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經濟部

Multi tool use
![]() |
本文內容是關於2012年1月1日起分階段實施的行政院組織改造。 隨著實施進程的推進,部份資料可能尚未修正,詳見Wikipedia:中華民國政府專題。 |
![]() |
經濟部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英語) | |
---|---|
![]() | |
![]() 經濟部部徽 | |
基本資訊 | |
所屬部門 | 行政院 |
年度預算額 | 新臺幣218.83億元(2013年) |
授權法源 | 行政院組織法、經濟部組織法 |
主要官員 | |
部長 | 沈榮津 |
政務次長 | 龔明鑫、曾文生 |
常務次長 | 王美花 |
主任秘書 | 陳怡鈴 |
任命者 | 中華民國總統、行政院院長 |
組織編制 | |
內部單位 | 2室、3司、7處、3委員會、1中心 |
附屬機關 | 1署、2處、6局、3委員會、1所、1中心 |
任務編組 | 2服務中心、1室 |
成立沿革 | |
成立日期 | 1912年1月 |
前身機關 | 實業部 |
聯絡資訊 | |
![]() 經濟部大樓 | |
地址 | (10015)臺北市中正區福州街15號 |
電話 | +886 2 2321-2200 |
網站 | www.moea.gov.tw |
備註 | 未來將改制為「經濟及能源部」 |
經濟部為掌管中華民國工商業發展及國際貿易等產業事務的部會,民國元年(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實業部」是現今經濟部的前身。下設商業司、礦業司、中小企業處、工業局、國際貿易局、智慧財產局、標準檢驗局等單位,並同時負責管理所屬國營事業臺電、中油、臺水、臺糖。
目录
1 沿革
2 組織架構
2.1 幕僚單位
2.2 附屬機關(構)
2.3 事業機構
2.4 駐外機構
3 歷任首長
3.1 南京臨時政府
3.2 北洋政府
3.3 國民政府
3.4 行憲後
4 經濟及能源部組織規劃
5 參考資料
6 外部連結
沿革

經濟部大門

經濟部本部大樓及大門
1912年1月3日,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籌組臨時政府內閣,內閣內的「實業部」為經濟部的前身。1912年3月12日,依《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成立北洋政府內閣,國務院下改設「工商部」。1914年2月12日,改組為國務院下的「農商部」。1927年6月20日,改組為國務院下的「農工部」。1928年6月3日,北洋政府結束,國務院解散。
1928年2月7日,國民政府(1925年成立於廣州)下復設「工商部」。3月28日,工商部設立,以孔祥熙為部長。[1]國民革命軍北伐結束後,工商部接管國務院農工部第二、三類產業業務,第一類產業業務則由農礦部接管。
1931年1月17日,國民政府為刷新政治、改善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公佈《實業部組織法》,將農礦部與工商部合併為實業部。[1]6月,行政院下成立全國經濟委員會,掌理國家經濟建設及發展計畫之設計、審定、監督指導等事項。12月,國民政府進行中央行政機關改組,工商、農礦兩部合併為「實業部」。實業部內設總務司、農業司、工業司、商業司、漁牧司、礦業司、勞工司,後又成立合作司,以及林墾署。[1]1934年12月,全國經濟委員會接收內政部主管之水利事業。
1937年12月,實業部改組為「經濟部」。1938年1月,經濟部整併建設委員會、全國經濟委員會之水利部分,及軍事委員會第三部、第四部、工礦調整委員會、農產調整委員會及資源委員會等機關(單位);成立之初的組織架構,部本部有總務司、人事室、秘書廳、參事廳、技術廳、會計室、統計室、農林司、工業司、商業司、礦業司、水利司,附屬機構有中央農業實驗所、農本局、金水流域農場、江西農村服務區管理處、西北種畜場、中央工業試驗所、技工訓練處、工礦調整處、全國度量衡局、商標局、商品檢驗局、地質調查所、礦冶研究所、採金局、導淮委員會、江漢工程局、黃河水利委員會、華北水利委員會、揚子江水利委員會、涇洛工程局、珠江水利局、金沙江工程處、川康水貸會、湖北堤工專款保管委員會、中央水工試驗所、水利設計測量隊、水利航空測量隊、氣象研究所、田壁工程處、關河疏灘工程處、資源委員會等,組織之龐大,事權之集中,可謂當時的天下第一部[2]。7月,隨政府遷至重慶的川鹽銀行(今重慶飯店)辦公[3]。
1940年7月,農林司裁撤與相關農林漁牧業務改由新成立的農林部掌管。1941年9月,水利司裁撤,相關水利業務改由新成立的行政院水利委員會負責;抗戰時期,經濟部組織亦常有增減改隸等變動。1946年5月,經濟部規模最大的附屬機構資源委員會改由行政院直轄。
