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化強度





在這篇文章內,向量與标量分別用粗體與斜體顯示。例如,位置向量通常用 r{displaystyle mathbf {r} ,!}mathbf{r},! 表示;而其大小則用 r{displaystyle r,!}r,! 來表示。

磁化強度英语:magnetization),又稱磁化向量,是衡量物體的磁性的一個物理量,定義為單位體積的磁偶極矩,如下方程式:



M =def nm{displaystyle mathbf {M} {stackrel {def}{=}} nmathbf {m} }{mathbf  {M}} {stackrel  {def}{=}} n{mathbf  {m}}

其中,M{displaystyle mathbf {M} }mathbf {M} 是磁化強度,n{displaystyle n}n 是磁偶極子密度,m{displaystyle mathbf {m} }mathbf{m} 是每一個磁偶極子的磁偶極矩。


當施加外磁場於物質時,物質的內部會被磁化,會出現很多微小的磁偶極子。磁化強度描述物質被磁化的程度。採用國際單位制,磁化強度的單位是安培/公尺。


物質被磁化所產生的磁偶極矩有兩種起源。一種是由在原子內部的電子,由於外磁場的作用,其軌域運動產生的磁矩會做拉莫爾進動,從而產生的額外磁矩,累積凝聚而成。另外一種是在外加靜磁場後,物質內的粒子自旋發生「磁化」,趨於依照磁場方向排列。這些自旋構成的磁偶極子可視為一個個小磁鐵,可以以向量表示,作為自旋相關磁性分析的古典描述。例如,用於核磁共振現象中自旋動態的分析。


物質對於外磁場的響應,和物質本身任何已存在的磁偶極矩(例如,在鐵磁性物質內部的磁偶極矩),綜合起來,就是淨磁化強度。


在一個磁性物質的內部,磁化強度不一定是均勻的,磁化強度時常是位置向量的函數。




目录






  • 1 馬克士威方程組


    • 1.1 磁感應強度、磁場強度和磁化強度之間的關係


    • 1.2 磁化電流


    • 1.3 靜磁學




  • 2 磁化動力學


  • 3 磁性物質


    • 3.1 抗磁性


    • 3.2 順磁性


    • 3.3 鐵磁性


    • 3.4 反鐵磁性


    • 3.5 亞鐵磁性


    • 3.6 超順磁性




  • 4 參閱


  • 5 註釋


  • 6 參考文獻





馬克士威方程組


馬克士威方程組描述磁感應強度 B{displaystyle mathbf {B} }mathbf {B} 、磁場強度 H{displaystyle mathbf {H} }mathbf{H} 、電場 E{displaystyle mathbf {E} }mathbf {E} 、電位移 D{displaystyle mathbf {D} }mathbf {D} 、電荷密度 ρ{displaystyle rho }rho 和電流密度 J{displaystyle mathbf {J} }mathbf {J} 的物理行為。這裏會探索磁化強度 M{displaystyle mathbf {M} }mathbf {M} 的角色和與這些物理量之間的關係。



磁感應強度、磁場強度和磁化強度之間的關係



磁場強度 H{displaystyle mathbf {H} }mathbf{H} 定義為



H =def 1μ0B−M{displaystyle mathbf {H} {stackrel {def}{=}} {frac {1}{mu _{0}}}mathbf {B} -mathbf {M} }{mathbf  {H}} {stackrel  {def}{=}} {frac  {1}{mu _{0}}}{mathbf  {B}}-{mathbf  {M}}

其中,μ0{displaystyle mu _{0}}mu _{0} 是磁常數。


對於抗磁性物質和順磁性物質,M{displaystyle mathbf {M} }mathbf {M} H{displaystyle mathbf {H} }mathbf{H} 之間的關係通常是線性關係:



M=χmH{displaystyle mathbf {M} =chi _{m}mathbf {H} }{mathbf  {M}}=chi _{m}{mathbf  {H}}

其中,χm{displaystyle chi _{m}}chi_m 是磁化率。


由於遲滯現象,鐵磁性物質的 M{displaystyle mathbf {M} }mathbf {M} H{displaystyle mathbf {H} }mathbf{H} 之間並不存在一一對應關係。



磁化電流


在磁性物質內,「磁化電流」是總電流的一部分,又稱為「束縛電流」,是由束縛電荷形成的。磁性物質內部的「束縛電流密度」 Jb{displaystyle mathbf {J} _{b}}{mathbf  {J}}_{b} 和「表面束縛電流密度」 Kb{displaystyle mathbf {K} _{b}}{mathbf  {K}}_{b} 分別為




