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比利·懷德
怀尔德(右)与格洛丽亚·斯旺森
导演
本名
Samuel Wilder
原文名
Billy Wilder
出生
(1906-06-22 ) 1906年6月22日 奥匈帝国貝斯基德地區蘇哈(現波蘭境內)
逝世
2002年3月27日(2002-03-27 ) (95歲) 美國加州比佛利山
职业
导演、编剧、制片人
配偶
Judith Coppicus (1936–1946; 离婚) Audrey Young (1949–2002)
儿女
Victoria Wilder(1939年出生) Vincent Wilder(1939年-1939年)
代表作品
《热情似火》《日落大道》
活跃年代
1929年 - 1995年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導演 1945年 《失去的週末》 1960年 《公寓春光》 最佳改編劇本 1945年 《失去的週末》 最佳原創劇本 1950年 《日落大道》 1960年 《公寓春光》 最佳影片 1960年 《公寓春光》 俄文·撒爾伯格紀念獎 (1988)
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影片 1960年 《公寓春光》
金球奖
最佳導演 1945年 《失去的週末》 1950年 《日落大道》 最佳劇本 1954年 《龍鳳配》
其他奖项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 1945年 《失去的週末》 1960年 《公寓春光》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劇本獎 1960年 《公寓春光》 AFI終身成就獎 1986年 終身成就獎
薩繆爾·「比利」·懷德 (英語:Samuel "Billy" Wilder ,1906年6月22日-2002年3月27日)是一位猶太裔的美國導演、製作人與編劇家,也是美國史上最重要和最成功的導演之一。比利·懷德六获奥斯卡奖,其中兩度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三次最佳剧本奖和一次最佳影片奖。他總共入圍奧斯卡獎21個獎項,其中有8次是最佳導演獎。
目录
1 生平
2 遺產
3 作品
4 參考資料
5 相關著作
6 外部連結
生平
早年
比利·懷德於1906年出生在奧匈帝國,本名為山謬·懷德 。比利是母親給得暱稱。後來他們遷居到維也納,懷德也在這裡就讀中學與大學。完成維也納大學學業後,他成為一位記者,並因此前往德國柏林發展。
居住在柏林的時期中,比利·懷德成功的成為作家,並且在柏林小報獲得正式的工作。後來因為對電影感到興趣,他開始編寫劇本,並與佛萊德·辛尼曼(Fred Zinnemann)與羅伯·西奧特麥克(Robert Siodmak)等幾位新人合作。後來因為阿道夫·希特勒掌權,比利·懷德流亡巴黎,最後來到美國發展。比利·懷德的母親、祖母與繼父後來都死在奧斯威辛集中營。
好萊塢時期
比利·懷德於1933年抵達好萊塢,擔任一位編劇。他在1934年歸化為美國籍。比利·懷德首部獲得重大成功的作品是1939年的《俄宮艷史》,這部作品也是與德國移民恩斯特·劉別謙合作完成。這部由葛麗泰·嘉寶所主演的脫線喜劇受到許多正面的讚譽,比利·懷德也因此首度獲得奧斯卡獎的提名(與查里斯·貝基特共同入圍)。他與查里斯·貝基特(Charles Brackett)從1938年至1950年間合作編寫劇本。1941年的《難捨黎明》(Hold Back the Dawn)與1942年的《火球》(Ball of Fire)都獲得票房佳績。
1942年上映的《少校和未成年人》是比利·懷德首部執導的電影。不過他是在《雙重保險》這部作品中建立自己的執導聲譽,並首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雙重保險》是他與雷蒙·錢德勒合作的作品,也是一部黑色電影的代表作。一些人認為這部作品是首部真正的黑色電影,並融合《大國民》與《馬爾他之鷹》的風格。
比利·懷德以《失去的週末》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與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這是美國早期嚴肅探討酗酒問題的電影之一。隨後他以威廉·荷頓與格洛麗亞·斯旺森所主演的《日落大道》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入圍,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這部作品受到極高的讚譽,被認為是美國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之一。1951年的《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也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入圍。威廉·荷頓後來以1953年的《戰地軍魂》(Stalag 17)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而比利·懷德也第5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59年上映的喜劇《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再度獲得成功,比利·懷德第7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這部電影由瑪麗蓮·夢露、東尼·柯蒂斯(Tony Curtis)與傑克·萊蒙所主演,傑克·萊蒙也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熱情如火》也被認為是美國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之一。