1947年行憲之後,經濟部曾一度改回「工商部」與「全國經濟委員會」,1948年8月全國經濟委員會裁撤。1949年4月,國軍內戰失利南退,迫使中央政府決定南遷,為簡化中樞行政起見,以統籌主管全國經濟行政及經濟建設事務,依據當月公布《經濟部組織法》實施,將工商部再度改回「經濟部」,設置工業司、礦業司、商業司、總務司、會計處、統計處、人事室等內部單位,將原設置的農林、水利兩部分別緊縮為農林署、水利署,與資源委員會一同併入經濟部而成附屬機關。同年12月,國民政府因大陸戰局告急,經行政院開會決議後,將中央政府連同所屬的幕僚機構一併都播遷至臺灣。
1969年1月31日,《經濟部公報》創刊[4]。1979年11月,設置能源委員會;原商業事務中,證券管理、會計師部分改隸財政部。1981年1月,設立國際合作處、投資業務處、技術處、設置中小企業處;農業司、工業司改組為農業局及工業局。1984年7月20日,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與經濟部農業局合併,成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事務移出經濟部。
1992年5月,為率先推動企業識別系統(CIS),總務司負責推動「經濟部識別體系」,並委請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設計推廣中心負責協助經濟部識別體系之整體規劃設計[5],現行「E」字部徽由此誕生。
1996年12月,合併水利司與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改設「水資源局」。1999年1月,為落實智慧財產權保護之政策,並將標準及檢驗業務一元化,將中央標準局及商品檢驗局改組為智慧財產局及標準檢驗局。7月配合精省作業,將臺灣省政府建設廳、物資處、水利處、臺北水源特區管理委員會、礦務局等省屬機關歸併經濟部,並設置第二辦公室及中部辦公室。
2002年3月,整併水利處、水資源局及臺北水源特區管理委員會,成立「水利署」。2004年7月,能源委員會因業務調整需要,改制成立能源局。12月31日,《經濟部公報》發行第36卷第36期並宣布停刊。
2010年2月,修正《行政院組織法》,將經濟部改制為「經濟及能源部」。未來「經濟及能源部」主管事項為工商產業、貿易及能源等。[6]
組織架構
幕僚單位
|
|
|
|
附屬機關(構)
|
|
|
|
事業機構
- 臺灣糖業公司
- 臺灣電力公司
- 臺灣中油公司
- 臺灣自來水公司
- 臺灣車輛公司
駐外機構
駐外商務機構設置於亞太地區14處、北美地區9處、中南美地區13處、歐洲地區19處、非洲地區7處、中東地區3處。
歷任首長
南京臨時政府
任別 |
姓名 |
就職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
實業部 總長 | |||||||||||
1 |
張謇 |
1912年1月3日 |
1912年3月12日 |
未到任 |
北洋政府
任別 |
姓名 |
就職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
工商部 總長 | |||||||||||
1 |
陳其美 |
1912年3月29日 |
1912年6月29日 |
未到任,由次長王正廷代理 |
|||||||
代 |
張新吾 |
1912年7月15日 |
1912年8月2日 |
||||||||
2 |
劉揆一 |
1912年8月2日 |
1913年7月18日 |
||||||||
代 |
向瑞琨 |
1913年7月18日 |
1913年9月10日 |
次長代理 |
|||||||
3 |
張謇 |
1913年9月11日 |
1913年12月24日 |
工商、農林兩部合併為農商部 |
|||||||
農商部 總長 | |||||||||||
3 |
張謇 |
1913年12月24日 |
1914年4月1日 |
後棄官離京南下 |
|||||||
代 |
章宗祥 |
1914年4月1日 |
1914年5月1日 |
||||||||
代 |
周學熙 |
1914年5月1日 |
1915年3月5日 |
||||||||
4 |
周自齊 |
1915年3月5日 |
1916年4月22日 |
1915年4月27日前為署理農商總長,4月27日後正式繼任 |
|||||||
5 |
金邦平 |
1916年4月23日 |
1916年6月6日 |
後由司法總長章宗祥兼署理農商總長 |
|||||||
6 |
張國淦 |
1916年6月30日 |
1916年8月1日 |
後辭職 |
|||||||
7 |
谷鍾秀 |
1916年8月1日 |
1917年5月11日 |
後因國會議員被辱事請辭 |
|||||||
署 |
李盛鐸 |
1917年6月29日 |
1917年7月2日 |
署理農商總長 |
|||||||
8 |
張國淦 |
1917年7月17日 |
1917年11月30日 |
||||||||
9 |
田文烈 |
1917年12月1日 |
1920年2月 |
1919年12月3日-1920年8月11日兼任內務總長 |
|||||||
代 |
江天鐸 |
1920年2月 |
1920年8月11日 |
||||||||
10 |
