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
Multi tool use
關於与「
青藏高原 」名称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請見「
青藏高原 (歌曲)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青藏高原
Tibetan Plateau
青藏高原位于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区和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
規模
長度
2,500公里(1,600英里)
寬度
1,000公里(620英里)
面積
2,500,000平方公里(970,000平方英里)
地理
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
座標
33°N 88°E / 33°N 88°E / 33; 88 坐标:33°N 88°E / 33°N 88°E / 33; 88
青藏高原橫跨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與云南省的部分
青藏高原 ,是东亚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5900米(5800~6000公尺),面积250万平方公里,有“世界屋脊 ”,“雪域高原 ”,和“第三极 ”之称。它是在中亚[1] [2] [3] [4] 和西亚[5] [6] [7] [8] 的一个巨大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部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以及在印度查谟-克什米尔邦拉达克的一部分。 它从南向北延伸约1,000公里(620英里),从东到西延伸约2,500公里(1,600英里)。中國境內之青藏高原,占全中國23%面積,位于北纬25°-40°和东经74°-104°之间。
高原边界,东為横断山脉,南、西為喜马拉雅山脉,北為昆仑山脉。涵蓋國境有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全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的拉达克等地。
目录
1 名稱
2 地形地貌
3 水文
4 地质
5 气候
6 文化
7 参考文献
8 外部链接
名稱
青藏高原原名为青康藏高原 ,此因中華民國政府曾在四川、西藏之間設有西康省。中国大陆于西康省撤销后将此高原改为今名,台灣坊間舊書刊、科書、參考書和部分民眾则仍習稱青藏高原為青康藏高原,後來於1990年代後,中華民國地理教科書上的大陸地理課程中改為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管控之行政區劃(無西康省),並統一改用青藏高原此一名稱。另外,西方國家則多以西藏高原 (英语:Tibetan Plateau )稱之。
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别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亚洲的主要河流(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皆发源于此。
山脉
昆仑山脉
喀喇昆仑山脉
唐古拉山脉
横断山脉
冈底斯山脉
念青唐古拉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水文
冰川
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的冰川主要集中在高原上,青藏高原冰川覆盖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80%以上。
喜马拉雅现代冰川
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
昆仑山现代冰川
喀拉昆仑山现代冰川
横断山现代冰川
唐古山现代冰川
冈底斯山现代冰川
羌唐高原现代冰川
祁连山现代冰川
河流
黄河
长江(金沙江)
澜沧江(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恒河
印度河
湖泊
青海湖(库库淖尔)
班公错
郭扎错
鲁玛江冬错
拉昂错
玛旁雍错
昂拉仁错
扎布耶茶错
塔若错
扎日南木错
当惹雍错
昂孜错
格仁错
错鄂
阿牙克库木湖
色林错
乌兰乌拉湖
纳木错
普莫雍错
羊卓雍错
地质
主条目:喜马拉雅运动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歐亞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气候
由于海拔高,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大致而言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同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原在夏天受熱明顯,因此形成一個位於高空的反氣旋——青藏高氣壓,大大加強了南亞季風強度,並能影響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及強度。[來源請求]
文化
青藏高原上人烟稀少,但虽然如此,这里有可能在4万年前就已经有旧石器文化的人类生存[9] 。青藏高原上的文化受到其周围文化(汉文化、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但同时它也保存了它的独有性。当地以高原農牧为主。
参考文献
^ Illustrated Atlas of the World (1986) Rand McNally & Company. ISBN 0-528-83190-9 pp. 164-5
^ Atlas of World History (1998 ) HarperCollins. ISBN 0-7230-1025-0 pg. 39
^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Christopher Beckwith). [2009-02-19 ] .
^ Hopkirk 1983, pg. 1
^ Peregrine, Peter Neal & Melvin Ember, etc. Encyclopedia of Prehistory: East Asia and Oceania, Volume 3. Springer. 2001: 32. ISBN 978-0-306-46257-3.
^ Morris, Neil. North and East Asia. Heinemann-Raintree Library. 2007: 11. ISBN 978-1-4034-9898-4.
^ Webb, Andrew Alexander Gordon. Contractional and Extensional Tectonics During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ProQuest LLC. 2007: 137. ISBN 978-0-549-50627-0.