Jb =def ∇×M{displaystyle mathbf {J} _{b} {stackrel {def}{=}} nabla times mathbf {M} }{mathbf  {J}}_{b} {stackrel  {def}{=}} nabla times {mathbf  {M}}


Kb =def M×n^{displaystyle mathbf {K} _{b} {stackrel {def}{=}} mathbf {M} times {hat {n}}}{mathbf  {K}}_{b} {stackrel  {def}{=}} {mathbf  {M}}times {hat  {n}}


其中,n^{displaystyle {hat {mathbf {n} }}}{hat  {{mathbf  {n}}}} 是垂直於磁性物質表面的單位向量。


在馬克士威方程組內的總電流 J{displaystyle mathbf {J} }mathbf {J}



J=Jf+Jb+JP{displaystyle mathbf {J} =mathbf {J} _{f}+mathbf {J} _{b}+mathbf {J} _{P}}{mathbf  {J}}={mathbf  {J}}_{f}+{mathbf  {J}}_{b}+{mathbf  {J}}_{P}

其中,Jf{displaystyle mathbf {J} _{f}}mathbf{J}_f 是自由電流密度,JP{displaystyle mathbf {J} _{P}}{mathbf  {J}}_{P} 是電極化電流密度。


自由電流密度是由自由電荷形成的自由電流的密度。自由電荷不束縛於物質的原子的內部。


電極化電流是由含時電極化強度P{displaystyle mathbf {P} }mathbf {P} 形成的:



JP=∂P∂t{displaystyle mathbf {J} _{P}={frac {partial mathbf {P} }{partial t}}}{mathbf  {J}}_{P}={frac  {partial {mathbf  {P}}}{partial t}}


靜磁學


除去自由電流和各種含時效應,描述磁現象的馬克士威方程組約化為




H=−M{displaystyle mathbf {nabla cdot H} =-nabla cdot mathbf {M} }{mathbf  {nabla cdot H}}=-nabla cdot {mathbf  {M}}


×H=0{displaystyle mathbf {nabla times H} =0}{mathbf  {nabla times H}}=0


應用類比方法,與靜電學問題類比:




E=ρϵ0{displaystyle mathbf {nabla cdot E} ={frac {rho }{epsilon _{0}}}}{mathbf  {nabla cdot E}}={frac  {rho }{epsilon _{0}}}


×E=0{displaystyle mathbf {nabla times E} =0}{mathbf  {nabla times E}}=0


靜磁學的問題可以用靜電學的方法來解析。在這裏,M{displaystyle nabla cdot mathbf {M} }nabla cdot {mathbf  {M}} 項目類比於 ρϵ0{displaystyle {frac {rho }{epsilon _{0}}}}{frac  {rho }{epsilon _{0}}} 項目。



磁化動力學



當思考奈米尺寸和奈米時段的磁化作用時,含時磁化物理行為變得很重要。不單只是依著外磁場的磁場線排列,在物質內的單獨的磁偶極矩會開始繞著外磁場進動,通過弛豫,緩慢地隨著能量傳輸進入物質結構,達成與磁場線排列。



磁性物質




各種不同磁性的級列。[1]



抗磁性



抗磁性是物質抗拒外磁場的趨向,因此,會被磁場排斥。所有物質都具有抗磁性。可是,對於具有順磁性的物質,順磁性通常比較顯著,遮掩了抗磁性。[2] 只有純抗磁性物質才能明顯地被觀測到抗磁性。例如,惰性氣體元素和抗腐蝕金屬元素(金、銀、銅等等)都具有顯著的抗磁性。[3]
當外磁場存在時,抗磁性才會表現出來。假設外磁場被撤除,則抗磁性也會遁隱形跡。


在具有抗磁性的物質裏,所有電子都已成對,內秉電子磁矩不能集成宏觀效應。抗磁性的機制是電子軌域運動,用經典物理理論解釋如下:[4]


由於外磁場的作用,環繞著原子核的電子,其軌域運動產生的磁矩會做拉莫爾進動,從而產生額外電流與伴隨的額外磁矩。這額外磁矩與外磁場呈相反方向,抗拒外磁場的作用。由這機制所帶來的磁化率與溫度無關,以方程式表達為

χ=− μ0NZe26m⟨r2⟩{displaystyle chi =- {frac {mu _{0}NZe^{2}}{6m}}langle r^{2}rangle }chi =- {frac  {mu _{0}NZe^{2}}{6m}}langle r^{2}rangle


其中,μ0{displaystyle mu _{0}}mu _{0} 是磁常數,Z{displaystyle Z}Z 是原子數量密度,Z{displaystyle Z}Z 是原子序,m{displaystyle m}m 是電子質量,r{displaystyle r}r 是軌道半徑。r2⟩{displaystyle langle r^{2}rangle }langle r^{2}rangle r2{displaystyle r^{2}}r^{2} 的量子力學平均值。