王迺斌 |
1920年8月11日 |
1921年12月24日 |
||||||||
11 |
齊耀珊 |
1921年12月24日 |
1922年6月12日 |
||||||||
12 |
張國淦 |
1922年6月12日 |
1922年8月5日 |
||||||||
13 |
盧信 |
1922年8月5日 |
1922年9月19日 |
||||||||
14 |
高凌霨 |
1922年9月19日 |
1922年11月29日 |
||||||||
15 |
李根源 |
1922年11月29日 |
1923年6月14日 |
曾代理國務總理數日[8],後被免職 |
|||||||
代 |
林大閭 |
1923年6月14日 |
1923年9月4日 |
||||||||
署 |
袁乃寬 |
1923年9月4日 |
1924年1月12日 |
署理農商總長 |
|||||||
16 |
顏惠慶 |
1924年1月12日 |
1924年9月14日 |
||||||||
17 |
高凌霨 |
1924年9月14日 |
1924年10月31日 |
||||||||
18 |
王迺斌 |
1924年10月31日 |
1924年11月24日 |
||||||||
19 |
楊庶堪 |
1924年11月24日 |
1925年12月31日 |
先未就任,由次長代理,7月28日到部就職受阻 |
|||||||
代 |
莫德惠 |
1924年11月24日 |
1925年7月28日 |
||||||||
代 |
陳宧 |
1925年12月3日 |
1925年12月31日 |
||||||||
20 |
寇遐 |
1925年12月31日 |
1926年3月4日 |
||||||||
21 |
楊文愷 |
1926年5月 |
1927年6月19日 |
辭職後,農商部再分為實業部、農工部 |
|||||||
實業部 總長 | |||||||||||
22 |
張景惠 |
1927年6月20日 |
1928年6月3日 |
國務院解散。1928年12月29日,北伐至東北易幟而全國統一 |
國民政府
任別 |
姓名 |
圖像 |
就職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
工商部長 部長 | |||||||||||
1 |
孔祥熙 |
1928年10月8日 |
內閣改組後改為實業部 |
||||||||
實業部長 部長 | |||||||||||
1 |
孔祥熙 |
1931年12月15日 |
後任中央銀行總裁,曾任行政院院長 |
||||||||
2 |
陳公博 |
1931年12月28日 |
1935年12月1日 |
後於南京汪偽國民政府任數個要職,抗戰結束後,以通謀敵國罪處以死刑 |
|||||||
3 |
吳鼎昌 |
1935年12月7日 |
1937年1月 |
抗戰爆發後改任貴州省政府主席 |
|||||||
4 |
程天固 |
![]() |
1937年1月 |
1938年秋 |
代理。內閣改組後改經濟部 |
||||||
經濟部長 部長 | |||||||||||
5 |
翁文灝 |
1938年10月8日 |
1947年4月23日 |
行憲後首任行政院長,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數理科學組院士 |
|||||||
6 |
李璜 |
1947年4月23日 |
1948年5月31日 |
未就任 |
行憲後
任別 |
姓名 |
圖像 |
就職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
工商部長 部長 | |||||||||||
1 |
陳啓天 |
![]() |
1948年7月6日 |
1948年12月27日 |
|||||||
2 |
劉維熾 |
1948年12月27日 |
1949年4月1日 |
||||||||
經濟部 部長 | |||||||||||
3 |
孫越琦 |
1949年4月1日 |
1949年6月16日 |
後附中華人民共和國 |
|||||||
4 |
劉航琛 |
1949年6月16日 |
1950年2月10日 |
||||||||
5 |
嚴家淦 |
![]() |
1950年2月10日 |
1950年3月16日 |
後任財政部部長,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及總統 |
||||||
6 |
鄭道儒 |
1950年3月16日 |
1952年5月7日 |
後任外交部顧問 |
|||||||
7 |
張茲闓 |
1952年5月7日 |
1954年6月1日 |
續任臺灣銀行董事長 |
|||||||
8 |
尹仲容 |
1954年6月1日 |
1955年12月1日 |
||||||||
9 |
江杓 |
1955年12月1日 |
1958年3月26日 |
後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
|||||||
10 |
楊繼曾 |
1958年3月26日 |
1965年1月25日 |
||||||||
11 |
李國鼎 |
