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氏




注意:本页面含有Unihan扩展A区用字:「」。有关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姓氏
 拓跋
《百家姓》第454位
62: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63:
拓跋夹谷 宰父穀梁
64: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拓跋氏,又作拓拔托跋禿髮,古代鮮卑氏族之一,為拓跋部的族長,拓跋部單于的家系多屬於此氏族。拓跋部建立了包括北魏在內的許多拓跋國家。在北魏時,採取漢化政策,改姓元,唐朝之後拓跋氏族逐漸漢化,被融入漢人之中。



歷史


鮮卑舊有的氏族,分為三十六部與九十大姓,在拓跋毛時,拓跋氏與三十六部結盟,形成拓跋部,消滅了其餘九十大姓。拓跋氏成為族長,也因此成為北魏王族的開始。


拓跋詰汾時,其長子禿髮匹孤成為河西鮮卑首領,其拓跋力微則繼續為部落首領。因此分支出秃髮氏一支,秃髮與拓跋,可能是同音異譯[1]


唐朝皇室認為,其祖先李虎出身南北朝大族隴西李氏,為老子李耳後代,因此以老子后裔自居的唐朝皇室于佛道之争时偏袒道教[2][3][4]。和尚法琳称李唐皇室为拓跋氏之后[5]。由此触怒皇室,被流放益州而死[6]。劉盼遂[7]與王桐齡[8]考據認為李淵家族應為拓跋氏後裔。劉盼遂之後雖取消了自己的观点[9],但其學說仍引發學界討論。


一般普遍认为突厥用桃花石稱中國,來源即「拓跋」一词。但值得指出的是,汉文中的“拓跋”与后突厥碑文上的Tabγač(𐱃𐰉𐰍𐰲,音:桃花石)并无关系,据李盖提和台湾学者林安庆的研究,拓跋实质上为两个阿尔泰语系词汇所组成,即tog(拓)和beg(跋,即贝伊),tog有尘土、泥土之意,beg为氏族和部落首领,两者皆为后世突厥的官号。林安庆还发现,今日廈門話(閩南語閩臺片)中的“拓跋”发音,与这两个对应词汇几乎没有分别,并接着补充汉字“拓跋”二字并不是后突厥碑文上的Tabγač对音转写,而是tog和beg这一复合词组的对音转写,其词义正是土地之主人,完全证实了北魏官方史书《魏书》开编中的“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的解释。[10][11]



歷史名人




  • 拓跋珪,北魏道武帝,北魏開國皇帝。


  •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著名改革家。



参考资料





  1. ^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秃髮之先,與魏同出,秃髮即拓跋之轉,無二義也。古讀輕唇音如重唇,故赫連佛佛即勃勃,髮從犮得声,與跋音正相近。魏伯起書尊魏而抑凉,故别而二之,晉史亦承其說。」


  2. ^ 李渊《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


  3. ^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帝曰:朕本系老聃,东周隐德,末叶承嗣,起自陇西,……朕所以尊乎祖风,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


  4. ^ 《旧唐书‧傅奕传》:“太史令傅奕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 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


  5. ^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3:「琳聞,拓拔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


  6. ^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帝时大怒竖目,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禽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


  7. ^ 見劉盼遂〈李唐為蕃姓考〉、〈李唐為蕃姓考續〉、〈李唐為蕃姓三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


  8. ^ 見王桐齡〈楊隋李唐先世系統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1932年。


  9. ^ 岑仲勉《隋唐史》:"刘盼遂曾著《李唐为蕃姓考》三篇、最后又自取消其学说。"


  10. ^ 罗新,论拓跋鲜卑之得名,历史研究,2006年第六期。


  11. ^ 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书·卷一·帝记第一》



  • 松下憲一:〈「解散部落」研究史〉。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數位音樂下載

When can things happen in Etherscan, such as the picture below?

格利澤4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