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纪



















三叠纪
251–199.6百万年前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全時期平均大氣O2含量

约16 Vol %[1]
(为現代的80% )


全時期平均大氣CO2含量

约1750 ppm[2]
(为前工業時期6倍)


全時期平均地表溫度

约17℃[3]
(高於現代3℃)






德國施塔特羅達附近的三疊紀砂岩


三叠纪英语:Triassic)是2.5亿至2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




目录






  • 1 三叠纪分期


  • 2 气候


  • 3 地理


  • 4 动植物


  • 5 晚期灭绝事件


  • 6 参考文献


  • 7 参见





三叠纪分期


三叠纪一般被分成早、中、晚三个世。国际地层委员会2018年8月版国际地层年代表将三叠纪划分如下[4]



































三叠纪 (Triassic) 晚三叠世 (Late Triassic) 瑞替期 距今约208.5百万年至距今201.3±0.2百万年
诺利期 (Norian Age) 距今约227百万年至距今约208.5百万年
卡尼期 (Carnian Age) 距今约237百万年至距今约227百万年
中三叠世 (Middle Triassic) 拉丁期 (Ladinian Age) 距今约242百万年至距今约237百万年
安尼期 (Anisian Age) 距今247.2百万年至距今约242百万年
早三叠世 (Early Triassic) 奥伦尼克期 (Olenekian Age) 距今251.2百万年至距今247.2百万年
印度期 (Induan Age) 距今251.902±0.024百万年至距今251.2百万年


气候


三叠纪时的气候炎热干燥,这形成了现在可以看到的当时留下来的典型的红色沙石。当时季节分明,有强烈的雨季。在两极比较潮湿温和。



地理


三叠纪时大多数地球上的大陆形成一块巨大的大陆:盘古大陆。除了海岸和河谷之外的大部分内陆地区仍是沙漠。



动植物





原颚龟骨架,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三叠纪的动物可以被分为三类:从二叠纪遗留下来的动物,短暂出现欣榮、后来又消失的动物,以及新出现的、在整个中生代位于支配地位的动物。


在海洋中新的珊瑚种类诞生,它们组成比较小的珊瑚群。软体动物中的鹦鹉螺从唯一幸存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一支恢复起来,形成新的种类。一开始的鱼类种类比较少,说明只有少数种类於不久前的那次灾难中幸存。第一批鱼龙出现了。


在大陆上幸存的植物有苏铁、石松和舌羊齿。在北半球,针叶树比较繁茂,在南半球舌羊齿在三叠纪早期是主要树木。


在三叠纪翼龙和多类的恐龙始祖類群出現,包括了槽齒龍和板龍等等。世界上最早的乌龟——原颚龟也出现在三叠纪晚期。



晚期灭绝事件



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结束,尤其对海洋生物来说它的摧毁惨重:牙形石灭绝,除鱼龙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动物消失。腕足动物、腹足动物和贝壳等无脊椎动物受到巨大冲击。在海洋中,22%的属,大约一半的种消失。


这次灭绝事件并非在所有地方的摧残程度都一样。在有些地方幾乎没有任何影响。在其它一些地方实际上所有的迷龙和大多数合弓类动物都消失了。许多早期的恐龙也均灭绝,而那些发达一些的恐龙却幸存了。许多槽齿目动物也都灭绝了。幸存的植物包括针叶类和苏铁。


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还不清楚。在2.02至1.91亿年前(利用氩40/氩39定年法[5]推定),盘古大陆开始分裂,导致了强烈的火山运动,这是地球大陆形成后最强烈的火山运动了。其它可能的原因有全球性的气候冷却或陨星。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处陨石坑曾一度被认作是这次灭绝事件的起因,但后来的调查认为这个陨石坑是在2.14±0.01亿年前形成的,随后更精确的修正为2.0158±0.0028亿年(两者皆以锆石中铀衰变成铅的比例来定年),比三叠纪的结束早了1000±200万年,因此不太可能是这次灭绝事件的直接原因。[6]甚至连灭绝的确切时间也不十分确定。一些研究认为实际上当时有两次灭绝事件,其相隔时间是1200至1700万年。


这次灭绝事件为恐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恐龙在此后的1.5亿年中成為了地球上最主要、种类最多和数量最大的动物群。



参考文献





  1. ^ Image:Sauerstoffgehalt-1000mj.svg


  2. ^ Image:Phanerozoic Carbon Dioxide.png


  3. ^ Image:All palaeotemps.png


  4. ^ 国际地层委员会. 国际地层年代表 (PDF). Stratigraphy.org. 


  5. ^ Nomade et al.,2007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44, 326-344.


  6. ^ Hodych & Dunning, 1992.




参见



  • 地质时代表

  • 显生宙

  • 中生代

  • 侏罗纪

  • 白垩纪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數位音樂下載

When can things happen in Etherscan, such as the picture below?

格利澤4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