1965年1月25日 |
1969年7月4日 |
後任財政部部長 |
|||||||
12 |
陶聲洋 |
1969年7月4日 |
1969年9月28日 |
任內去世 |
|||||||
13 |
孫運璿 |
1969年10月11日 |
1978年6月1日 |
後任行政院長 |
|||||||
14 |
張光世 |
1978年6月1日 |
1981年12月1日 |
||||||||
15 |
趙耀東 |
1981年12月1日 |
1984年6月1日 |
後任經建會主任委員 |
|||||||
16 |
徐立德 |
1984年6月1日 |
1985年3月20日 |
後任行政院副院長 |
|||||||
17 |
李達海 |
1985年3月20日 |
1988年7月22日 |
||||||||
18 |
陳履安 |
1988年7月22日 |
1990年6月1日 |
後任國防部部長,曾任監察院長 |
|||||||
19 |
蕭萬長 |
![]() |
1990年6月1日 |
1993年2月27日 |
後任經建會主任委員,曾任副總統 |
||||||
20 |
江丙坤 |
![]() |
1993年2月27日 |
1996年6月10日 |
後任經建會主任委員,曾任海基會董事長 |
||||||
21 |
王志剛 |
![]() |
1996年6月10日 |
2000年5月20日 |
|||||||
22 |
林信義 |
2000年5月20日 |
2002年2月1日 |
後任經建會主任委員,曾任行政院副院長 |
|||||||
23 |
宗才怡 |
2002年2月1日 |
2002年3月1日 |
曾任圓山飯店董事長 |
|||||||
24 |
林義夫 |
2002年3月21日 |
2004年5月20日 |
曾任駐WTO代表 |
|||||||
25 |
何美玥 |
![]() |
2004年5月20日 |
2006年1月25日 |
後任經建會主任委員 |
||||||
26 |
黃營杉 |
![]() |
2006年1月25日 |
2006年8月9日 |
|||||||
27 |
陳瑞隆 |
![]() |
2006年8月9日 |
2008年5月20日 |
|||||||
28 | 尹啟銘 |
![]() |
2008年5月20日 |
2009年9月10日 |
後任經建會主任委員 |
||||||
29 |
施顏祥 |
![]() |
2009年9月10日 |
2013年2月18日 |
|||||||
30 |
張家祝 |
![]() |
2013年2月18日 |
2014年8月15日 |
|||||||
31 |
杜紫軍 |
![]() |
2014年8月15日 |
2014年12月8日 |
|||||||
32 |
鄧振中 |
![]() |
2014年12月8日 |
2016年5月20日 |
|||||||
33 |
李世光 |
![]() |
2016年5月20日 |
2017年8月15日 |
為815全臺大停電事件負責,請辭獲准 |
||||||
代理 |
沈榮津 |
![]() |
2017年8月15日 |
2017年9月7日 |
政務次長代理 |
||||||
34 |
沈榮津 |
![]() |
2017年9月8日 |
現任 |
真除 |
||||||
經濟及能源部 部長 |
經濟及能源部組織規劃
參考資料
^ 1.01.11.2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中華民國史》第八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第794頁
^ 經濟部檔案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5-0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 陪都遗址溯踪 - 国民政府经济部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5-06.,三峡博物馆,2010-1-21
^ 經濟部公報
^ 經濟部識別體系設計規範,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公開取用電子書
^ 本院擬撤回520前送請立法院審議尚未進行審查之法案,2016-6-23
^ 經濟部與臺中市府攜手成立「智慧機械推動辦公室」,行政院部會新聞,2017-02-06
^ 劉寿林等《民国職官年表》歴代内閣及国務总理中李根源未被计入。这可能是因为李根源仅在交接期间暫時代理,未组织内閣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外部連結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中華民國經濟部 |
(繁体中文)(英文)中華民國經濟部
中華民國經濟部的Facebook專頁
|
6xElzLyTxRSKzPj51bXy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