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阿美族 Amis/Pangcah | |
---|---|
臺灣日治時期的阿美族南勢群盛裝。 | |
總人口 | |
約211,428人(2019年2月)[1] | |
分佈地區 | |
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 | |
語言 | |
阿美語 | |
相關民族 | |
臺灣原住民 |
阿美族(阿美語:Amis/Pangcah)是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其原鄉主要分布於花東縱谷平原與海岸平原地區,少數分布於屏東縣牡丹、滿州鄉一帶。總人口數約二十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2][3]與紐西蘭毛利人有相近的語言、文化。
目录
1 簡介
2 族系分布
3 文化
4 習俗[7]
5 氏族
6 統計
7 相關條目
8 知名人物
8.1 運動類
8.2 藝能類
8.3 政治
8.4 教育
8.5 文學、電影、劇場
8.6 其他類
9 參見
10 參考文獻
11 延伸閱讀
12 外部連結
簡介
阿美族自稱Pangcah,意為「同族人」。Amis是南部阿美族(馬蘭阿美與恆春阿美)的自稱,舊漢譯為阿眉斯,源自於卑南族的北方之意[4]。Pangcah在阿美語是的意思是平坦的臺地,Pangcah的自稱可能源自於從Cilangasan向外遷移後對自我來源的描述,進而變成自我族群認同的稱呼,除此之外,由於發音類似舟的意思,因此有指象徵從海外行舟至此的人,其他甚或有番人或番社等諧音的說法。[5]
阿美族的語言為阿美語,屬於臺灣南島語言的一種,是目前臺灣南島語言當中使用人口數最多的語言。此外,臺鐵各級列車行駛花蓮至知本間中途各站會增加阿美語廣播。
族系分布
阿美族根據地裡分布、傳統習慣及語音差異等因素,可以進一步分為北部(南勢)阿美、中部(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馬蘭阿美、恆春阿美 等五個分類群。
- 北部阿美群︰分布於花蓮縣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
- 中部阿美群︰分布於花蓮縣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
- 海岸阿美群︰分布於花蓮縣豐濱鄉、富里鄉豐南村及台東縣長濱鄉、成功鎮。
- 馬蘭阿美群︰分布於臺東縣成功鎮、東河鄉、卑南鄉、臺東市、太麻里鄉。
- 恆春阿美群︰分布於臺東縣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及屏東縣牡丹鄉、滿州鄉。
阿美族原鄉分布於花蓮縣、臺東縣和屏東縣境內。人口大部份居住在平地,較少處於山谷或群山之中。隨著經濟型態的轉變,長年旅居都會區的阿美族人,也在臺北和高雄等都會區中建立了以阿美族為主體的社區或聚落,如基隆市的奇浩社區和新北市汐止區的山光社區等,在全國各地都有族人的身影。
文化
阿美族的起源傳說與大洪水、檳榔、兄妹婚有關。
阿美族在傳統上被歸類為母系社會(母系親屬制度),家族事務多以女性為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家族產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及其他女性為優先;家族/氏族多指母系一族。然而在部落中,有關部落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制度(selal)和集會所來負責部落事務的統籌規劃與分工執行;各階級負責各種不同的任務與工作,並且聽從青年之父(mama nu kapah)與長輩們的指導。阿美族女性對於部落事務則沒有議事權,甚至不得於平時進入集會所(Talo'an / Soraratan / 'Adawang / Sefi)。
阿美族的傳統祭儀有豐年祭(Ilisin)、播種祭(hafay/小米)、捕魚祭、海祭、祈晴祭和祈雨祭等等。許多祭典內容原有嚴格男女分際或性別禁忌,但因時代變遷而有所更曳或亡佚。