^ Marston, Sallie A. and Paul L. Knox, Diana M. Liverman. Worl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 peoples, places, and environments. Prentice Hall. 2002: 430. ISBN 978-0-13-022484-2.
^ Zhang, X. L.; Ha, B. B.; Wang, S. J.; Chen, Z. J.; Ge, J. Y.; Long, H.; He, W.; Da, W.; Nian, X. M.; Yi, M. J.; Zhou, X. Y.; Zhang, P. Q.; Jin, Y. S.; Bar-Yosef, O.; Olsen, J. W.; Gao, X. The earlies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high-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40 thousand to 30 thousand years ago. Science. 2018-11-29, 362 (6418): 1049–1051. doi:10.1126/science.aat8824 .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青藏高原
ON THINNER ICE 如履薄冰 (by GRIP, Asia Society and MediaStorm)
The Third Pole: Understanding Asia's Water Crisis
The End of Earth's Summer
Long Rivers and Distant Sources
"Roof of the Earth" Offers Clues About How Our Planet Was Shaped
Plateau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NGO)
Leaf morphology and the timing of the ris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中国高原
青藏高原
藏北高原 - 阿里高原 - 青南高原 - 川西高原 - 藏东高原
内蒙古高原
呼伦贝尔高原 - 锡林郭勒高原 - 乌兰察布高原 - 鄂尔多斯高原 - 阿拉善高原 - 巴彦淖尔高原
黄土高原
陕北高原 - 晋北高原 - 晋南高原 - 宁南高原 - 甘东高原
云贵高原
滇东高原 - 滇北高原 - 滇西高原 - 滇中高原 - 黔北高原 - 黔中高原 - 黔西高原 - 贵州高原
其他
藏区
整体
自然
青藏高原 · 藏北高原 · 藏区八大神山 · 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 · 横断山脉 · 念青唐古拉山 · 唐古拉山脉 · 巴颜喀拉山脉 · 冈底斯山脉 · 昆仑山脉 · 柴达木盆地 · 湟水谷地 · 藏南谷地 · 雅鲁藏布江谷地 · 雅鲁藏布江 · 怒江 · 金沙江 · 澜沧江 · 湟水 · 纳木错 · 羊卓雍湖 · 玛旁雍错 · 班公湖 · 巴松措 · 森里错
历史
古羌人 → 发羌入藏 · 氐 · 象雄 · 唐旄 · 吐谷浑 → 吐蕃 → 古格王朝 · 唃廝囉國 → 蒙古征服 → 元(萨迦巴、宣政院) → 帕木竹巴(仁蚌巴)/明(烏思藏) →
清(藏區分治、理藩院、驻藏大臣、噶厦) → 民国(蒙藏会、西藏地方) → 共和国(昌都战役 → 解放軍入藏 → 1959年反抗 → 土地改革) · 达赖、護照、貨幣、农奴制(争议)、攝影
传统 分区
卫藏 (卫 | 藏 | 阿里 | 羌塘) | 多康(安多 | 康区 )
现行 政区
西藏自治区
四省藏区
青海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甘肃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四川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云南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现居 族群
官方识别 :藏族
门巴族
珞巴族
羌族
汉族
蒙古族
回族
官方未识别
僜人
嘉絨人
白马人
夏尔巴人
古格人
藏回
文化
藏語
苯教、藏传佛教、藏回
藏香
藏医
天葬
藏族音乐
交通
羌塘(藏北)
自然
历史
现行 政区
那曲 :拉萨 :当雄县
文化
康方言
阿里(纳里、俄力思)
自然
历史
现行 政区
西藏 :阿里地区(南疆军区阿里军分区)
卫(前藏)
自然
拉萨河
历史
现行 政区
西藏 :拉萨市 | 山南地区 | 林芝市(巴宜区、工布江达县、米林县、朗县)
文化
衛藏方言
宗教
达赖喇嘛(冬宫、夏宫)
藏(后藏)
历史
