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五星上將 前總統 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 Dwight D. Eisenhower | |
---|---|
第34任美國總統 | |
任期 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 | |
副总统 | 理查德·尼克松 |
前任 | 哈利·S·杜鲁门 |
继任 | 约翰·F·肯尼迪 |
第13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 | |
任期 1948-1953 | |
前任 | Frank D. Fackenthal(臨時) |
继任 | Grayson L. Kirk |
第16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 |
任期 1945年11月18日-1948年2月6日 | |
总统 | 哈利·S·杜魯門 |
前任 | 喬治·馬歇爾 |
继任 | 奧馬爾·布拉德利 |
第1任北約武裝部隊最高司令 | |
任期 1951年4月2日-1952年5月30日 | |
总统 | 哈利·S·杜魯門 |
前任 | 首任 |
继任 | 馬修·李奇威 |
第1任德國美佔區佔領軍司令 | |
任期 1945年5月8日-1945年11月10日 | |
总统 | 哈利·S·杜魯門 |
前任 | 首任 |
继任 | Joseph T. McNarney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890年10月14日 美國得克萨斯州丹尼森 |
逝世 | 1969年3月28日(1969-03-28)(78歲) 美國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墓地 |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 |
国籍 | 美國 |
政党 | 共和党 |
配偶 | 玛米·艾森豪威尔 |
宗教信仰 | 長老宗 |
获奖 | 美國 陸軍傑出服役勳章(5枚) 功績勳章 英國 巴斯勳章 功績勳章 法国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蘇聯 胜利勋章 巴西 南十字星勛章 |
签名 | |
军事背景 | |
昵称 | 艾克(Ike) |
服役 | 美國陸軍 |
服役时间 | 1915–1953[1] |
军衔 | 五星上将 |
指挥 | 欧洲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统帅 |
参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ˈaɪzənˌhaʊ.ər/ EYE-zən-how-ər,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國政治人物和陸軍將領。他曾在1953至1961年間任美國第34任總統,亦是美國歷史上的九位五星上將之一。
艾森豪威尔生於美國德克萨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德國移民後裔家庭,本名大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avid Dwight Eisenhower),後來才改名為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
艾森豪威尔曾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195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軍中的士兵都稱呼他為艾克(Ike)。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1944年至1945年間對维希法国和纳粹德国的進攻行動。1951年又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2]。
目录
1 生平
1.1 早年生活
1.2 早年軍事生涯
1.3 在二戰中聲名大噪
1.4 冷戰時期
1.5 總統生涯
2 退休
3 評價
4 家庭
5 参考资料
6 外部链接
生平
早年生活
艾森豪威尔誕生於美國德克萨斯州丹尼森一個德國移民後裔的基督教新教再洗禮派門諾會家庭,在7個男孩中排名第3,出生名为大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avid Dwight Eisenhower),进入西点軍校后,正式更名为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
1892年随家迁居至堪萨斯州阿比林(Abilene,KS),并在此长大,1909年毕业于阿比林高中,为了帮助哥哥支付学费而工作2年。
1911年参加美国海军学院的入学考试,而且通过了,卻因超龄而未被录取,但是成功获得参议员Joseph L. Bristow的提名,得以进入西点军校就讀。
早年軍事生涯
1915年從西点军校毕业,该届西点毕业生被后世称为“星星都落到这届”,在164名毕业生中排名第61。毕业后进入步兵部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后,他被留在美国本土。
1917年4月返回西点军校,隨後进入装甲部队,在步兵坦克学校负责训练坦克乘员,期间结识康纳(Fox Conner)将军并获得赏识,1918年战争结束后由中尉恢复到上尉。1922年晋升为少校,在时任第20步兵旅旅長康纳之下担任执行官(XO)。
1925年由康纳保举进入指挥参谋学院,1年后以第1名毕业。曾任营长,在美国战斗纪念物委员会擔任約翰·潘興的助理,为战争部助理部长乔治 V. 莫斯利将军担任执行官。以杰出参谋军官著称,后被美國陆军参谋长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选中进入陆军部。1935年随导师麦克阿瑟来到菲律宾担任菲律宾政府军事顾问。1936年晋升中校,因军事与哲学观点与麦克阿瑟发生冲突。1939年返回美国,在担任一系列的参谋职位后,1941年6月成为第3集团军参谋长,同年9月晋升為准將[3]。
在二戰中聲名大噪
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後,在陆军参谋长喬治·卡特萊特·马歇尔领导的总参谋部任职,历任战争计划部主任、助理参谋长,虽然从来没有领导大部队作战经历,仍被马歇尔赏识,1942年6月24日被任命為「欧洲战区司令」並很快的晋升为中将。
1942年7月北非英军及美军接连受挫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極力支持,美英决定发动北非战役。同年8月艾森豪被任命為「北非战区盟军总司令」。但他之前從未单独指挥过作战,然而這次指揮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进展顺利,艾森豪威尔也因此聲名大噪。
1943年2月11日晋升为上将。
