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客家民系 Hakka | |||||||||||||||||||||
---|---|---|---|---|---|---|---|---|---|---|---|---|---|---|---|---|---|---|---|---|---|
| |||||||||||||||||||||
總人口 | |||||||||||||||||||||
全球約6500萬[1] | |||||||||||||||||||||
分佈地區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香港、澳門)、中華民國(臺灣) 日本、韓國、東南亞、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蘇里南、歐洲及模里西斯等等。 | |||||||||||||||||||||
語言 | |||||||||||||||||||||
客家話、漢語普通話及出生地母語 | |||||||||||||||||||||
宗教信仰 | |||||||||||||||||||||
多數為佛教(上座部佛教或漢傳佛教)、儒教、道教、中國民間信仰;少數為基督宗教和其它宗教。 | |||||||||||||||||||||
相關民族 | |||||||||||||||||||||
其他漢族 |
客家民系 | |||||||||||||||||||||||||||
汉语 | 客家 | ||||||||||||||||||||||||||
---|---|---|---|---|---|---|---|---|---|---|---|---|---|---|---|---|---|---|---|---|---|---|---|---|---|---|---|
| |||||||||||||||||||||||||||
汉语别称㈠ | |||||||||||||||||||||||||||
汉语 | 客家人 | ||||||||||||||||||||||||||
| |||||||||||||||||||||||||||
汉语别称㈡ | |||||||||||||||||||||||||||
汉语 | 客人 | ||||||||||||||||||||||||||
|
本文屬於客家系列的一部份 |
---|
客家支系(客家地區) |
贛南系(贛州) - 粵東系(梅州、惠州、韶州) 新界原居民(香港) - 閩西系(汀州) - 臺灣系(臺灣) |
客家語言 |
梅縣話 - 𠊎話 - 土廣東話 - 懷遠話 臺灣話 - 香港客家話 - 平婆話 |
客家文化 |
文學 - 飲食 音樂 - 流行音樂 - 山歌 - 八音 |
客家表現藝術 |
舞麒麟 - 採茶戲(三腳採茶戲) - 平安戲(收冬戲) 木偶戲 - 廣東漢劇 |
客家建築 |
土樓- 圍屋-敬字亭-祠堂 |
客家武術 |
龍形拳 - 流民拳 - 白眉派 - 周家螳螂拳 朱家教 - 布雞拳 - 金鷹拳 |
客家信仰 |
菩薩 - 三界爺 - 民主公王 - 土地伯公 龍神 - 三山國王 - 漢帝 - 定光古佛 - 慚愧祖師 五顯大帝 - 義民爺 - 仙姬娘 |
客家傳媒 |
梅州電視台 - 客家電視台 - 講客廣播電臺 - 惠州市廣播電視台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客家之聲 - 大漢之音電台 寶島客家廣播電台 - 新客家電台 - 苗栗客家文化廣播電台 高屏溪廣播電台 |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族群」或「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被簡稱作「Hakka」(客家語:客家,白話字:Hak-kâ)[註 1],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為漢族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漢族民系,也沒有屬於自己的省份。
該民系主要分佈於華南各地,尤其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以及廣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贛南)、台湾西北部(桃竹苗)及(高屏)地區為主要集中地[2],主要由南遷的漢族組成,也融合了一些南方少數民族,形成了一种兼具漢族文化與少数民族文化的獨特民系。
「客家」的說法起源于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原住民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在四川,當地的客家族群被統稱為「土广东人」,谓其语言为「土广东话」。清初从粤北梅州迁出的族群,到达广东珠三角,称客家,到达广西的称来人、新民,到达江西的称棚民、客籍人。
