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

Multi tool use

本文介紹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张国华。關於其他名叫
张国华的人物,請見「
张国华_(消歧義)」。
张国华(1914年10月-1972年2月21日)原名张富桂,江西省永新县怀忠镇官山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1]
目录
1 生平
1.1 参加红军
1.2 抗日战争
1.3 第二次国共内战
1.4 西藏任职
1.5 四川任职
2 参考文献
3 外部链接
生平
参加红军
张国华生于一个贫苦家庭。早年曾在私塾念书4年多,但因家庭贫困而辍学。1929年,在第一次国共内战中,15岁的张国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永新西北特区游击队,被编入王佐部,并任司号班长。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中,张国华多次负伤,获中央军委授三等红星奖章。1930年,张国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红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连支部书记,红一军团二师五团九连指导员、连长,红一军团政治教导队政委等职。1934年10月,张国华随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1]
1936年春,张国华随红军渡过黄河参加东征战役,在山西南部创建河东岛游击支队,张国华任政治部主任。[1]
抗日战争
1938年8月,张国华随八路军115师东渡黄河赴晋西开展游击战争,历任115师政治部战士剧社社长、教育股长、直属政治处主任。[1]
1938年12月,张国华随部队从晋西进入山东。1939年1月,进入太行山区对日军展开反扫荡,张国华率直属部队两个连组成了鲁西工作团,于郓城、菏泽一带建立了鲁西抗日根据地,组建抗日第七支队并任政委。8月2日,张国华率部在郓城东北方向的梁山伏击日军板垣师团一个大队,消灭日军600多人。[1]
1940年4月,鲁西军区成立,张国华任黄河支队政委。后来,黄河支队被改编为115师教导第四旅,并成立湖西军区。在张国华的领导下,湖西地区的军民共同反蚕食、反扫荡。截至1945年春,他们在大茫庄战斗、内黄战斗、大名战斗、卫南战斗等战斗中先后取得胜利。[1]
第二次国共内战
1945年9月,张国华调任晋冀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担任第七纵队副政委。1946年11月,率部开入豫皖苏地区,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配合刘邓大军的行动。[1]
1948年6月,豫皖苏军区升为一级军区,粟裕任司令员,张国华任副司令员。随后,张国华率部参加淮海战役,因战绩卓著而受到司令员陈毅表扬。1949年2月18日,奉中央军委电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八军组建,张国华任军长。此后,张国华率第十八军先后参加渡江战役、衡宝战役等。7月28日,张国华率部攻占了家乡永新县。[1]
西藏任职

1965年张国华参加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
1950年1月24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西藏工委成立,张经武任第一书记,张国华任第二书记,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藏。1950年10月7日,张国华指挥打响了昌都战役,此后成功攻占昌都,迫使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进行谈判,达成了《十七条协议》。1951年10月,张国华率部进驻西藏拉萨。1952年2月,张国华任中共西藏工委第一书记、西藏军区司令员、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1955年,张国华获授中将军衔。[1]
1959年3月,拉萨发生骚乱,张国华奉中共中央指示,平定叛乱。1962年,张国华奉命指挥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歼敌8000多人,获得胜利。[1]
张国华是第一、二、三屆中华人民共和国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共中央委員。
文化大革命期間,約有兩萬名漢人進入西藏地區,與張國華所領導的西藏軍區爆發衝突,1968年9月中國新華社發佈消息:「在階級鬥爭的暴風驟雨中,革命委員會作為新西藏政府的形式正式成立」,解放軍所領導的舊軍政府最終不敵紅衛兵的攻勢,張國華逃往四川[2]。
四川任职
1967年,张国华调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
1972年2月21日,张国华在四川成都病逝,享年58岁。 [1][3]
参考文献
^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 解放家乡的张国华,永新县人民政府网站,2011-04-05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6-03.
