对待无礼的客人,我就会把他撵出大门!”直接质问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乌托邦色彩。


诗剧《唐·卡洛斯》以16世纪西班牙的宫闱故事为背景,以生动的情节表达作者的理想:通过开明君主施行社会改良。这个剧本是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表明他已经由狂飙突进时的激进革命精神转化为温和的改良思想。此后,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宣告结束。



与歌德的合作和后期创作




位于魏玛的歌德与席勒雕塑


1787年,席勒前往魏玛;次年,在歌德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从1787年到1796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并沉醉于康德哲学之中。法国大革命时期,席勒发表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曲折的表达了席勒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情绪。他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也是在《唐·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的延续。尽管如此,席勒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德国统一和德国人民解放的道路。他的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结合得非常密切。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1803)等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威廉·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州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威廉·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作品




弗里德里希·馮·席勒



戏剧



  • 《强盗》 (1781年)

  • 《阴谋与爱情》 (1784年)

  • 《唐·卡洛斯》 (1787年)

  • 《华伦斯坦三部曲》 (1800年)

  • 《奥尔良的姑娘》(1801年)

  • 《玛丽·斯图亚特》 (1801年)

  • 《墨西拿的新娘》 (1803年)

  • 《威廉·退尔》 (1804年)

  • 《德梅特里乌斯》 (未完成)



史学



  • 《尼德兰的反叛》

  • 《三十年战争史》

  • 《蛮族入侵、十字军东征和中世纪》



散文


  • 《審美教育書簡》


译作




  • 欧里庇得斯,《伊菲格尼亚在奥利斯》


  • 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



诗歌



  • 《欢乐颂》,(1785年)

  • 《艺术家》

  • 《铃声》

  • 《哥伦布》

  • 《希望》

  • 《全副武装的神马》

  • 《手套》



参见



  • 德语作家列表

  • 狂飙突进运动

  • 启蒙文学



外部链接








  • 古騰堡計劃中Friedrich Schiller的作品

  • 2005“席勒年”

  • 美国俄亥俄的席勒纪念碑

  • 席勒公园

  • 关于席勒的多媒体资料


  • 《審美教育書簡》英文翻譯pdf[永久失效連結]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數位音樂下載

When can things happen in Etherscan, such as the picture below?

格利澤4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