目录
1 族群形成
2 人口與分佈
2.1 大中華地區
2.1.1 中國大陸
2.1.2 香港
2.1.3 澳門
2.1.4 臺灣
2.2 其它地方
2.2.1 東南亞
2.2.2 太平洋和印度洋
3 母語
3.1 臺灣
3.2 香港
4 文化
4.1 風俗
4.2 信仰
4.3 民居
4.4 服飾
4.5 音樂
4.5.1 傳統音樂
4.5.2 流行音樂
4.6 飲食
4.7 表演藝術
4.8 武术
4.9 旅遊景點
5 相關傳媒與節目
5.1 客家網路電台
5.2 客家電視台
5.3 梅州電視台
5.4 其他客家地區電視台
6 腳注
7 參考文獻
7.1 引用資料
7.2 研究書目
8 另見
9 外部链接
9.1 學術網站
族群形成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种:
- 中原族群純血說:客家籍歷史學家羅香林於1933年出版《客家研究導論》一書,主張客家民系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後裔,歷經多次戰亂才從黃河流域逐漸移居到漢地南部。
- 中原族群主體說: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黃河流域漢族居民數次从中原南遷,抵達粵、閩、贛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少數族群血緣、文化交流融合,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李輝等人在2003年發表針對福建長汀客家人所進行的遺傳分析[3],顯示當地人父系結構中漢族約80.2%、畬族約13%、侗族約6.8%。
- 土著族群主體說:以廣東梅州嘉应学院教授房學嘉的《客家源流探奥》一書為主要論點。作者通過對客家地區(主要是作者所熟悉的廣東省梅州地區)歷史時期人文事象的探討,以及對客家文化與歷史上百越文化的比較研究,認為長期生活在贛閩粵邊的客家人,是南遷的中原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人遺民混化以後産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人,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客家人從廣東的梅州、惠州、河源、福建和江西南部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爲梅州、惠州、汀州、贛州。而福建宁化縣石壁村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爲“客家祖地”。廣東的梅州市則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區之一而被宣傳爲“世界客都”,廣東的河源則被稱爲千年“客家古邑”。由于海外客家华侨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为“客家侨都”。赣州是客家人南迁最早的集中地,因而被称为“客家摇篮”。福建省长汀县在漫长的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上汀州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所以被海内外六千五百万客家人称为“客家首府”。
人口與分佈
1994年,中國大陸梅州市为在梅州举行"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6562.429万人,其中在中國大陸6107.8万人,海外454.629万人[1][4]。
大中華地區
中國大陸
客家地区根据过去和近年各地学者的调查资料排列出来。下列县市是中国客家人分布的县市。
广东:
梅州市全境,梅江区、梅县区、大埔县、蕉岭县、平远县、兴宁市、五华县、豐順县
河源市全境,源城区、东源县、紫金县、龙川县、和平县、连平县
惠州市惠阳区全境、惠东县全境、博罗县部分区域、龙门县部分区域、惠城区部分区域
揭阳市揭西县部分区域、普宁市部分区域
汕尾市陆河县全境、陆丰市部分区域
深圳市龙岗区、盐田区、石岩街道、观澜街道、龙华街道、西丽街道、宝安区西乡街道、福永街道等部分区域
东莞市樟木头镇、清溪镇、凤岗镇部分区域
韶关市新丰县和翁源县、始兴县、南雄市全境、仁化县、乐昌市、曲江区等部分区域
清远市北部、东部、英德市等部分区域
广州市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等部分区域