比利·懷德在1950年代中期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喜劇,包括《七年之癢》(1955年、The Seven Year Itch)、《熱情如火》、《龍鳳配》與《公寓春光》等。
他與作家I·A·L·戴蒙(I. A. L. Diamond)從1959年開始合作。1960年的《公寓春光》獲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與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等在内的五个大奖。不過在這之後,比利·懷德的創作速度開始緩和下來。《飛來豔福》(The Fortune Cookie)由傑克·萊蒙與華特·馬殊(Walter Matthau)所主演,而華特·馬殊則以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也是比利·懷德最後一次入圍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晚年
比利·懷德於1988年獲得俄文·撒爾伯格紀念獎,同時也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擁有星形獎章。
比利·懷德最後於2002年因肺炎而於加州洛杉磯逝世,並被埋葬在西木區的西木村紀念公園公墓(Westwood Village Memorial Park Cemetery)中,與傑克·萊蒙一起。
喜劇演員米爾頓·柏爾(Milton Berle)與杜德利·摩爾(Dudley Moore)也在這一天去世。法國的知名報紙世界報於隔天報導他的死訊:「比利·懷德去世了,再也沒有人是完美的。」
遺產
比利·懷德對於好萊塢的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他擴展了電影的題材。《雙重保險》與《日落大道》對於黑色電影的建立影響深遠。他也有5部電影名列AFI百年百大喜劇電影當中,是最多作品入圍的導演(與伍迪·艾倫並列),其中《熱情如火》名列首位。在1998年的AFI百年百大電影中,他則有4部電影上榜,分别是《日落大道》第12名,《熱情如火》14名,《雙重賠償》38名,以及《公寓春光》93名。
作品
1940年:《俄宮豔使》(Ninotchka)
1941年:《難捨黎明》(Hold Back the Dawn)
1942年:《火球》(Ball of Fire)
1944年:《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
1945年:《失去的週末》(The Lost Weekend)
1948年:《柏林艷史》(A Foreign Affair)
1950年:《日落大道》(Sunset Blvd.)
1951年:《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
1953年:《戰地軍魂》(Stalag 17)
1954年:《龍鳳配》(Sabrina)
1955年:《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
1957年:《林白征空記》(The Spirit of St. Louis)
1957年:《黃昏之戀》(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年:《控方证人》(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1959年:《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1960年:《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
1966年:《飛來豔福》(The Fortune Cookie)
參考資料
Clinton, Paul. Legendary director Billy Wilder dead at 95. CNN. [2009-01-20 ] .
相關著作
Richard Armstrong, Billy Wilder, American Film Realist (McFarland & Company, Inc.: 2000)
Dan Auiler, "Some Like it Hot" (Taschen, 2001)
Charlotte Chandler, Nobody's Perfect. Billy Wilder. A Personal Biography (New York: Schuster & Schuster, 2002)
Cameron Crowe, Conversations with Wilder (New York: Knopf, 2001)
Georges-Claude Guilbert, Literary Readings of Billy Wilder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7)
Daniel Hermsdorf, Billy Wilder. Filme - Motive - Kontroverses (Bochum: Paragon-Verlag, 2006)
Glenn Hopp, Billy Wilder (Pocket Essentials: 2001)
Glenn Hopp / Paul Duncan, Billy Wilder (Köln / New York: Taschen, 2003)