豐年祭是阿美族重要的祭祀儀式,其重要性相當於漢人的農曆年,是族人與祖先、神靈團聚的時間,具有經濟、教育、訓綀、宗教以及政治軍事上的功能。在日治時期与基督教傳播盛行期間,因其功能性,許多部落的豐年祭活動幾度被禁止,並因此造成豐年祭傳承的斷代。豐年祭通常在每年七至九月間進行,主要為耕地收獲後的時節舉辦,早期則是在小米收獲過後舉行;天數則依各部落而異,一般是由各部落耆老(mato'asay)來決定,傳統上短則三天,多則半個月,並依氣候條件造成的收獲時間不同,大抵是由台東阿美族部落先舉辦,之後才陸續由花蓮阿美族接辦。祭祀過程與內容依各部落習慣上之不同而有差異,如年齡階層(selal)的訓練與進階、祭祀流程等,傳統上主要會包括迎靈、宴靈和最後的送靈三大階段。豐年祭期間會進行捕獵、採集或購買食物,並由族人們共聚分食。[6]
而因應時代改變,許多部落在豐年祭尾聲,會進行各階層的各自表演,一來是寓意在延續階級之間的凝聚力,二來則是為了傳遞歡樂的氣氛。部分部落甚至已經出現了女性階級,並且一樣在豐年祭期間分工並表演。
阿美族傳統文物中包含有陶製品(主要是女性負責製作,目前大概只剩下花蓮豐濱鄉的貓公部落有傳承)、編藝品(使用材料:竹、藤、莎草、香蕉絲、月桃等等)和其它手工藝品(如傳統服飾、樹皮帽、木雕和各類工具等等)。
沿海阿美族目前尚有部分部落保有製作排筏的技藝並在平時出海獵捕魚類,如台東長濱鄉的真柄部落(傳統竹筏)和大俱來部落(現代膠筏)。沿海阿美族除乘船出海之外,部分族人會潛水獵捕礁間魚類、海膽等海產,女性族人則大多會採集潮間帶海草和貝類。傳統上,女性被禁止上船活動。
阿美族的生活中從不缺乏音樂和舞蹈,婚宴和喜慶場合中,常見到阿美族人會起身歌唱和跳舞,此時,除了各部落或各分類群裡會有固定的傳統歌舞之外,也常見流行歌舞或阿美族人的即性創作。但是豐年祭歌舞則只會在豐年祭儀呈現,在一般場合中並不被允許。在現代,許多阿美古調也被錄製或改編並傳唱於世。
在傳統信仰上為泛靈信仰,各部落也有巫師/祭司系統,祖先或祖靈亦屬神靈,但不是指有專門神通或管理特定事務之神。基督宗教傳入後,許多族人改信基督教,而傳統信仰雖仍存在但並不普遍。目前,傳統巫師/祭司系統則絕大多數亡佚,只剩下極少數部落才留有口述或是即將面臨傳承消失。
習俗[7]
豐年祭:祭品以糯米飯、米酒、獸肉為主,祭典過程中除了重要活動,其他就是眾人共享阿美大餐,取自大自然的各種新鮮野菜,以豆類、藤心、芒草心、雞肉、豬肉為主。
海祭:又稱為捕魚祭,祭品以阿里鳳鳳為主,另一個祭品是芒草結,即把割下的芒草插在土裡,末端留下留嫩的一葉,其餘打個結,用以象徵強韌的生命力。由於阿美族信奉的海神 (Kafit) 忌諱綠色的葉菜,因此在此時的祭典中是不可食用葉類野菜,或許這也是十心菜成為阿美族野菜的原因。所謂的「心」指的是植物的嫩莖,阿美族所食用的野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心菜分別為黃藤心、林投心、芒草心、月桃心、檳榔心、山棕心、甘蔗心、鐵樹心、椰子心和臺灣海棗心。[8]
小米收穫祭:古早採收小米時,通常用山棕葉來綑綁,山棕心與豆類(早期主要是樹豆),是小米收穫祭中食用的野菜。小米是早期臺灣原住民的主食,對原住民而言,小米是植物中最敏感的精靈,好像具有靈性一樣,有靈耳、靈眼、靈覺。相對地、禁忌也特別多,稍不留心就會惹來災禍。在田裡收割小米時,不但講話要小心,動作更要謹慎,使用「休息」、「完畢」、「回家」等日常用語以及放屁、打人等動作,都不能說也不能做。在稻米取代小米成為阿美族的主要糧食作物之後,小米收獲祭已名存實亡。
播種祭:煮龍葵湯來祭祀神明,以祈求將來能豐收,到了天一亮便出門播種。
狩獵祭:這是一年最後一個祭典,藉由捕獵的活動,讓家族、親戚、平日換工的伙伴們一起享用捕肉的獵物,獵物以鳥類為主,通常與樹豆、鵲豆一同煮食。
建屋祭:年初的第一個祭典,主要意義是祭拜掌管田獵与耕作的戰神(守護神)馬拉道 (Malataw),同時也是男性年齡階級晉級的一個祭典(現代多併入豐年祭期間擇時舉辦),女子皆不得靠近。食用的菜餚是豆類、烤雞、藤心、地瓜與芋頭,葉菜類則禁止食用。
祭祖:全村以家庭為單位全員參加,由女祭司擔任家人與先祖的溝通者,祭品是生薑、糯米糕、檳榔、酒等等。
氏族
氏族一詞在阿美族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解釋,有的如「來源」,有的則是「宗家」的意思;大部分的氏族名稱源自於地名。根據1935年日本學者出版的《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一書,由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研人等人調查當時阿美族氏族分佈及其遷徙,已知的氏族表列如下[9]:
- Pacidal氏族(太陽之子)
- Ciwidian氏族(水蛭之意)
- Raranges氏族(石柱之意)
- Sadipongan氏族
- Kiwit氏族(蟹草之意)
- Cepo'氏族(為下游之意)
- Ci'oporan氏族
- Monari'氏族
- Fasay氏族(今綠島發源)
- Cilangasan氏族(今貓公山)
- Ci'okakay氏族(白骨雜陳處之意)
- Sapiyat氏族
- Conang氏族
- Cikatopay氏族(一種樹名)
- Nalasongan氏族
- Nalongalan氏族
- Faliyol氏族(今八里灣舊社名)
- Ciarongan氏族
- Malolang氏族
- Kakitolo氏族
- Cialiakof氏族
- Kinafokang氏族
- Talakop氏族
- Papiyan氏族
- Inatol氏族
- Richo氏族
- Koralan氏族
- Inakawaro氏族
- Picora'ay氏族
- Siracay氏族
- Sariyol氏族
- Naparawan氏族
- Cipi'iwan氏族
- Fafokod氏族
- Marongarong氏族
- Firangan氏族
- Fafoyol氏族
- Tarisakan氏族
- Paotawan氏族
- Inaran氏族
- 'Oros氏族
- Pa'anrifong氏族
- Kakopa氏族
- Fitlol氏族
統計
縣市 | 阿美族人口 | 占阿美族人口比例 | 占原住民人口比例 | 占總人口比例 | 人口成長率 |
---|---|---|---|---|---|
花蓮縣 | 52,790 | 25.50% | 57.07% | 15.99% | 0.37% |
臺東縣 | 36,625 | 17.69% | 46.45% | 16.63% | -0.53% |
桃園市 | 33,782 | 16.31% | 47.72% | 1.56% | 3.37% |
新北市 | 32,508 | 15.70% | 59.02% | 0.82% | 1.10% |
臺中市 | 9,854 | 4.76% | 29.49% | 0.36% | 3.29% |
高雄市 | 9,386 | 4.53% | 26.70% | 0.38% | 2.45% |
臺北市 | 7,807 | 3.77% | 47.96% | 0.29% | 1.20% |
基隆市 | 7,448 | 3.60% | 79.78% | 2.00% | 1.34% |
其他縣市 | 16,810 | 8.12% | 10.17% | 0.20% | 2.03% |
全國總計 | 207,010 | 100.00% | 37.27% | 0.88% | 1.25% |
縣市 | 鄉鎮市區 | 阿美族人口 | 占原住民人口比例 | 地區總人口 | 占總人口比例 |
---|---|---|---|---|---|
臺東縣 | 臺東市 | 11,579 | 54.63% | 107,027 | 10.82% |
花蓮縣 | 吉安鄉 | 11,245 | 76.15% | 82,200 | 13.68% |
花蓮縣 | 花蓮市 | 8,295 | 70.17% | 106,796 | 7.77% |
臺東縣 | 成功鎮 | 7,329 | 92.71% | 15,048 | 48.70% |
花蓮縣 | 玉里鎮 | 6,572 | 83.31% | 25,620 | 25.65% |
花蓮縣 | 光復鄉 | 6,466 | 92.86% | 13,443 | 48.10% |
花蓮縣 | 壽豐鄉 | 5,072 | 88.53% | 18,175 | 27.91% |
新北市 | 樹林區 | 4,553 | 72.29% | 183,659 | 2.48% |
臺東縣 | 東河鄉 | 4,513 | 95.47% | 9,038 | 49.93% |
桃園縣 | 龜山鄉 | 4,422 | 90.80% | 140,665 | 3.14% |
臺東縣 | 長濱鄉 | 4,339 | 91.56% | 7,779 | 55.78% |
花蓮縣 | 瑞穗鄉 | 4,058 | 84.95% | 12,196 | 33.27% |