中山市五桂山地区;东区、板芙镇、南朗镇等部分村落
台山市赤溪镇全境
潮州市饶平县部分区域- 另外,云浮市、肇庆市、茂名市、阳江市、湛江市汕头市等各地均有客家村镇分布。
福建:
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建宁、将乐、泰宁等11个。- 非纯客家县市:詔安、雲霄、南靖、平和等。
江西:
赣州市的南康、宁都、石城、雩都、上犹、大余、崇义、安远、信丰、龙南、全南、定南、兴国、瑞金、会昌、寻乌及宜春市的铜鼓县等等。
湖南:
- 湖南東南部的汝城县、桂东县、炎陵县三县。
- 非纯客家县市:平江县、浏阳市、攸县、茶陵县等
广西:
- 非纯客家县市:博白县、陆川县、北流市、防城港市、合浦县、浦北县、贺州市等。
海南:
- 非纯客家县市: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琼中县、万宁市、陵水县、屯昌县、海口市等
四川:
- 非纯客家县市:安岳、仁寿、简阳、成都、富顺、泸县、宜宾、西昌、隆昌等。
浙江 :
- 非純客家县市:紹興、金華、衢州等。
重庆:
- 非纯客家县市:荣昌
- 非纯客家县市:荣昌
香港
香港歷史上原屬廣東省的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17世紀末,客家人就開始向香港遷移,香港仍未開埠前客家人是香港原居民最早之一,該地區因而被人叫做「客家村」。在英國殖民香港以前,香港336個村落中(例如赤柱村),客家人的村落多達128個[5]。2010年時,香港的客家人約有100萬人[6],當中包括「原居」[7]和「非原居」的客家人。在新界大埔、北區、沙田、西貢、荃灣、屯門、九龍及香港島的村落皆可見客家人的足跡。客家人在港數量並不少,但由於遭標準粵語(即廣府話或稱廣州話)取代的影響,現時客家語在香港已不佔優,不少客家新一代都不會講客家話,或者只懂聽不懂講。(詳見香港語言條)
澳門
澳門的客家人約有10萬人,可分為三個部分來源:一是澳門原居民,居住在路環九澳村和黑沙村,主要是在清朝咸豐年間自廣東鶴山、開平、恩平、高要一帶遷徙到澳門;二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從東南亞(柬埔寨、緬甸、越南、印度尼西亞等)的歸國華人;三是改革開放以後,由內地遷往澳門的居民。
臺灣
臺灣客家人口比例較高地區為桃竹苗(俗稱北客)、高屏(俗稱南客或六堆)、花東縱谷[8][9]。
其它地方
東南亞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还有部分分布在韓國、印度、孟加拉国,毛里求斯。孟加拉国客家裔华人 分布最多的民族地区是在达卡(參見华裔孟加拉人),此外在美洲也有少量分布,如加拿大第三大城溫哥華有大量香港移民,該處客家人比例亦隨之增長。南美洲的圭亞那亦將客語定為官方語言之一。
太平洋和印度洋
如留尼旺島有部分客家人。
母語
客家人使用的母語「客話」(Hak-fa)俗稱客語、客家話或土广东話,在广东西部和广西地区也叫作「涯話」、「嘛介話」(Mak-gai-fa)或「艾話」。
臺灣
中華民國過去推動的國語運動打壓包含客家話的台灣本土方言,年輕一輩的臺灣客家裔民眾能聽說客家話的人數大幅降低。
在臺灣省和旁邊的六個直轄市,教育部將之命名為「臺灣客家語」[10]。客家話在客家族群認同上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訓[11],不會講客家話又自稱「客家人」曾被譏諷是「假客家人」[12]。
1970年代,臺灣省府訂定「台灣省加強推行國語實施計劃」,規定交通機構包括火車及公民營汽車一律使用國語、人民團體開會均應使用國語;各級官員列席民意代表會議必須使用國語、
嚴加勸導商店及流動小販,不得使用外文商標、招牌;禁止電影院對外播放方言、外語,嚴加勸導街頭宣傳勿用方言;各級運動會嚴禁使用方言報告。[13]
近年則開始正視語言流失,2000年通過的《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規定公車、捷運等交通工具,需播報閩南語、客家語。
香港
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香港仍未開埠至1898年英國租借新九龍及「新界」前,客家人已在今天的香港立足多年,屬香港原居民之一。在新界631個原住民村落裏(例如赤柱村、荃灣三棟屋),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落有341個,佔54%[14][15]。根據201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客家語被歸類為粵台片梅惠小片[16]。