Robert Horton, Billy Wilder Interviews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1)
Andreas Hutter / Kamolz, Klaus, Billie Wilder. Eine europäische Karriere (Vienna, Cologne, Weimar: Boehlau, 1998)
Jérôme Jacobs, Billy Wilder (Paris: Rivages Cinéma, 2006)
Kevin Lally, Wilder Times: The Life of Billy Wilder (Henry Holt & Co: 1st ed edition, May 1996)
Ed Sikov, On Sunset Boulevard. The Life and Times of Billy Wilder (New York: Hyperion, 1999)
Neil Sinyard & Adrian Turner, "Journey Down Sunset Boulevard" (BCW, Isle of Wight, UK, 1979)
Tom Wood, The Bright Side of Billy Wilder, Primaril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69)
Zolotow, Maurice, Billy Wilder in Hollywood (Pompton Plains: Limelight Editions, 2004)
Hellmuth Karasek, Billy Wilder, eine Nahaufnahme (Heyne, 2002)
外部連結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比利·懷德
Billy Wilder 在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TCM电影资料库上Billy Wilder的资料(英文)
Ficha en Noche de Cine.com (In Spanish)
Billy Wilder - The German-Hollywood Connection
Film Noir and Billy Wilder
American Master - Billy Wilder
Wilder Bibliography (via UC Berkeley)
Billy Wilder Fanlisting
Billy Wilder Tribute at NPR
獎項
上一届: 李奧·麥卡里 《與我同行》
奧斯卡最佳導演 1945年 《失去的週末》
下一届: 威廉·惠勒 《黃金年代》
上一届: 威廉·惠勒 《賓漢》
奧斯卡最佳導演 1960年 《公寓春光》
下一届: 勞勃·懷斯、傑若米·羅賓斯 《西城故事》
欧文·G·托尔伯格纪念奖
达里尔·F·扎努克 (1938)
哈尔·B·瓦利斯 (1939)
大卫·O·塞尔兹尼克 (1940)
沃尔特·迪斯尼 (1942)
西德尼·富兰克林 (1943)
哈尔·B·瓦利斯 (1944)
达里尔·F·扎努克 (1945)
塞缪尔·戈尔德温 (1947)
杰瑞·沃尔德 (1949)
达里尔·F·扎努克 (1951)
阿瑟·弗里德 (1952)
塞西尔·B·戴米尔 (1953)
乔治·史蒂文斯 (1954)
巴迪·艾德勒 (1957)
杰克·L·华纳 (1959)
斯坦利·克雷默 (1962)
山姆·史匹格 (1964)
威廉·惠勒 (1966)
罗伯特·怀斯 (1967)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1968)
英格玛·伯格曼 (1971)
劳伦斯·韦加腾 (1974)
茂文·勒鲁瓦 (1976)
潘德洛·S·伯曼 (1977)
沃尔特·米里奇 (1978)
雷·斯塔克 (1980)
艾伯特·布洛克里 (1982)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1986)
比利·怀尔德 (1988)
大卫·布朗 和理查德·D·扎努克 (1991)
乔治·卢卡斯 (1992)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1995)
索尔·扎恩兹 (1997)
诺曼·杰威森 (1999)
华伦·比提 (2000)
迪诺·德·劳伦蒂斯 (2001)
约翰·凯利 (2009)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2010)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1927–1950
弗蘭克·鮑沙其(1927)
刘易斯·迈尔斯通(1928)
弗蘭克·洛伊德(1929)
刘易斯·迈尔斯通(1930)
諾曼·陶羅格(1931)
弗蘭克·鮑沙其(1932)
弗蘭克·洛伊德(1933)
法蘭克·卡普拉(1934)
约翰·福特(1935)
法蘭克·卡普拉(1936)
李歐·麥卡瑞(1937)
法蘭克·卡普拉(1938)
维克托·弗莱明(1939)
约翰·福特(1940)
约翰·福特(1941)
威廉·惠勒(1942)
麥可·寇蒂斯(1943)
李歐·麥卡瑞(1944)
比利·懷德(1945)
威廉·惠勒(1946)
伊利亚·卡赞(1947)
約翰·休斯頓(1948)
约瑟夫·曼凯维奇(1949)
约瑟夫·曼凯维奇(1950)
1951–1975
乔治·史蒂文斯(1951)
约翰·福特(1952)
弗雷德·金尼曼(1953)
伊利亚·卡赞(1954)
德爾伯特·曼(1955)
乔治·史蒂文斯(1956)
大卫·利恩(1957)
文生·明里尼(1958)
威廉·惠勒(1959)
比利·懷德(1960)
杰罗姆·罗宾斯和罗伯特·怀斯(1961)
大卫·利恩(1962)