^ 西藏的地位,Michael C.Van Walt Van Praag,跋熱.達瓦才仁譯,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isbn:978-986-82383-2-9,290頁,290頁,2008年4月版
^ 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张国华同志逝世 成都部队和四川省革委会举行追悼大会,人民日报1972年2月26日
外部链接
維基共享資源中与张国华相關的分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职务
|
前任: 李大章
|
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1年-1972年
|
繼任: 劉興元
|
中国共产党职务
|
前任: 张经武
|
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 1965年8月-1969年9月
|
繼任: 曾雍雅 中共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组长
|
前任: 廖志高
|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第一书记 1971年-1972年
|
繼任: 劉興元
|
四川行政长官(1912年至今)
|
|
四川政府 |
|
大漢四川軍政府
|
蒲殿俊 → 尹昌衡
|
|
四川都督府都督 |
尹昌衡(胡景伊護) → 胡景伊
|
|
四川行政公署民政長
|
張培爵 → 陳廷傑
|
|
附: 成武將軍督理四川軍務
|
胡景伊 → 陈宧
|
|
附: 崇武將軍督理四川軍務 |
周駿(署)
|
|
附: 益武將軍督理四川軍務 |
蔡锷 |
|
四川巡按使公署巡按使
|
陳廷傑 → 陈宧(署) → 黃國瑄(署) → 劉體乾(署) → 蔡锷
|
|
附: 四川督軍府督軍 |
蔡锷(羅佩金護) → 羅佩金(署) → 戴戡(署) → 周道剛(代) → 周道剛 → 劉存厚(1917年任) → 熊克武(1918年護法軍政府任命) → 劉存厚(1919年任) · 熊克武(1920年護法軍政府任命)
|
|
附: 四川靖國軍總司令 |
熊克武(1918年公推)
|
|
附: 川軍總司令 |
劉湘(1919年公推) → 呂超(1920年) → 劉湘(1921年公推) → 王陵基(代) → 劉成勳(公推,臨時總司令)
|
|
附: 四川清鄉督辦 附: 督辦四川軍務善後事宜
|
劉湘 |
|
附: 四川討賊軍總司令 |
熊克武(大元帥府任命)
|
|
附: 督理四川軍務善後事宜
|
楊森 |
|
附: 督辦四川軍務善後事宜
|
楊森 → 劉湘(署) → 鄧錫侯(吳佩孚任命)
|
|
附: 四川清鄉督辦
|
鄧錫侯 |
|
四川省長公署省長 |
蔡锷 → 羅佩金(署) → 戴戡(署)(張瀾護) → 張瀾 → 但懋辛(熊克武任命) → 楊庶堪(護法軍政府任命,黃復生代) → 熊克武(自任,暫兼) → 熊克武(未任) → 劉湘(公推) → 向楚(代) → 劉成勳(公推,臨時省長) → 劉湘 → 楊森(劉湘、袁祖銘等公推主持) → 鄧錫侯 → 賴心輝 → 楊森(吳佩孚任命)
|
|
附: 國民革命軍軍長 |
楊森(廿軍軍長) · 劉湘(廿一軍軍長) · 賴心輝(廿二軍軍長) · 劉成勳(廿三軍軍長) · 劉文輝(廿四軍軍長)
|
|
四川省政府主席 |
劉文輝 → 劉湘 → 張群(王纘緒代) → 蔣中正 → 張群(鄧錫侯代) → 鄧錫侯 → 王陵基 → 唐式遵
|
|
附: 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主任
|
贺龙 |
|
行政公署 |
川东行政公署 → 川东人民行政公署主任:阎红彦 川西行政公署 → 川西人民行政公署主任:李井泉 川南行政公署 → 川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张国华 → 李大章 川北行政公署 → 川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胡耀邦
|
|
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 |
李井泉 |
|
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省长 |
李井泉 → 李大章
|
|
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
张国华 → 刘兴元 → 赵紫阳
|
|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
鲁大东 → 杨析综 → 蒋民宽 → 张皓若 → 肖秧 → 宋宝瑞 → 张中伟 → 蒋巨峰 → 魏宏 → 尹力