花蓮縣 | 新城鄉 | 3,766 | 60.22% | 20,185 | 18.66% |
桃園縣 | 八德市 | 3,723 | 86.40% | 180,091 | 2.07% |
桃園縣 | 桃園市 | 3,721 | 84.41% | 415,786 | 0.89% |
桃園縣 | 中壢市 | 3,589 | 79.61% | 379,885 | 0.94% |
新北市 | 汐止區 | 3,362 | 76.92% | 194,218 | 1.73% |
基隆市 | 中正區 | 3,286 | 87.35% | 53,323 | 6.16% |
花蓮縣 | 豐濱鄉 | 3,165 | 84.09% | 4,732 | 66.89% |
桃園縣 | 大溪鎮 | 3,122 | 44.90% | 91,857 | 3.40% |
新北市 | 新莊區 | 2,979 | 58.02% | 410,133 | 0.73% |
新北市 | 土城區 | 2,953 | 69.81% | 239,013 | 1.24% |
桃園縣 | 平鎮市 | 2,782 | 83.54% | 211,358 | 1.32% |
桃園縣 | 蘆竹市 | 2,575 | 87.35% | 150,189 | 1.71% |
新北市 | 板橋區 | 2,282 | 56.39% | 556,447 | 0.41% |
桃園縣 | 大園鄉 | 2,273 | 91.47% | 83,895 | 2.71% |
高雄市 | 小港區 | 2,215 | 63.92% | 155,953 | 1.42% |
臺東縣 | 池上鄉 | 2,000 | 88.77% | 8,660 | 23.09% |
臺東縣 | 鹿野鄉 | 1,977 | 83.03% | 8,232 | 24.02% |
臺東縣 | 關山鎮 | 1,953 | 83.28% | 9,198 | 21.23% |
相關條目
麻荖漏事件為1911年發生在臺灣臺東廳的阿美族反抗日警事件,台東史上最大規模的抗日事件。- 七腳川事件
- 大港口事件
知名人物
參見「臺灣原住民人物列表」
運動類
- 十項全能
古金水:中華民國十項全能運動員,1990年亞運十項全能金牌、第六屆亞洲田徑賽十項全能金牌。曾在臺中忠明高中擔任教職,2016年5月25日過世。
楊傳廣:族名Maysang Kalimud,馬蘭阿美族,知名國手級運動員,1960年羅馬奧運男子十項全能銀牌得主。
- 田徑運動
楊俊瀚:男子短跑選手,是台灣罕見的短跑奇才,有「台灣最速男」稱號,2017年不僅在亞錦賽200公尺為台灣奪下有史以來第一面金牌,更於台北世大賽100公尺衝出金牌,為台灣史上第一人。
陳傑:男子跨欄選手,2017年亞洲田徑賽及台北世大運400公尺跨欄銀牌,在全大運八年共奪22金,設下瘋狂的「陳傑障礙」。
羅佩琳:女子400公尺跨欄選手,有跨欄美少女之稱,四次全大運金牌得主,106年代表台東縣全運會再度連霸奪得金牌並打破大會紀錄,是位非常傑出的女子400公尺跨欄選手。
謝喜恩:女子100公尺跨欄選手,有田徑美少女之稱,2016、2017年全運會代表花蓮縣100公尺跨欄連霸金牌得主。
- 籃球類
李豐永:前籃球選手,曾效力於達欣工程籃球隊。
林志傑:籃球選手,效力於浙江猛獅籃球俱樂部。
林耀宗:籃球選手,效力於臺中市璞園建築籃球隊。
楊敬敏:籃球選手,效力於上海大鯊魚籃球俱樂部。
鄭志龍:阿美族與美國白人混血,前知名籃球員,曾任立法委員,現為CBA新疆廣匯籃球俱樂部助理教練。
錢薇娟:阿美族與臺灣外省人混血,籃球女運動員。
周儀翔:籃球選手,效力於達欣工程籃球隊。
- 棒球類
王光輝:前職棒內野手,曾效力於中華職棒兄弟象隊,現為國訓棒球隊總教練。
王躍霖:旅美棒球投手,曾效力於芝加哥小熊隊小聯盟,現效力於中華職棒Lamigo桃猿隊。
李濠任:前中華職棒選手。
周思齊:職棒外野手,現效力於中華職棒兄弟象隊。
林克謙:中華職棒選手,阿美族、泰雅族混血。
林彥峰:職棒投手,曾效力於中華職棒興農牛隊。現效力於中華職棒義大犀牛隊。
林英傑:前旅日職棒投手,曾效力於東北樂天金鷹隊,2008年球季後遭解約,返回加盟中華職棒興農牛。曾效力於中華職棒義大犀牛隊(前身為興農牛),現效力於中華職棒兄弟象隊。
林晨樺:職棒投手,現效力於中華職棒義大犀牛隊。
林智平:職棒內野手,現效力於中華職棒Lamigo桃猿隊。
林智勝:職棒內野手,原效力於中華職棒Lamigo桃猿隊(前身為Law New熊),現效力於中華職棒中信兄弟隊。本名乃耀.阿給/Ngayaw Ake。前漢名林智盛。