1943年6月—8月指揮西西里島戰役,同年11月在德黑蘭會議,決定在1944年開闢第二戰場。12月因美国总统罗斯福不愿意马歇尔离开华盛顿,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军远征军最高总司令」,其後担任大君主作戰(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總司令」。他于1944年1月駐倫敦組建盟軍遠征軍最高司令部;6到8月指揮霸王行動,進行諾曼底登陸。9月移駐法國正式接管蒙哥馬利的地面部隊指揮權,指揮攻佔德國。在1944年12月20日晋升为美國陆军五星上将,二戰結束後曾擔任駐德佔領司令官。
1945年接替退休的马歇尔任美國陆军参谋长。
冷戰時期
1948年卸下美國陆军参谋长的職務并退出现役,受聘為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48年—1952年)。
1950年重新入伍並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隊最高司令,并于1952年正式退出现役后回到哥伦比亚继续担任校长,步入政坛。
總統生涯
1952年退出美國軍界,代表共和黨竞选总统成功,為安撫共和黨保守派,他挑選理察·尼克森作為副總統,尼克森的年輕及反共立場起到襯托作用,並提升其政治地位。競選期間他以「朝鮮、共產主義、貪污」作為口號,反對民主黨政府的執政表現,特別是成功表達反對羅斯褔在雅爾達協定及杜魯門對朝鮮和中國的政策,最終在選舉人票以442票對89票,以压倒性多数当选,使共和黨在20年後重新入主白宮。時年62歲,是自1856年以來當選年紀最長的總統(較杜魯門以現任總統首次當選時年64歲早),他也是20世紀美國唯一一位軍界出身的總統、以及第1位就任總統前未曾擔任競選公職的總統。第2位未擔任公職而當選的美國總統則是在2016年11月9日勝選的唐納·川普。
任职8年期间,美国社会经历了战后最安定、繁荣的时期,上任后半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提出干涉中东地区事务的“艾森豪主义”。他继续推行冷战政策,加速发展战略空军,使他成为世界冷战格局形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支持所有反对苏联及共產黨的政权,1953年访问当时佛郎哥独裁统治下的西班牙,1956年當選連任。
在國內方面,他和尼克森及其他自由派共和黨人一樣支持平權措施,他支持平權的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最高法院判決。在他任內推動並通過1957年民權法案,限制種族歧視法律及取消種族隔離等政策。他並反對麥卡錫主義,因為當調查牽連美國軍界的時候,他認為這對美國軍人並不敬。
在經濟方面,1954年聯邦政府通過了補助1億7,500萬於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法案(Federal-Aid Highway Act of 1954 included $175 million for Interstate System),緊接著在1956年簽署了這項法案以及「Highway Revenue Act of 1956」,於是州際公路賴以發展的法源與基金得以確認。往後美國高速公路於是四面八方的蔓延生長,劃過無數都市[4][5],對美國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1960年6月18日艾森豪訪問臺北,成為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於任內訪問台湾的美國總統。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伉儷親至松山機場迎接,艾森豪總統並於傍晚在總統府前廣場對500,000群眾發表演說。金門823炮戰時,兩國總統共同發表聯合公報,穩固邦誼,譴責中国共产党對金門隔日砲擊之行為,也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繼續保衛台澎金馬。艾森豪與蒋中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別擔任盟軍於歐洲及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6]。
退休
艾森豪于1961年1月20日离任總統。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时任总统肯尼迪曾将机密告知艾森豪威尔并与他进行会谈,商讨应对方案。
1969年3月28日,他因心脏病发作於華府逝世,享壽78岁,4月2日,在他的家鄉阿比城下葬,他的遺言在下葬的時候進行宣讀,其中一句是「我始终爱我的夫人!我始终爱我的儿子!我始终爱我的孙子!我始终爱我的祖国!」
他撰写的回忆录有《远征欧陆》、《白宫岁月》。
評價
雖然艾森豪擔任總統後期支持度不高,但自1980年代迄今,艾森豪的歷史評價逐漸升高,他經常獲評為美国最佳总统前十名。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喬治·巴頓、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為他所用。不少美國的自由派認為他是歷任共和黨總統中較為突出的一位,並且印象良好。
家庭
艾森豪威爾有兩個兒子,長子杜德·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生於1917年9月24日,於1921年1月21日死於猩紅熱,年僅3歲。有關此子之死的討論,艾森豪威爾大多數保持沉默。次子約翰·艾森豪威爾,生於1922年8月3日,當他們在巴拿馬的期間;他在美國陸軍服役,退伍後擔任作家和美國駐比利時大使(1969年-1971年),約翰·艾森豪威爾的兒子後來與理查·尼克森之女結婚。
参考资料
^ The Eisenhower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 Homepage. Eisenhower.utexas.edu. [201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25日).
^ Dwight D. Eisenhowe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05-23].
^ Ike's Military Career in World War I and II. [2018-10-28].
^ Ike's Interstates at 50. 2016-08-15 [2018-10-28].
^ jellyfishing state: 艾森豪與州際高速公路法案. 2008-01-16 [2018-10-28].
^ http://www.ettoday.com/2003/01/05/810-1396032.htm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
美國政治职务 | ||
---|---|---|
前任: 哈利·S·杜鲁门 | 美国总统 1953年—1961年 | 繼任: 约翰·肯尼迪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