|
|
四川总督 · 四川行政长官列表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四大机构正职领导人
|
|
省会:成都市
|
|
省委书记 |
李井泉 → 廖志高 → 张国华 → 刘兴元 → 赵紫阳 → 谭启龙 → 杨汝岱 → 谢世杰 → 周永康 → 张学忠 → 杜青林 → 刘奇葆 → 王东明 → 彭清华
|
|
|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杜心源 → 何郝炬 → 杨析综 → 谢世杰 → 张学忠 → 杜青林 → 刘奇葆 → 王东明
|
|
省人民政府省长 |
李井泉 → 李大章 → 张国华 → 刘兴元 → 赵紫阳 → 鲁大东 → 杨析综 → 蒋民宽 → 张皓若 → 肖 秧 → 宋宝瑞 → 张中伟 → 蒋巨峰 → 魏宏 → 尹力
|
|
省政协主席 |
李井泉 → 廖志高 → 杜心源 → 任白戈 → 杨 超 → 冯元蔚 → 廖伯康 → 聂荣贵 → 秦玉琴 → 陶武先 → 李崇禧 → 柯尊平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四大机构正职领导人
|
|
首府:拉萨市
|
|
自治区党委书记 |
张国华 → 周仁山(代) → 曾雍雅 → 任荣 → 阴法唐 → 伍精华 → 胡锦涛 → 陈奎元 → 郭金龙 → 杨传堂 → 张庆黎 → 陈全国 → 吴英杰
|
|
|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
阿沛·阿旺晋美 → 杨东生 → 阿沛·阿旺晋美 → 热地 → 列确 → 向巴平措 → 白玛赤林 → 洛桑江村
|
|
自治区政府首长 |
筹备委员会主任 |
达赖喇嘛·丹增嘉措 →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代) → 阿沛·阿旺晋美(代)
|
|
人民委员会主席 |
阿沛·阿旺晋美 |
|
革命委员会主任 |
曾雍雅 → 任荣
|
|
人民政府主席
|
天宝 → 阿沛·阿旺晋美 → 多杰才旦 → 多吉才让 → 江村罗布 → 列确 → 向巴平措 → 白玛赤林 → 洛桑江村 → 齐扎拉
|
|
|
自治区政协主席 |
谭冠三 → 张国华 → 任荣 → 阴法唐 → 杨岭多吉 → 热地 → 帕巴拉·格列朗杰
|
|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
|
|
|
|
|
C5JRKvs 13FO5LB1BgP9kyexmPqiukaKXUyjaG7 dUBJAmTSj2K J,ix1G sr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數位音樂下載 為非以「實體」方式來販賣音樂的相關產品,而使用數位格式如mp3、AAC等文件格式來進行銷售販賣的一种音乐产业形式。著名的數位音樂下載服務商有iTunes Store、RecoChoku、Google Play音乐和微软Zune等。数字音乐下载在二十一世纪初一度风靡全球, [1] [2] 使得传统唱片产业走向衰落,但其自身也在2010年代流媒体音乐服务如Apple Music、Spotify等的挤压下迅速失去市场份额。 [3] [4] 数字音乐下载有便于携带、传播迅速、制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与流媒体音乐相比也能更好保障音乐人权益; [5] 但它同时很可能带来侵犯版权和滥用的情形, [6] 也给音乐产业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数字音乐下载为音乐人和乐迷提供了更加便捷直接的交流渠道,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音乐人的出现和独立音乐的迅速发展。 [7] 目录 1 历史 1.1 技术积淀(1987-2000) 1.2 出现与兴起(2000-2004) 1.3 唱片市场的颠覆者(2004-2007) 1.4 巅峰和衰落(2005-2013) 1.5 摇摇欲坠的现状与不可预知的明天(2014至今) 2 主要文件格式 2.1 PCM编码格式 2.1.1 WAV 2.1.2 APE 2.1.3 FLAC 2.2 苹果推出的无损文件格式 2.2.1 AIFF 2.2.2 ALAC 2.3 有损压缩格式 2.3.1 MP3 2.3.2 AAC 3 主要市场 3.1 iTunes Store 3.2 Google Play音乐商店 3.3 亚马逊音乐商店 3.4 部分其他音乐商店 4 影响与评价 4.1 对音乐产业的影响 4.2 对科技行业的影响 4.3 正面评价 4.4 负面评价 4.4.1 侵权问题 4.4.2 经营模式不明晰 4.4.3 不适应移动时代 4.5 文化现象 5 延伸阅读 6 参考资料 历史 苹果iTunes+iPod的软硬件搭配让数字音...