帕木竹巴 · 仁蚌巴 · 乌思藏宣慰司 · 烏思藏都司 · 和硕特汗国 · 西藏地方
现行 政区
西藏 :日喀则市
文化
衛藏方言
宗教
班禅额尔德尼(扎什伦布寺)
康(喀木、多朵)
自然
历史
吐蕃等路 · 朵甘行都司 · 巴塘事变 · 川边经略使 → 川边镇守使 → 川边特别区 → 康藏纠纷 → 西康建省 → 西康解放 → 昌都战役
现行 政区
西藏 :昌都地区 | 那曲市(聂荣县、巴青县、索县、比如县、嘉黎县) | 林芝市(察隅县、波密县、墨脱县)青海 :玉树州四川 :甘孜州云南 :迪庆州
文化
宗教
安多(多麦)
历史
现行 政区
青海 :海北州、海南州、黃南州、果洛州甘肃 :甘南州四川 :阿坝州(北部)
文化
西藏主题
拉萨市(首府)
历史
概述
年表
君主列表
吐蕃君主列表
自治区行政长官列表
自治区党委书记列表
欧洲人在西藏的探险史
護照史
货币史
攝影史
分期
史前(新石器时期)
象雄
吐蕃
分裂时期
蒙古统治
帕木竹巴
仁蚌巴
噶瑪巴
藏巴汗王朝
和碩特汗國
甘丹頗章
清朝统治
1912-1951年
第一次驅漢事件
西姆拉條約
康藏边界纠纷
藏军
第二次驅漢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统治
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
昌都战役
十七条协议
抗议和骚乱
地理
植物
湖泊
山脉
喜马拉雅山
洛子峰 / 章子峰
南迦巴瓦峰
唐古拉
河流
绒布冰川
青藏高原
峡谷
传统地区
经济
邮票和邮政历史
西藏货币
青藏公路
青藏铁路
旅游业
社會
文化
艺术
历法
饮食
宗
国徽
节日
旗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达 (礼敬围巾)
文学
大事纪年
赞普传记
格萨尔王传
倉央嘉措詩歌
作家
音乐
藏学
藏医
青海专题
西宁市 (省会)
总体
地理
城市
青藏高原
黄河
长江
湄公河
唐古拉山脉
昆仑山脉
青海湖
柴达木盆地
三江源
教育
文化
饮食
旅游景点
分类
共享资源
甘肃专题
兰州市 (省会)
总体
地理
城市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河
戈壁
祁连山
河西走廊
刘家峡水电站
教育
兰州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文化
饮食
旅游景点
嘉峪关
炳靈寺石窟
莫高窟
丝绸之路博物馆
拉卜楞寺
麦积山石窟
甘肃省博物馆
分类
共享资源
地理學
學科分支
人文學科
地理營銷
行為地理學
批判地理學
女性主義地理學
馬克思主義地理學
文化地理學(宗教地理學、音樂地理學)
人口地理學
發展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漁業地理學、消費地理學)
醫學地理學(健康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
語言地理學
軍事地理學
政治地理學
社會地理學
戰略地理學
時間地理學
遊憩地理學
聚落地理學(都市地理學·鄉村地理學)
交通運輸地理學
自然學科
地形學(地貌學)
海岸地理學
冰川學
氣候學
水文學
土壤學(土壤地理學)
生物地理學
植物地理學
大地測量學
景觀生態學
湖沼學
海洋學
古地理學
第四紀研究
技術與方法
地圖學
地理資訊系統(GIS)
衛星導航系統(GNSS)
遙測學(RS)
空間分析
空間科學(太空科學)
定性研究
地質統計學
其它·綜合
地名學
地誌學
區域地理學
區域研究
系統地理學
環境地理學(地生態學)
團體組織
美國地理學會
美國地理學家協會
巴黎地理學會
歐洲地理協會
英國地理協會
皇家地理學會
香港地理學會
國際地理聯合會
里斯本地理學會
國家地理學會
加拿大皇家地理學會
皇家蘇格蘭地理學會
俄羅斯地理學會
沙烏地地理學會
女性地理學家協會
地理學家
克勞狄烏斯·托勒密
馬蘇第
傑拉杜斯·麥卡托
卡爾·李特爾
亞歷山大·馮·洪保德
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
理查·喬利
相關科系與學院
劍橋大學地理系
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里茲大學地理學院
羅蒙諾索夫莫斯科國立大學地理學院
斯德哥爾摩大學人文地理系
雪梨大學地球科學院
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地球科學院
规范控制
WorldCat Identities
BNF: cb13775388h (data)
GND: 4095373-7
SUDOC: 074242156
VIAF: 87145857822123020448