托尼·理查德森(1963)
乔治·丘克(1964)
罗伯特·怀斯(1965)
弗雷德·金尼曼(1966)
迈克·尼科尔斯(1967)
卡洛·李(1968)
约翰·施莱辛格(1969)
法蘭克林·沙夫納(1970)
威廉·弗莱德金(1971)
鲍勃·福斯(1972)
乔治·罗伊·希尔(1973)
弗朗西斯·科波拉(1974)
米洛斯·福曼(1975)
1976–2000
約翰·艾維森(1976)
伍迪·艾伦(1977)
迈克尔·西米诺(1978)
罗伯特·本顿(1979)
勞勃·瑞福(1980)
沃伦·比蒂(1981)
李察·艾登堡祿(1982)
詹姆斯·L·布鲁克斯(1983)
米洛斯·福曼(1984)
薛尼·波勒(1985)
奧利華·史東(1986)
貝納多·貝托魯奇(1987)
巴瑞·李文森(1988)
奧利華·史東(1989)
凯文·科斯特纳(1990)
強納森·德米(1991)
克林·伊斯威特(1992)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93)
羅拔·湛米基斯(1994)
梅尔·吉布森(1995)
安东尼·明格拉(1996)
詹姆斯·卡梅隆(1997)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98)
山姆·曼德斯(1999)
史蒂文·索德伯格(2000)
2001–至今
朗·侯活(2001)
羅曼·波蘭斯基(2002)
彼得·杰克逊(2003)
克林·伊斯威特(2004)
李安(2005)
马丁·斯科塞斯(2006)
科恩兄弟(2007)
丹尼·鮑伊(2008)
凯瑟琳·毕格罗(2009)
汤姆·霍伯(2010)
米歇尔·哈札纳维西斯(2011)
李安(2012)
艾方索·柯朗(2013)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2014)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2015)
达米恩·查泽雷(2016)
吉勒摩·戴托羅(2017)
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1928-1940
Benjamin Glazer(1928)
Hanns Kräly(1929)
Joseph Farnham、Martin Flavin、弗朗西丝·马里恩和Lennox Robinson(1930)
Howard Estabrook(1931)
Edwin J. Burke(1932)
Victor Heerman和Sarah Y. Mason(1933)
Robert Riskin(1934)
Dudley Nichols(1935)
Pierre Collings和Sheridan Gibney(1936)
Heinz Herald、Geza Herczeg和Norman Reilly Raine(1937)
Ian Dalrymple、Cecil Arthur Lewis、W.P. Lipscomb和萧伯纳(1938)
Sidney Howard(1939)
Donald Ogden Stewart(1940)
1941-1960
Sidney Buchman和Seton I. Miller(1941)
George Froeschel、詹姆斯·希爾頓、Claudine West和Arthur Wimperis(1942)
Philip G. Epstein、Julius J. Epstein和Howard Koch(1943)
Frank Butler和Frank Cavett(1944)
Charles Brackett和比利·懷德(1945)
Robert Sherwood(1946)
George Seaton(1947)
約翰·休斯頓(1948)
约瑟夫·曼凯维奇(1949)
约瑟夫·曼凯维奇(1950)
Harry Brown和Michael Wilson(1951)
Charles Schnee(1952)
Daniel Taradash(1953)
George Seaton(1954)
帕迪·查耶夫斯基(1955)
John Farrow、S. J. Perelman和James Poe(1956)
Carl Foreman和Michael Wilson(1957)
Alan Jay Lerner(1958)
Neil Paterson(1959)
Richard Brooks(1960)
1961-1980
Abby Mann(1961)
Horton Foote(1962)
John Osborne(1963)
Edward Anhalt(1964)
Robert Bolt(1965)
Robert Bolt(1966)
Stirling Silliphant(1967)
James Goldman(1968)
Waldo Salt(1969)
Ring Lardner、Jr.(1970)
Ernest Tidyman(1971)
弗朗西斯·科波拉和馬里奧·普佐(1972)
William Peter Blatty(1973)
弗朗西斯·科波拉和馬里奧·普佐(1974)
Bo Goldman和Laurence Hauben(1975)
威廉·戈德曼(1976)
Alvin Sargent(1977)
奧利華·史東(1978)
罗伯特·本顿(1979)
Alvin Sargent(1980)
1981-2000
Ernest Thompson(1981)
科斯塔·加夫拉斯和Donald E. Stewart(1982)
詹姆斯·L·布鲁克斯(1983)
彼得·謝弗(1984)
Kurt Luedtke(1985)
露絲·鮑爾·賈華拉(1986)
貝納多·貝托魯奇和Mark Peploe(1987)
基斯杜化·咸頓(1988)
Alfred Uhry(1989)
麥可·布萊克(1990)
Ted Tally(1991)
露絲·鮑爾·賈華拉(1992)
Steven Zaillian(1993)