2010年,香港客家原居民约为20到30万左右。假若包括客家原居民和非原居[17]的客家人,则香港的客家人約有100萬人[18]。雖然客家人(包括原居民及非原居民的客家人)在港數量不少,但現時多數是中、老年香港客家人仍使用客家語[19],不少香港客家新一代都不會講客家話,或者只懂聽不懂講。這是由於1970年代初,來自中國內地移民帶來了不同的漢語方言(比如廣州話、四邑話、客家話、潮汕話、閩南話、閩東話、上海話、山東話等),港英政府遂選擇了粵語作爲香港華人的統一中文口語。在香港,現時以客家話為母語的僅有62,340人,佔香港人口的0.9%[20][21];報稱通曉客家話的香港人,亦只有259,738人,佔香港人口的4.7%[21][22]。以上數據都顯示以客家語為母語的香港人口比例正逐年下降,情況不容樂觀[21]。
文化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廣東文化的重要支流。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在中國大陸多居于閩粵贛地區,故有濃厚的丘陵文化。有人說:哪裏有陽光,哪裏就有客家人;哪裏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裏聚集,艱苦創業,繁衍後代。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在廣徵客家人士意見後,宣布將把具客家獨特性的「天穿日」(農曆正月二十),訂為中華民國「全國客家日」[23]。
風俗
- 客家人唱山歌,并且在不同的场合、节庆时有对歌的风俗。
明清時期的客家人與其他漢族不同,僅少數有裹腳的習俗,多數窮人家女子一般赤腳或穿木屐,與男子無異。- 客家人有在清明節做艾粄的習俗,各地的掃墓時間不同(見掃墓條)。
- 客家人传统节日和其他漢族民系一樣,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和一些地方性的神社祭会、农事会及其它俗信纪念。
- 客家人婚礼一般有说媒、坐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几个环节。
信仰
客家人的信仰多為儒道釋三教奉祀之神明。除了釋迦佛、玉帝、關帝、玄帝、媽祖、城隍等等華人共通的神佛之外,各地有獨特的鄉土神祇。
观世音菩萨:為漢人共通的信仰,閩西永定客家人視為鄉土神。
三界爺:為漢人共通的信仰,即掌管天、地、水三界的大神,三官大帝[24]。
土地伯公:為漢人共通的信仰,客家人更視為鄉土神。[24]
龍神:守護地脈之神,常與土地伯公並稱。- 漢帝:赣南宁都客家人的信仰,一說為漢高帝劉邦,另一說為南漢高帝劉巖,乃劉姓宗親之祖先崇拜。
三山國王:廣東潮州府——獨山、明山、巾山的山神信仰,此信仰只有潮州,惠州和部分梅縣的客家人信仰,亦是潮州福佬人的信仰。
定光古佛:閩西汀州客家人的高僧信仰。
慚愧祖師:潮州一帶的高僧信仰,亦有潮州福佬人信奉。
五顯大帝:閩南漳州詔安客家人的信仰,現今在臺灣的臺北、宜蘭、彰化、臺中、雲林、屏東、臺東等18個縣市,共有從詔安分香的五顯宮或五通宮,目前彰化縣大村鄉、員林市、埔心鄉、溪湖鎮等4個鄉鎮市,共有10個庄頭,為輪流值年爐主,故依帝別劃分奉祀區域[24]。
義民爺:各地因保鄉護土而陣亡的客家子弟,死後被奉祀,臺灣客家人獨特信仰,以臺灣極盛(新竹縣新埔鎮義民廟)。- 仙姬娘:仙姬娘信仰,如越南同奈省邊河市的客家後裔。
三仙姊:惠州客家人的信仰。
民居
客家人擁有獨具自身特色的建築風格,當中包括:
福建土樓:即福建龍岩和廣東大埔一帶的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群,以永定土樓為代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5]。
圍龍屋:以廣東梅州為代表;於臺灣南部較多,而中部的石岡、東勢地區客家人則稱其作「圍屋」;江西龙南县有全世界最多的客家围屋[來源請求]。
家廟(公廳):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築物。
伙房(夥房):夥房為「ㄇ」字型設計,正中央則是「廳下」﹙祭祀祖先的廳堂﹚,以屋頂高低作為輩份之區分,廚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
服飾
客家傳統服飾為「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襠褲」,其顏色以青色、黑色為主,給人素雅而嚴肅的印象,恰似其沈穩隱斂之民族性[26]。現代客家人基本上都穿西式服裝,與其他漢族人無異。粵東北、贛南等地還保留有一些小孩子穿戴的客家傳統服飾。
音樂
傳統音樂
流行音樂
近年來,客家音樂有了新面貌,加入了年輕一輩的創意,更活潑生動;混合了民謠、爵士、流行、搖滾等風格。更增加了可聽性。
代表人物:
馬來西亞:張少林、邱清雲