特別注意,這解釋只能用來啟發思考。正確的解釋需要依賴量子力學。



順磁性




對於順磁性物質、鐵磁性物質、反鐵磁性物質,磁化率與溫度之間的理論關係。[4]



鹼金屬元素和除了鐵、鈷、鎳以外的過渡元素都具有順磁性。[3]在順磁性物質內部,由於原子軌域或分子軌域只含有奇數個電子,會存在有很多未配對電子。遵守包立不相容原理,任何配對電子的自旋,其磁矩的方向都必需彼此相反。未配對電子可以自由地將磁矩指向任意方向。當施加外磁場時,這些未配對電子的磁矩趨於與外磁場呈相同方向,從而使磁場更加強烈。假設外磁場被撤除,則順磁性也會消失無蹤。


一般而言,除了金屬物質以外,[3]順磁性與溫度相關。由於熱騷動(thermal agitation)造成的碰撞會影響磁矩整齊排列,溫度越高,順磁性越微弱;溫度越低,順磁性越強烈。


在低磁場,足夠高溫的狀況,[註 1]根據居里定律(Curie's law),磁化率 χ{displaystyle chi }chi 與絕對溫度 T{displaystyle T}T 的關係式為[4]



χ=C/T{displaystyle chi =C/T}chi =C/T

其中,C{displaystyle C}C 是依不同物質而定的居里常數(Curie constant)。



鐵磁性





磁化強度(豎軸)與H場(橫軸)之間的磁滯迴路關係。


在鐵磁性物質內部,如同順磁性物質,有很多未配對電子。由於交換作用(exchange interaction),這些電子的自旋趨於與相鄰未配對電子的自旋呈相同方向。由於鐵磁性物質內部又分為很多磁疇,雖然磁疇內部所有電子的自旋會單向排列,造成「飽合磁矩」,磁疇與磁疇之間,磁矩的方向與大小都不相同。所以,未被磁化的鐵磁性物質,其淨磁矩與磁化向量都等於零。


假設施加外磁場,這些磁疇的磁矩還趨於與外磁場呈相同方向,從而形成有可能相當強烈的磁化向量與其感應磁場。 隨著外磁場的增高,磁化強度也會增高,直到「飽和點」,淨磁矩等於飽合磁矩。這時,再增高外磁場也不會改變磁化強度。假設,現在減弱外磁場,磁化強度也會跟著減弱。但是不會與先前對於同一外磁場的磁化強度相同。磁化強度與外磁場的關係不是一一對應關係。磁化強度比外磁場的曲線形成了磁滯迴線。


假設再到達飽和點後,撤除外磁場,則鐵磁性物質仍能保存一些磁化的狀態,淨磁矩與磁化向量不等於零。所以,經過磁化處理後的鐵磁性物質具有「自發磁矩」。


每一種鐵磁性物質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居里溫度。假若溫度高過居里溫度,則鐵磁性物質會失去自發磁矩,從有序的「鐵磁相」轉變為無序的「順磁相」。這是因為熱力學的無序趨向,大大地超過了鐵磁性物質降低能量的有序趨向。根據居里-外斯定律(Curie-Weiss law),磁化率 χ{displaystyle chi }chi 與絕對溫度 T{displaystyle T}T 的關係式為[4]



χ=C/(T−Tc){displaystyle chi =C/(T-T_{c})}chi =C/(T-T_{c})

其中,Tc{displaystyle T_{c}}T_c 是居里溫度(採用絕對溫度單位)。


假設溫度低於居里溫度,則根據實驗得到的經驗公式,



ΔM(T)/M0=βT3/2{displaystyle Delta M(T)/M_{0}=beta T^{3/2}}Delta M(T)/M_{0}=beta T^{{3/2}}

其中,ΔM(T)=M(T)−M0{displaystyle Delta M(T)=M(T)-M_{0}}Delta M(T)=M(T)-M_{0} 是磁化強度差,M(T){displaystyle M(T)}M(T)M0{displaystyle M_{0}}M_{0} 是物質分別在絕對溫度 T{displaystyle T}T0K{displaystyle 0K}0K 的磁化強度,β{displaystyle beta }beta 是依物質而定的比例常數。