Eric Roth(1994)
艾瑪·湯普遜(1995)
比利·鮑伯·松頓(1996)
柯蒂斯·汉森和布萊恩·海格蘭(1997)
比爾·坎登(1998)
約翰·艾文(1999)
史蒂芬·加汉(2000)
2001至今
阿奇瓦·高斯曼(2001)
罗纳德·哈伍德(2002)
Philippa Boyens、彼得·杰克逊和Fran Walsh(2003)
亚历山大·佩恩和Jim Taylor(2004)
Larry McMurtry和Diana Ossana(2005)
William Monahan(2006)
乔尔·科恩和伊桑·科恩(2007)
Simon Beaufoy(2008)
杰弗里·弗莱彻(2009)
艾倫·索金(2010)
亚历山大·佩恩、Jim Rash和Nat Faxon(2011)
克里斯·泰瑞欧(2012)
约翰·里德利(2013)
格拉汉姆·摩尔(2014)
亞當·麥凱、查尔斯·兰道夫(2015)
巴里·杰金斯、塔賴爾·阿爾文·麥卡尼(2016)
金球奖最佳导演
亨利·金 (1943)
李歐·麥卡瑞 (1944)
比利·怀德 (1945)
法蘭克·卡普拉 (1946)
伊利亚·卡赞 (1947)
约翰·休斯顿 (1948)
罗伯特·罗森 (1949)
比利·怀德 (1950)
莱斯罗·本尼迪克 (1951)
塞西尔·德米尔 (1952)
弗雷德·金尼曼 (1953)
伊利亚·卡赞 (1954)
乔舒亚·洛根 (1955)
伊利亚·卡赞 (1956)
大卫·利恩 (1957)
文生·明里尼 (1958)
威廉·惠勒 (1959)
杰克·卡迪夫 (1960)
斯坦利·克雷默 (1961)
大卫·利恩 (1962)
伊利亚·卡赞 (1963)
乔治·丘克 (1964)
大卫·利恩 (1965)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迈克·尼科尔斯 (1967)
保罗·纽曼 (1968)
查尔斯·加洛特 (1969)
阿瑟·希勒 (1970)
威廉·弗莱德金 (1971)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2)
威廉·弗莱德金 (1973)
罗曼·波兰斯基 (1974)
米洛斯·福曼 (1975)
希德尼·鲁迈特 (1976)
赫伯特·罗斯 (1977)
迈克尔·西米诺 (1978)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9)
罗伯特·雷德福 (1980)
沃伦·比蒂 (1981)
理查德·阿滕伯勒 (1982)
芭芭拉·史翠珊 (1983)
米洛斯·福曼 (1984)
约翰·休斯顿 (1985)
奥利弗·斯通 (1986)
贝纳多·贝托鲁奇 (1987)
克林·伊斯威特 (1988)
奥利弗·斯通 (1989)
凯文·科斯特纳 (1990)
奥利弗·斯通 (1991)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3)
罗伯特·泽米吉斯 (1994)
梅尔·吉布森 (1995)
米洛斯·福曼 (1996)
詹姆斯·卡麦隆 (1997)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8)
山姆·曼德斯 (1999)
李安 (2000)
劳勃·阿特曼 (2001)
马丁·史柯西斯 (2002)
彼得·杰克森 (2003)
克林·伊斯威特 (2004)
李安 (2005)
马丁·史柯西斯 (2006)
朱利安·许纳贝 (2007)
丹尼·波尔 (2008)
詹姆斯·卡麦隆 (2009)
大卫·芬奇 (2010)
马丁·史柯西斯 (2011)
本·阿弗莱克 (2012)
艾方索·柯朗 (2013)
理查德·林克莱特 (2014)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2015)
达米恩·查泽雷 (2016)
吉勒摩·戴托羅 (2017)
歐洲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
1988 英格瑪·柏格曼 / 馬切洛·馬斯楚安尼
1989 费德里柯·费里尼
1990 安德烈·華依達
1991 亞歷山大·楚納
1992 比利·懷德
1993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94 羅伯特·布列松
1995 马赛尔·卡尔内
1996 亞歷·堅尼斯
1997 珍妮·摩露
1999 顏尼歐·莫利克奈
2000 李察·哈里斯
2001 蒙提·派森
2002 托尼歐·蓋拉
2003 克勞德·夏布洛
2004 卡洛斯·索拉
2005 史恩·康納萊
2006 羅曼·波蘭斯基
2007 尚盧·高達
2008 茱蒂·丹契
2009 肯·洛區
2010 布魯諾·岡茨
2011 史蒂芬·佛瑞爾斯
2012 貝納多·貝托魯奇
2013 凱撒琳·丹尼芙
2014 安妮·華達
2015 夏綠蒂·蘭普琳
2016 尚-克勞德·卡里耶爾
2017 亞歷山大·蘇古諾夫
规范控制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0639253
BNE: XX859843
BNF: cb12174555p (data)
FAST: 47437
GND: 118632795
ISNI: 0000 0001 2284 2100
LCCN: n79145593
LNB: 000238350
NDL: 00621646
NKC: xx0005680
NLA: 35607780
NLP: A20061821
NNL: 000141839
SELIBR: 226009
SNAC: w637799k
SUDOC: 030300975
VIAF: 112274535
E7hnWa2kt9lonxjn2ThLp7Lle8jH3wv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