高建三:中華職棒選手,現效力於統一7-ELEVEn獅。
高健龍:前中華職棒選手。
高國慶:中華職棒選手,現效力於中華職棒統一7-ELEVEn獅。
高政華:中華職棒選手,現效力於中華職棒統一7-ELEVEn獅,擔任捕手教練。
高國輝:前名為羅國輝,旅美職棒外野手,曾效力於西雅圖水手隊2A,現效力於中華職棒義大犀牛隊並改姓為高國輝。
羅國龍:中華職棒外野手,現效力於中華職棒統一7-ELEVEn獅。
羅國麟:中華職棒內野手,現效力於中華職棒義大犀牛。
羅國華:中華職棒投手,現效力於中華職棒兄弟象隊。
張正偉:職棒外野手,現效力於中華職棒中信兄弟隊。族名瑪璐.一本。
張志豪:職棒外野手,張正偉的表弟,現效力於中華職棒中信兄弟象隊。族名阿魯更.法努。
張泰山:職棒內野手,張正偉與張志豪的舅舅,曾效力於中華職棒味全龍,是職棒味全龍隊三連霸時期成員,後為興農牛隊效力,之後效力於中華職棒統一7-ELEVEn獅隊,現今效力於日本四國獨立聯盟德島藍短襪隊。本名阿帝.馬紹/Ati Masaw。
曹錦輝:前旅美職棒投手,曾效力科羅拉多洛磯、洛杉磯道奇、堪薩斯市皇家,中華職棒兄弟象隊,是臺灣首位登上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投手及首位擊出安打的選手,現在工作是餐飲業,2015年效力洛杉磯道奇3A。
郭岱琦:職棒外野手,曾效力於臺灣職棒中信鯨隊,現效力於中華職棒統一獅隊。
郭岱詠:前職棒外野手,曾效力於中華職棒中信鯨隊,現為臺北市成棒隊球員
郭源治:前旅日職棒投手,曾效力於中日龍隊、中華職棒統一獅隊、和信鯨隊,現為中華職棒首席顧問
陳致遠:前中華職棒外野手,選手生涯效力於中華職棒兄弟象隊,現在臺經商。族名達魯固斯/Talukus,其胞弟為兄弟象隊捕手陳致鵬。
陳致鵬:前中華職棒外野手。
陳揚凱:前名為陳榮造,前中華職棒投手。
陳義信:前職棒投手,曾效力於中華職棒兄弟象隊。有假日飛刀手的稱號。
陳鴻文:職棒投手,陳義信的姪子,曾效力於芝加哥小熊隊3A,現效力於中華職棒中信兄弟隊。
陳鏞基:前旅美職棒內野手,曾效力於西雅圖水手、奧克蘭運動家、匹茲堡海盜農場系統,現效力於中華職棒統一7-ELEVEn獅隊。族名馬耀.吉洛/Mayaw Ciro。
陽森:前棒球內野手,曾效力於中華職棒統一獅隊。
陽介仁:前中華職棒選手,中華職棒首場無安打賽事締選者。
陽岱鋼:原名陽仲壽,旅日職棒知名球星,原效力北海道日本火腿鬥士隊,2017年成為FA後加入巨人隊。(陽耀勳弟弟)
陽建福:中華職棒投手,曾效力於臺灣職棒興農牛隊,現效力於中華職棒義大犀牛隊。
陽耀勳:前旅日職棒投手,曾效力於福岡軟體銀行鷹隊、匹茲堡海盜隊2A,現效力於中華職棒Lamigo桃猿隊。
黃志龍:前中華職棒投手,曾效力於中華職棒統一獅隊。
黃佳安:前旅美職棒選手。
黃佳明:前中華職棒選手。
黃忠義:前職棒內野手,曾效力於中華職棒興農牛隊,2007年5月15日上場代打,打出臺灣職棒史上第一支「總教練代打滿貫全壘打」。現為臺中威達棒球隊總教練。
增菘瑋:旅美職棒投手,曾效力於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農場系統,現效力於中華職棒兄弟象隊。
蔡森夫:前旅日職棒投手,曾效力於日本千葉羅德隊、中華職棒義大犀牛隊,現效力於中華成棒臺東綺麗珊瑚。
鄭兆行:前名為鄭兆岳,中華職棒教練,現效力於中華職棒義大犀牛隊。
鄭幸生:前職棒游擊手,曾效力於中華職棒三商虎隊,現為苗栗縣大成高中棒球隊教練。
鄭昌明:前中華職棒選手。
鄭達鴻:族名巴拉子.那裡楓,前漢名為鄭志雄,中華職棒捕手,現效力於中華職棒中信兄弟隊。
鄭嘉明:業餘成棒甲組合作金庫隊選手,前IBA世界青少棒錦標賽王牌投手
黃浩然:中華職棒捕手,現效力於中華職棒Lamigo桃猿
林承飛:中華職棒內野手,高中畢業即被Lamigo桃猿選進,現效力於中華職棒[[Lamigo桃猿]]
宋家豪:目前(2017年)效力於日本職棒東北樂天金鷹。
宋文華:2016年加盟美國職棒聖地牙哥教士隊,為宋家豪的堂弟
林凱威:臺灣旅美知名棒球選手
張育成:旅美印地安人2A選手,2017年球季共敲24支全壘打,大聯盟官網看好2018年升大聯盟。
江少慶:旅美印地安人高階1A投手,曾創下無安打比賽,2017年8月3日升上2A與張育成並肩作戰。
- 其他運動類
王健雪:陸戰隊跆拳道國手,世界杯跆拳道錦標賽銀牌。