臺灣:顏志文、黃連煜、劉劭希、謝宇威、林生祥、曾雅君、湯運煥(東東)
代表作品:
- 遠方的鼓聲
- 地獄浮沉錄
- 青鳥詞
- 末代客的最後一場戲
- 客家世界
- 客家本色
- 風神125
- 月光光
- 流浪
飲食
因為客家族群多遷徙且居住華中、華南丘陵的丘陵山地地區,勞動出汗多,需補充鹽分以維持體力,因此飲食傾向多油多鹹的重口味菜(香油鹹為特色),為下飯以應付大量勞力,並且好用各式處理過的醃製菜類(如酸菜、梅乾菜、芥菜、福菜)作為食材入菜。著名的客家菜有梅菜扣肉、酿豆腐。
表演藝術
採茶戲(三腳採茶戲)
平安戲(收冬戲)- 木偶戏
- 广东汉剧
- 山歌剧
客家布袋戲(以客語發音的布袋戲,其中以臺灣雲林縣為最著名)- 詔安客家開口獅
- 九腔十八調
- 客家嗩吶
-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武术
- 客家龍形拳
- 客家流民拳
- 布雞拳
- 金鷹拳
旅遊景點
- 客家桐花祭
-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 桃園市客家文化館
新竹縣竹東鎮
新竹縣北埔鄉新埔鎮
新竹縣湖口老街
新竹縣竹北市新瓦屋
新竹縣橫山鄉內灣
苗栗縣苗栗客家文化園區
苗栗縣大湖鄉
苗栗縣獅潭鄉
苗栗縣南庄鄉
苗栗縣三義鄉
苗栗縣銅鑼鄉
臺中市東勢區石岡區新社區
高雄市美濃區
屏東縣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屏東縣客家文物館
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述耘堂
屏東縣楊氏宗祠
屏東縣蕭家古厝
花蓮縣鳳林鎮煙樓
龙岩市永定县承启楼
龙岩市永定县振成楼
兴宁市何子渊故居光裕庐
梅州市大埔县花萼楼
河源市东源县南园古村
河源市东源县苏家围
韶关市南雄市珠玑古巷珠三角发源地、祭祖
赣州市龙南县关西围屋
江西省宁都县东龙古村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客家祖地
深圳市龙岗区鹤湖新居
深圳市龙岗区大万世居
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
仪陇县马鞍镇朱德故居
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
赣州市五龙客家风情园
溫哥華台灣客家同鄉會
相關傳媒與節目
講客廣播電台電台大漢之音電台、寶島客家廣播電台、新客家電台、新竹勞工之聲電台、苗栗客家文化廣播電台、高屏溪廣播電台、花蓮之聲電台聯合播出[27]。
- 《大家恁早》:每天早上七點;主持人黃晨龍、黃竹櫻、心玲
- 《輕鬆生活家》:每週一~週六傍晚五點
- 《9354咖啡館》:週日早上十點至十二點
客家網路電台
好客ING-客家影音網路平台 可上網即時收聽客家廣播,現有高屏溪電台、苗栗客家文化廣播電台、新客家電台、寶島客家電台、大漢之音電台。
-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客家之聲
客家電視台
台灣客家電視台是目前全球首家以客語為主要播音語言的電視台,該電視台提供網路節目觀賞服務(Hakka Television)。
梅州電視台
2006年,廣東梅州電視台把旗下的「公共頻道」(即「梅视二套」或「梅州-2」)由原先的普通話廣播改組為全天候客語播出,並更名為「客家公共頻道」。
- 大陸唯一一部客家話電視連續劇:《圍屋人家》,至今已播出四季,可在線收看《圍屋人家》。
其他客家地區電視台
惠州市广播电视台《客家》節目,每週一期,可在線收看(《客家》)。
賀州市广播电视台《客家》節目,可在線收看(《客家》)。
龙岩市广播电视台《客家风》節目,可在線收看(《客家风》)。
博白县广播电视台《白州和韵》[永久失效連結]節目,可在線收看(《白州和韵》[永久失效連結])。
大埔县广播电视台《客家话新闻》節目,可在線收看(《客家话新闻》)。
兴宁市广播电视台《宁江风情》[永久失效連結]節目,可在線收看(《宁江风情》[永久失效連結])。
梅县区广播电视台《梅县新闻》節目,可在線收看(《梅县新闻》)。
蕉岭县广播电视台《民生视点》節目,可在線收看(《民生视点》)。
五华县广播电视台《风土人情》節目,可在線收看(《风土人情》)。
腳注
^ 「客家」一詞在客語中包含定語(形容詞)用法,只有在特殊場合下,才會被用作指代「客家人」。
參考文獻
引用資料
^ 1.01.1 《中国大陆客家人居的空间分布及群体特征》 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四期(总第90期) 钟声宏、黄德权著
^ 客家摇篮. 赣州市人民政府. 2012-06-20 [2014-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中文).