這與布洛赫溫度1.5次方定律(Bloch T3/2 law)的理論結果一致。


鎳、鐵、鈷、釓與它們的合金、化合物等等,這些常見的鐵磁性物質很容易做實驗顯示出其鐵磁性。



反鐵磁性




反鐵磁性的有序排列



在反鐵磁性物質內部,相鄰價電子的自旋趨於相反方向。這種物質的淨磁矩為零,不會產生磁場。這種物質比較不常見,大多數反鐵磁性物質只存在於低溫狀況。假設溫度超過奈爾溫度,則通常會變為具有順磁性。例如,鉻、錳、輕鑭系元素等等,都具有反鐵磁性。


當溫度高於奈爾溫度 TN{displaystyle T_{N}}T_{N} 時,磁化率 χ{displaystyle chi }chi 與溫度 T{displaystyle T}T 的理論關係式為[4]



χ=2CT+TN{displaystyle chi ={frac {2C}{T+T_{N}}}}chi ={frac  {2C}{T+T_{N}}}

做實驗得到的經驗關係式為



χ=2CT+θ{displaystyle chi ={frac {2C}{T+theta }}}chi ={frac  {2C}{T+theta }}

其中,θ{displaystyle theta }theta 是依物質而定的常數,與 TN{displaystyle T_{N}}T_{N} 差別很大。


理論而言,當溫度低於奈爾溫度 TN{displaystyle T_{N}}T_{N} 時,可以分成兩種狀況:[5]



  • 假設外磁場垂直於自旋,則垂直磁化率近似為常數 χC/TN{displaystyle chi _{perp }approx C/T_{N}}chi _{{perp }}approx C/T_{N}

  • 假設外磁場平行於自旋,則在絕對溫度0K時,平行磁化率為零;在從0K到奈爾溫度 TN{displaystyle T_{N}}T_{N} 之間,平行磁化率會從 χ(0)=0{displaystyle chi _{parallel }(0)=0}chi _{{parallel }}(0)=0 平滑地單調遞增至 χ(TN)=C/TN{displaystyle chi _{parallel }(T_{N})=C/T_{N}}chi _{{parallel }}(T_{N})=C/T_{N}



亞鐵磁性




亞鐵磁性的有序排列



像鐵磁性物質一樣,當磁場不存在時,亞鐵磁性物質仍舊會保持磁化不變;又像反鐵磁性物質一樣,相鄰的電子自旋指向相反方向。這兩種性質並不互相矛盾,在亞鐵磁性物質內部,分別屬於不同次晶格的不同原子,其磁矩的方向相反,數值大小不相等,所以,物質的淨磁矩不等於0,磁化強度不等於零,具有較微弱的鐵磁性。


由於亞鐵磁性物質是絕緣體。處於高頻率時變磁場的亞鐵磁性物質,由於感應出的渦電流很少,可以允許微波穿過,所以可以做為像隔離器(isolator)、循環器(circulator)、回旋器(gyrator)等等微波器件的材料。


由於組成亞鐵磁性物質的成分必需分別具有至少兩種不同的磁矩,只有化合物或合金才會表現出亞鐵磁性。常見的亞鐵磁性物質有磁鐵礦(Fe3O4)、鐵氧體(ferrite)等等



超順磁性



當鐵磁體或亞鐵磁體的尺寸足夠小的時候,由於熱騷動影響,這些奈米粒子會隨機地改變方向。假設沒有外磁場,則通常它們不會表現出磁性。但是,假設施加外磁場,則它們會被磁化,就像順磁性一樣,而且磁化率超大於順磁體的磁化率。



參閱



  • 磁導率

  • 地球磁場

  • 地磁逆轉

  • 核磁共振




註釋





  1. ^ 更確切地說,當 μB/KBT≫1{displaystyle mu B/K_{B}Tgg 1}mu B/K_{B}Tgg 1 時,居里定律成立;其中,μ{displaystyle mu }mu 是磁矩,KB{displaystyle K_{B}}K_{B} 是波茲曼常數。




參考文獻





  1. ^ HP Meyers. Introductory solid state physics 2. CRC Press. 1997: 362; Figure 11.1. ISBN 0748406603. 


  2. ^ Catherine Westbrook, Carolyn Kaut, Carolyn Kaut-Roth.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ractice 2. Wiley-Blackwell. 1998: 217. ISBN 0632042052. 


  3. ^ 3.03.13.2 Chen, Chih-Wen, Magnetism and metallurgy of soft magnetic materials,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pp. 1, 7–8, 12, 1977, ISBN 9780486649979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4. ^ 4.04.14.24.34.4 Kittel, Charles. 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 6th. John Wiley & Sons. 1986: pp. 299–302, 323–324, 330–335, 340–344, 351–352. ISBN 0-471-87474-4.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5. ^ Chikazumi, Sōshin; Chad Graham. Physics of ferromagnetism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40–142. ISBN 978019956481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did Captain America manage to do this?

迪纳利

南乌拉尔铁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