李昱叡:臺東縣豐榮人。教育部體育司專員。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傑出校友。高考及格。教育部公費留學生。教育部優秀公務人員。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博士。出版海洋運動概論1書獲選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優良著作專書介紹。
林曼婷:臺灣女子足球運動員。
郭婞淳:臺灣女子舉重運動員,2013年世界舉重錦標賽58公斤級冠軍,2016年里約奧運銅牌,2017年亞州舉重錦標賽的58公斤級成功衛冕金牌,2017年台北世大運58公斤級金牌並以挺舉142公斤打破世界紀錄。
曾櫟騁:臺灣出戰2012年倫敦奧運跆拳道,奪下女子57公斤級銅牌的女將。即2002年亞錦賽奪下冠軍的曾珮華,後改名再出發,有阿美族女戰士的稱譽。
黃明德:陸戰隊跆拳道國手,世界杯跆拳道錦標賽金牌,亞洲杯跆拳道錦標賽金牌。
藝能類
A-Lin(黃麗玲):擁有「天生歌姬」封號的女歌手,曾數次入圍臺灣金曲獎。
葉虹廷:小辣椒,女藝人。
以莉·高露(Ilid Kaolo):漢名劉靖怡,女歌手及作曲家,獲得第23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及最佳新人獎。
同恩:女歌手。
米恩:前黒澀會美眉;演員;廣告模特兒。
吳忠明:歌手藝人,星光二班成員。
潘楷允:藝名潘毛,男學生。
宋少卿:二分之一阿美血統(港口阿美族),相聲藝人。
李志偉:編曲家,前歐開合唱團男低音,獲得第24屆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最佳原住民專輯獎、評審團獎。
李明德:男歌手,原民臺主持人(Music到天亮)。
李泰祥:馬蘭阿美族作曲家。
李銓:模范七棒成員,模范棒棒堂第一屆底迪。
林照玉:台東都蘭阿美族,1980年台視五燈獎才藝歌唱冠軍,多次獲邀代表國家至美國及東南亞各國演唱及文化交流,有「國寶」美譽。
林秀琴:歌手。
林偕文:電影演員,曾為青少棒國手,義大犀牛隊投手林彥峰的父親。
林建予:網紅藝人鯰魚哥,歌手演員。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花蓮縣阿美族,創作歌手與電視台製作人/主持人。2015年主演電影『太陽的孩子』並入圍第52屆金馬獎最佳新人獎。2016年獲得第51屆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范逸臣:男歌手,電影演員。電影海角七號飾演男主角——阿嘉。
夏政峰:歌手演員。
偺荖。加麓:歌手。巴西瓦里樂團主唱,入圍第19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最佳原住民語歌手、榮獲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年度十大專輯獎、第21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獎。
張本渝:二分之一阿美族血統女演員。
張震嶽:男歌手。本名是海雅.谷慕/Ayal Komod。
郭英男:族名Difang Tuwana,馬蘭阿美族,阿美族傳統歌謠演唱家。
陳詩妤:女歌手,超級偶像8總冠軍
舒米恩(Suming):全名為舒米恩.魯比/Suming Rupi,原漢名姜聖民。男歌手,圖騰樂團主唱之一,金馬獎最佳新人。
米非:女歌手,女子團體Roomie一員、小男孩樂團主唱,2017年和舒米恩主演音樂愛情電影《52 Hz I Love You》
黃偉晉:為當紅男子偶像團體SpeXial的Lead Vocal主唱、第六屆《超級星光大道》第8名。
有「鋼盔小王子」之稱,唱歌很好聽,有獨唱換一個心動。
楊駿文:男歌手。星光五班成員,現為華研旗下藝人。
舞思愛:歌手藝人,舞臺劇演員,星光七班成員。
盧學叡(小美):族名Afalean,歌手演员,星光一班成員。
盧靜子:女歌手。
蕭敬騰:二分之一阿美族血統/第24屆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第53屆臺灣十大傑出青年
蕭聖杰(ㄚ美、阿美):翼勢力團員,舞者。
龍男:全名龍男·以撒克·凡亞思,紀錄片導演。
優席夫:臺灣最有名的阿美族留英畫家,同時也是英國愛丁堡最有名的畫家之一。