^ 李輝 等人(2003)客家人起源的遗传学分析,遺傳學報30(9)873-880。 http://www.ebiotrade.com/emagazine/content/2/2003_9_30_9/E261AD36-F5E0-4EAD-B9EC-01422096B73D/pdf/3913.pdf
^ 客家人在世界的分布. 中国大陸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人民政府. 2009-01-07 [2014-11-05] (中文).
^ 鐘山,《走向海洋的優秀民係—漫話港澳臺的客家人和客屬組織》,你好台灣客家鄉親網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永久失效連結]
^ 香港客家人
^ 指1898年7月1日租借新界和新九龍之前,已在香港存在的村落的居民後代。
^ 客家庄分佈圖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6-24.
^ 客家人口分佈圖
^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201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1).
^ 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官方網站討論區. [2017-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3).
^ 李明賢、李坤建. 馬打告急牌 吳伯雄諷蔡是假客家人. 中時電子報.
^ 加強推行國語台省訂定 實施計劃. 《聯合報》. 1971-07-09 (中文(台灣)).
^ 張雙慶、莊初升. 《香港新界方言》. 香港: 商務印書馆. 2003: 14 [2015-02-26]. ISBN 9620716825 (中文).
^ 鐘山,《走向海洋的優秀民係—漫話港澳臺的客家人和客屬組織》,你好台灣客家鄉親網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永久失效連結]
^ 張振興.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 北京: 商務印書馆. 2012: 116–124 [2014-12-31]. ISBN 7100070546 (中文).
^ 原居係指1898年7月1日租借新界和新九龍之前,已在香港存在的村落的居民後代
^ 香港客家人
^ 莊初升、黃婷婷. 《19世紀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4 [2015-02-26]. ISBN 9787218087085 (中文).
^ 2011年按新市鎮及慣用語言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 (中文).
^ 21.021.121.2 2001年、2006年及2011年五歲及以上人口能說選定語言/方言的比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中文).
^ 2011年按出生地點、慣用語言及使用其他語言/方言的能力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 (中文).
^ 農曆正月廿日 全國客家日
^ 24.024.124.2 徐正光,《台灣客家研究概論》
^ 《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陳支平 第一版 台北市:臺原 民87頁146 承啟樓
^ 于侑妏,《客家心--藍衫情》,台北大學客家文化研究網站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3-04.
^ 2010客家桐花祭 《大家恁早》、《輕鬆生活家》帶您「桐」遊客家!
研究書目
- 張正田,〈從1926年臺灣漢人籍貫調查資料看「臺灣客家傳統地域」〉,《客家研究》(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3: 2,2009.12,頁165-210。
劉鎮發:《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廣州:學術研究雜誌社,2001)。
另見
- 客家地區
- 客家文化
- 客家方言
- 客家基因族譜
- 台灣客家人
- 臺灣客家語
- 客家基本法
- 渡臺悲歌
- 福佬客
- 蠶豆症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提供如下语言版本: 客家语维基百科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客家民系 |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诏安客家网[永久失效連結]
-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學術網站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國立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永久失效連結]
-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國立聯合大學全球客家研究中心[永久失效連結]
-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 客語教師進修網
- 台灣客家數位圖書館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