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體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在化學中,膠體(英語:Colloid)又稱膠狀分散體colloidal dispersion)是一種均勻混合物,是非均相的,在膠體中含有兩種不同相態的物質,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分散的一部分可以是由许多原子或分子(103-106个)組成的有界面的粒子,大小(直径)介於1纳米到100nm之間[1],也可以是没有相界面的大分子或胶束,前者称为溶胶,后者称为高分子溶液或缔合胶体。[2]




目录






  • 1 胶体分散系


  • 2 形成


  • 3 性质


  • 4 聚沉


  • 5 常見膠體


  • 6 应用


  • 7 參見


  • 8 註釋


  • 9 参考资料


  • 10 延伸閱讀


  • 11 外部連結





胶体分散系































类型 分散相粒子直径 分散相 性质 实例
溶胶 1-1000nm[來源請求]
胶体粒子 多相,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扩散慢,不能透过半透膜,形成胶体 金溶胶,氢氧化铁溶胶
高分子溶液 1-1000nm[來源請求]
高(大)分子 多相,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扩散慢,不能透过半透膜 聚乙烯醇水溶液
缔合胶体 1-1000nm[來源請求]
胶束 多相,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胶束扩散慢,不能透过半透膜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































分散质
气体 液体  固体
分散剂
气体
无(氦气与氙气在特定条件下不混溶)[3][4]

液态气溶胶
比如:雾, 云, 霭, 发胶

固态气溶胶
比如:烟, 雲中冰晶, 大气颗粒物
液体

泡沫
比如:生奶油,剃须膏

乳浊液
比如:牛奶(脂肪部分), 蛋黄酱,护手霜,白乳胶

溶胶
比如:牛奶(蛋白质部分), pigmented ink, 血液
固体

固态泡沫
比如:气凝胶,膨化聚苯乙烯,浮石

凝胶
比如:肉冻,豆腐[5],琼脂,凝胶,果冻

固态溶胶
比如:蔓越莓玻璃


形成


胶体的类型众多在自然界和人工体系中都很常见,因此胶体的成因不能一概而论,只能概括为外力将分散相分散于分散介质中。



性质



  • 胶体中的粒子会发生布朗运动。

  • 胶体在光照下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 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同种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电荷。在电场中胶体出现电泳现象,同种胶体粒子会向某一极移动。

  • 胶体有介稳性:由于同种胶体粒子所带电性相同,在一般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使其不易聚集;另外,胶体粒子的布朗运动也使得它们不易聚集而沉降。

  • 胶体可以通过滤纸,不可以通过半透膜。



聚沉


胶体粒子是带电的。当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时,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会中和胶粒所带的电荷,之后胶体粒子会聚集成为更大的颗粒,形成沉淀。同样地,当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相混合时,也会发生聚沉。加热也能使胶体聚沉。



常見膠體


常見的膠體有氫氧化鋁膠體,氫氧化鐵膠體,碘化銀膠體,矽酸膠體,硬脂酸膠體,肥皂水,豆浆,牛奶,茶,咖啡,墨水等。



应用



  • 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去除大气中的灰尘(静电除尘)。

  • 通过添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去除污水中的胶体物质。

  • 制备纳米材料。



參見



  • 表面化學


  • 溶液分类:

    • 按分散媒(相當於真溶液中的溶劑)的不同可分为气溶胶、固溶胶、液溶胶;

    • 按分散质(相當於真溶液中的溶質)的不同可分为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註釋





  1. ^ 宋心琦、王晶等. 化学(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6. ISBN 978-7-107-1764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8) (中文(中国大陆)‎). 


  2. ^ 《物理化学》天津大学 李松林 周亚平等 2009.5 ISBN 978-7-04-026280-3


  3. ^ de Swaan Arons, J.; Diepen, G. A. M. Immiscibility of gases. The system He-Xe: (Short communication). Recueil des Travaux Chimiques des Pays-Bas. 2010, 82 (8): 806–806. ISSN 0165-0513. doi:10.1002/recl.19630820810. 


  4. ^ de Swaan Arons, J.; Diepen, G. A. M. Gas—Gas Equilibria. J. Chem. Phys. 1966, 44 (6): 2322. Bibcode:1966JChPh..44.2322D. doi:10.1063/1.1727043. 


  5. ^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章第一节29页. 化学 必修一 第一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ISBN 9787107176487. OCLC 666547864.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参考资料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1. 宋心琦、王晶等. 化学(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6–29. ISBN 978-7-107-17648-7 (中文(中国大陆)‎). 


  2. 王后雄. 高考完全解读. 接力出版社. : 3–4. ISBN 978-7-80732-617-5 (中文(中国大陆)‎). 




延伸閱讀





  • Lyklema, J. “Fundamentals of Interface and Colloid Science”, vol.2, page.3.208, 1995

  • Hunter, R.J. "Foundations of Colloid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 Dukhin, S.S. & Derjaguin, B.V. "Electrokinetic Phenomena", J.Willey and Sons, 1974

  • Russel, W.B., Saville, D.A. and Schowalter, W.R. “Colloidal Dispersions”, Cambridge, 1989 University Press

  • Kruyt, H.R. “Colloid Science”, Elsevier: Volume 1, Irreversible systems, 1959

  • Dukhin, A.S. and Goetz, P.J. "Ultrasound for characterizing colloids", Elsevier, 2002

  • 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 7th Ed. by Rodil,Ma.Lourdes C. ISBN 013533480




外部連結



  • Dispersion Technology

  • Hydrocolloid recipe collection









O0eNncJry,KmK8hm,zhHu9PVqTi65uFvh PhdvVpg9RZ5nzQXF1up43gxUon37dDfp
BquuP 0SHTxj fNZ41KPGBg3 bb,ttLxjIk0BYdy 9h,UEW6ZNJmkOuu5,M,DWOce0fXN R7Ouu 3dU6HpI,IXNzq LHYiQxW1,o14ouI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數位音樂下載

When can things happen in Etherscan, such as the picture below?

格利澤4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