嚴孝銘:男演員。
羅志祥:二分之一的阿美族血統,男唱跳歌手、演員、綜藝節目主持人。
UNDER LOVER: 網路走紅的雙人歌唱團體。
高淑娟:杵音文化藝術團團長。其製作之專輯《尋覓複音-重拾台東阿美族失落古謠》獲得第25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
政治
王美蘋Akiku Haisum:阿美族,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第一位原住民族女性公務人員取得簡任資格(96年)。99年獲選行政院模範公務人員。現任原住民族委員會經濟發展處處長。100年行政院高階領袖班。107年行政院國家政務研究班。
夷將·拔路兒(Icyang Parod):原漢名劉文雄,前新北市議會議員、第三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及更名後現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
林正二:曾任職國民大會代表、省議員、立法委員。
林江義:現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高巍和:前中華民國空軍少將、前空軍總部人事署副署長、中華民國第二屆立法委員。
章仁香: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立委、監察委員、國民黨副主席。
陳士章:前國大代表。
陳進利:監察院副院長。
楊仁福:前立法委員。
廖國棟:國民黨立法院總召,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中華民國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立法委員。
鄭天財:族名Sra Kacaw,現任立法委員。
鄭志龍:前知名籃球員,曾任立法委員。
Kolas Yotaka:前原民臺主播,桃園市原政局長,現任立法委員。
高潞·以用·巴魕剌:前原民臺記者及主持人,現任(第九屆)立法委員。
教育
吳明義:玉山神學院前院長。曾任教於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阿美語族語教師。於2014年出版《阿美族語辭典》。
李昱叡:豐榮阿美族,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博士(體育行政與運動管理領域)。出版“海洋運動概論”。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傑出校友。90年高考三級及格。教育部公費留學生。教育部優秀公務人員。現任教育部體育署科長。國立體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黃榮山:花蓮豐濱鄉阿美族。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副教授。
蔡中涵:台灣原住民族教授學會 理事長 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
周惠民:台東長濱鄉阿美族。原文會第二屆董事長。美國馬里蘭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中研院首位原住民籍研究人員。[10][11]
葉燕妮:原文會第三屆董事長。留日聲樂碩士。
文學、電影、劇場
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港口阿美族。作家、文化工作者、彫刻家。
明夏:作家。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Adaw Palaf):漢名:江顯道。劇作家、劇團演員。
阿綺骨:作家。
馬躍·比吼(Mayaw Biho):紀錄片導演、前臺灣原住民族電視臺臺長。
黃貴潮:族名Lifok Oteng,學者、作家。
其他類
李光輝:日本名中村輝夫;族名史尼育唔/Suniuo,臺籍日本兵,戰時與部隊失聯,躲藏於印尼叢林生活達31年,至1974才被發現,並於1975年1月8日回到臺灣。
馬亨亨(Mahengheng):近代知名的馬蘭阿美族頭目,對阿美族現代化和生存有極大貢獻。