XE8oA4C8NsNuMXG2cRc1EZ06csgAcDpTlScXEjxjEspHI8Y wzSB,bxUPRS0Q5D JD3r 0j8UOnm,BaIuGRlGCAAC7 2EmOclOx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數位音樂下載 為非以「實體」方式來販賣音樂的相關產品,而使用數位格式如mp3、AAC等文件格式來進行銷售販賣的一种音乐产业形式。著名的數位音樂下載服務商有iTunes Store、RecoChoku、Google Play音乐和微软Zune等。数字音乐下载在二十一世纪初一度风靡全球, [1] [2] 使得传统唱片产业走向衰落,但其自身也在2010年代流媒体音乐服务如Apple Music、Spotify等的挤压下迅速失去市场份额。 [3] [4] 数字音乐下载有便于携带、传播迅速、制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与流媒体音乐相比也能更好保障音乐人权益; [5] 但它同时很可能带来侵犯版权和滥用的情形, [6] 也给音乐产业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数字音乐下载为音乐人和乐迷提供了更加便捷直接的交流渠道,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音乐人的出现和独立音乐的迅速发展。 [7] 目录 1 历史 1.1 技术积淀(1987-2000) 1.2 出现与兴起(2000-2004) 1.3 唱片市场的颠覆者(2004-2007) 1.4 巅峰和衰落(2005-2013) 1.5 摇摇欲坠的现状与不可预知的明天(2014至今) 2 主要文件格式 2.1 PCM编码格式 2.1.1 WAV 2.1.2 APE 2.1.3 FLAC 2.2 苹果推出的无损文件格式 2.2.1 AIFF 2.2.2 ALAC 2.3 有损压缩格式 2.3.1 MP3 2.3.2 AAC 3 主要市场 3.1 iTunes Store 3.2 Google Play音乐商店 3.3 亚马逊音乐商店 3.4 部分其他音乐商店 4 影响与评价 4.1 对音乐产业的影响 4.2 对科技行业的影响 4.3 正面评价 4.4 负面评价 4.4.1 侵权问题 4.4.2 经营模式不明晰 4.4.3 不适应移动时代 4.5 文化现象 5 延伸阅读 6 参考资料 历史 苹果iTunes+iPod的软硬件搭配让数字音...
2
I don't know why balance of the address is 0. when can this situation?
etherscan balances
share | improve this question
asked yesterday
Ru Hi Ru Hi
11 1
New contributor
Ru Hi is a new contributor to this site. Take care in asking for clarification, commenting, and answering.
Check out our Code of Conduct.
add a comment |
...
格利泽436b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列表 艺术家笔下的格利泽436b 母恆星 母恆星 Gliese 436 星座 獅子座 赤經 ( α ) 11 h 42 m 11.0941 s [1] 赤緯 ( δ ) +26° 42′ 23.652″ [1] 距離 33.4 ly (10.2 pc) 光譜類型 M2.5 V [1] 軌道參數 半长轴 ( a ) 0.0291±0.0004 [2] AU 軌道離心率 ( e ) 0.150±0.012 [2] 公轉週期 ( P ) 2.643904±0.000005 [3] d (0.00723849 y) 軌道傾角 ( i ) 85.8 +0.21 −0.25 [3] ° 角距 ( θ ) 2.794 mas 近星點時間 ( T 0 ) 2,451,551.716 ±0.01 JD 半振幅 ( K ) 18.68±0.8 m/s 物理性质 质量 ( m ) 22.2±1.0 [2] M ⊕ 半徑 ( r ) 4.327±0.183 [2] [4] R ⊕ 密度 ( ρ ) 1.51 g cm -3 表面重力 ( g ) 1.18 g 溫度 ( T ) 712±36 [2] K 發現 發現時間 2004 發現者 巴特勒、沃格特、 馬西 et al. 發現方法 徑向速度、凌日法 發現地點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發表論文 出版 其他名稱 Ross 905 b, GJ 436 b, [5] LTT 13213 b, GCTP 2704.10 b, LHS 310, AC+27:28217 b, Vyssotsky 616 b, HIP 57087 b, GEN# +9.80120068 b, LP 319-75 b, G 121-7 b, LSPM J1142+2642 b, 1RXS J114211.9+264328 b, ASCC 683818 b, G 147-68 b, UCAC2 41198281 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