提示 :本条目的主题不是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校训 博文約禮 [1] [2] 创建时间 1963年10月17日 学校类型 法定(公立)、研究型 監督 主權移交前:英屬香港總督 主權移交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校董會主席 梁乃鵬博士 校長 段崇智教授 副校长 華雲生教授(常務副校長) 霍泰輝教授、吳基培教授 張妙清教授、潘偉賢教授 陳偉儀教授、吳樹培先生 教师人數 1,619 [3] 学生人數 25,489 [3] 本科生人數 20,147 [3] 研究生人數 5,342 [3] 校址 香港新界沙田馬料水沙田市地段437號(大埔公路十一至十二咪左右(正門及崇基門) 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 坐标: 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 科學園路與澤祥街交界(東校門) 澤祥街18號(沙田凱悅酒店及工商管理學院)) 校區 新市鎮 总面积 134.4公頃(1,344,000平方米) [2] 代表色 紫與金 [1] 吉祥物 鳳凰 [1] 隶属 英聯邦大學協會 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 東南亞高等教育協會 ( 英语 : ASAIHL ) 國際大學協會 亚太高校书院联盟 八大公立大學聯盟(譯自:HK8)[3] 网站 http://www.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學 ( 英语: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縮寫为 CUHK ),簡稱 中文大學 、 中大...
格利泽436b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列表 艺术家笔下的格利泽436b 母恆星 母恆星 Gliese 436 星座 獅子座 赤經 ( α ) 11 h 42 m 11.0941 s [1] 赤緯 ( δ ) +26° 42′ 23.652″ [1] 距離 33.4 ly (10.2 pc) 光譜類型 M2.5 V [1] 軌道參數 半长轴 ( a ) 0.0291±0.0004 [2] AU 軌道離心率 ( e ) 0.150±0.012 [2] 公轉週期 ( P ) 2.643904±0.000005 [3] d (0.00723849 y) 軌道傾角 ( i ) 85.8 +0.21 −0.25 [3] ° 角距 ( θ ) 2.794 mas 近星點時間 ( T 0 ) 2,451,551.716 ±0.01 JD 半振幅 ( K ) 18.68±0.8 m/s 物理性质 质量 ( m ) 22.2±1.0 [2] M ⊕ 半徑 ( r ) 4.327±0.183 [2] [4] R ⊕ 密度 ( ρ ) 1.51 g cm -3 表面重力 ( g ) 1.18 g 溫度 ( T ) 712±36 [2] K 發現 發現時間 2004 發現者 巴特勒、沃格特、 馬西 et al. 發現方法 徑向速度、凌日法 發現地點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發表論文 出版 其他名稱 Ross 905 b, GJ 436 b, [5] LTT 13213 b, GCTP 2704.10 b, LHS 310, AC+27:28217 b, Vyssotsky 616 b, HIP 57087 b, GEN# +9.80120068 b, LP 319-75 b, G 121-7 b, LSPM J1142+2642 b, 1RXS J114211.9+264328 b, ASCC 683818 b, G 147-68 b, UCAC2 41198281 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