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
牌坊,简称坊,類似於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亦傳至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東亞地區。牌坊更被海外当作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在西方很多城市的唐人街都有牌坊作为标志。严格区分下,牌坊不同於牌楼,在立柱和横板上没有斗拱及屋顶结构的称为牌坊[1],而在立柱和横板上有楼的称为牌楼。
目录
1 起源和发展
2 牌坊的分类
3 著名牌坊
3.1 漢字文化圈
3.1.1 中國大陸
3.1.2 臺灣
3.1.3 香港
3.1.4 朝鮮半島
3.1.5 越南
3.1.6 日本
3.1.7 琉球
3.2 漢字文化圈以外
4 参见
5 參考文獻
起源和发展
汉代称为阙,六朝称为标,唐代称为乌头门,宋代官名表楬、阀阅、乌头门,俗名棂星门[2]。早期的牌坊非常简单,就是两根立柱加上一块横木,两扇对开木门,较多地注重作为大门的实用价值。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建筑渐渐形成一定格式,在城中有里坊,里坊有坊墙坊门,犹如城中之城,类似如今的居住小区。据历史文献记载,里坊中如果出现好人好事,便须在坊门上张贴通告,以示褒奖,由此坊门衍生出了新的功能。人们为了能使坊门上张贴的褒奖告示长存,就用更加坚固的材料另外制作坊门,篆刻褒奖事由,如节孝坊、状元坊、德政坊之类,这就是今日牌坊的雏形。
到了宋代,里坊制度逐渐被打破,包围里坊的坊墙被拆除,棂星门就逐渐失去了作为出入通道的作用,木门消失了,而成为纯粹的装饰建筑,而其建筑形式也日趋复杂优美,从最初作为坊门的一间两柱(即一块横板两根立柱)乌头门发展到明、清的五间六柱十一牌楼(即六根立柱五块横板,横板及立柱上方还建有斗拱屋顶的结构,如北京正阳门外前门大街上的前门五牌楼),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牌坊。
臺灣在日治時期時曾大量興建神社。戰後,許多神社改建為忠烈祠,而原神社鳥居則就地改為牌坊。最著名的一例,為臺南市延平郡王祠(原開山神社)內,由白崇禧所題並加上中國國民黨黨徽的「忠肝義膽」牌坊。
牌坊的分类
- 从修建位置和功能的角度分为:街巷道路牌坊、坛庙寺观牌坊、陵墓祠堂牌坊、桥梁津渡牌坊、风景园林牌坊、等不同类型;古时还有节孝坊、状元坊、榜眼坊、百岁坊、德政坊等[3]。
- 从建筑材料的角度分为:木牌楼[4]、砖牌楼、石牌坊[5]、琉璃牌坊[6]、砖石合造牌坊、木石合造牌坊等类型
- 从建筑格局的角度分为:一间两柱一楼坊、一间两柱三楼坊、三间四柱三楼坊、三间四柱七楼坊[7]、三间四柱九楼坊[8]、五间六柱五楼坊、五间六柱十一楼坊[9]等
著名牌坊
漢字文化圈
中國大陸
- 北京市:保卫和平坊、前门五牌楼、西单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东四牌楼
- 浙江省:庙沟后、横省石牌坊
- 江蘇省:南京中山陵博愛坊
- 湖北省:武汉大学校门
- 重庆市: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正门
- 安徽省:許國石坊、棠樾牌坊群
- 雲南省:金馬碧雞坊
- 湖南省:芷江受降紀念坊
- 广东省:中山大学校门
- 河北省:承德市头道牌楼,二道牌楼
承德避暑山莊的懸空牌樓
天津衛文廟內 欞星門
天津衛文廟內禮門
1900年的北京东岳庙牌楼
1950年北京敷文牌楼,后面的是振武牌楼
保卫和平坊
横省石牌坊
武汉大学校门牌坊 (1920)
顺峰山公园牌坊 (1993-2012)
江西省兴国县茂源“关西流芳”牌坊
臺灣
臺北市:黃氏節孝坊、急公好義坊、大中至正坊
新竹市:蘇氏節孝坊、張氏節孝坊、江氏節烈坊、楊氏節孝坊、李錫金孝子坊
苗栗縣:賴氏節孝坊
臺中市:林氏貞孝坊
臺南市:泮宮坊、重道崇文坊、接官亭石坊、蕭氏節孝坊
- 金門縣:邱良功母節孝坊
桃園文昌宮入口
林氏貞孝坊
賴氏節孝坊背面
寶覺禪寺牌樓
台中市孔廟牌樓
香港
屯門青山禪院香海名山牌樓
油塘鯉魚門牌坊
西貢海鮮街牌坊
香港仔中心牌坊
香海名山牌樓
西貢海鮮街牌坊
朝鮮半島
韓國全州湖南第一門
越南
順化紫禁城入口牌坊
順化皇城入口的牌坊
日本
橫濱中華街牌坊
橫濱中華街牌坊
琉球
首里城守禮門牌坊
守禮門
漢字文化圈以外
美国波士顿唐人街牌坊- 英国利物浦唐人街
加拿大溫哥華華埠千禧門牌坊
美国波士顿唐人街牌坊
英国利物浦唐人街牌楼
参见
- 棂星门
- 大三巴牌坊
- 貞節牌坊
- 鳥居
參考文獻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牌坊 |
^ 窦忠如. 第二十章:孤独卫士. 梁思成传 2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2年1月: 242. ISBN 978-7-5306-6041-6 (中文(简体)).
^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469页 ISBN 978-7-5306-4168-2
^ 日本 伊东忠太著 《中国古建筑装饰》 97页 ISBN 7-112-08388-6
^ 梁思成全集第六卷207页
^ 梁思成全集第六卷209页
^ 梁思成全集第六卷215页
^ 梁思成全集第六卷207页
^ 梁思成全集第六卷208页
^ 梁思成全集第六卷2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