參見
- 豐年祭
- 臺灣原住民
- 三峽原住民文化部落
- 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參考文獻
^ "阿美族"[1],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年3月17日查閱.
^ 李文成(阿美族),"對於阿美族名的商議",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Aboriginal Education World),第12期/2006年12月號,pp.91-93.GPN 2009402771
^ Kolas-Foting(阿美族),"阿美族的niyaro'是什麼?",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Aboriginal Education World),第10期/2006年8月號,pp.54-55.GPN 2009402771
^ 原民會主題網管理員. 族名由來. www.sight-native.taipei.gov.tw. 2009-07-23 [2017-05-03] (中文(台灣)).
^ BIOS Monthly 流轉的聲音| Pangcah,是幾代更迭下的從容──專訪歌手阿洛.卡力亭.巴奇辣. archive.is. 2017-05-03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3).
^ Tsung Wen Huang, 看見吉安原住民部落--字幕版, 2014-09-01 [2017-10-12]
^ 阿美族祭典, 2002
^ 吳雪月. 《臺灣新野菜主義》. 臺北市: 天下遠見. 2006. ISBN 978-976-417-763-9 请检查|isbn=
值 (帮助) (中文(台灣)).
^ Template:Author=蔡政良
^ 蔡宗翰. 中研院首位原住民研究員 創台灣歷史新頁. 中華人權協會. 中華人權協會. 2006-08-08.
^ zermezerman/朗嘎魯. 阿美周惠民 任原文會董事長. 原視 TITV. 2012-11-26.
延伸閱讀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黃雅鴻,2003,他者之鄉:從空間霸權論述談Karowa原住民的流離與主體性運動。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賴秀智,1996,台北縣阿美族學童的族群態度、族群文化常識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台北:師大書苑。
- 李亦園,1962,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200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翻譯;黃智慧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明立國,2002,阿美族。台北縣永和市:稻田。
- 阮昌銳,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吳雪月計畫主持,1997,阿美族的生活智慧:南勢阿美七腳川社。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 周穎君,2002,阿美族傳統家屋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 孫大川總策劃,2016,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1阿美族:巨人阿里嗄該。台北:新自然主義。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阿美族 |
阿美專輯---父子傳承馬蘭吟唱[永久失效連結]
- 中央研究院南島語數位典藏
- 阿美族網路社群
- 臺灣原住民族傳說故事網
- 阿美族語線上查詢學習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