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














 

蝗蟲

小翅稻蝗(Oxya yezoensis)
小翅稻蝗(Oxya yezoensis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直翅目 Orthoptera


亞目:

锥尾亚目 Caelifera







  • 蝗總科 Acridoidea


    • 蝗科 Acrididae


    • 網翅蝗科 Arcypteridae


    • 斑腿蝗科 Catantopidae

    • Charilaidae


    • 瘤錐蝗科 Chrotogonidae


    • 沙蝗科 Lathiceridae


    • 小蝻蝗科 Lentulidae


    • 癩蝗科 Pamphagidae


    • 牛蝗科 Pneumoridae


    • 枝蝗科 Proscopiidae


    • 錐頭蝗科 Pyrgomorphidae




  • 短角蝗總科(蜢科)Eumastacoidea

    • 短角蝗科(蜢科)Eumastacidae



  • 菱蝗總科(蚱科)Tetrigoidea


    • 股溝蚱科 Batrachididae


    • 菱蝗科(蚱科)Tetrigidae




  • 蚤螻總科 Tridactyloidea


    • 短足螻科 Cylindrachetidae

    • Rhipipterygidae


    • 蚤螻科 Tridactylidae





蝗蟲,是蝗科,直翅目昆蟲。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分佈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其俗稱基本上有蚱蜢、短角蚱蜢、草蜢、蚂蚱等數種,但因為蝗蟲和螽斯的外型相近,所以不同地區的人士對此兩種昆蟲常有各種相異的俗稱,例如「把蝗蟲稱為蚱蜢,把螽斯稱為草蜢」,或是「把蝗蟲稱為短角蚱蜢,把螽斯稱為長角蚱蜢」,以及「把散居的蝗蟲稱為蚱蜢或草蜢,把群居的蝗蟲才稱為蝗蟲或飛蝗」等等。在生物學分類上,「蚱蜢」一詞可分指「菱蝗科」和「短角蝗科」的蝗蟲;「菱蝗科」又稱之為「蚱科」,而「短角蝗科」則又稱之為「蜢科」。蝗蟲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種(有些可以長達十五公分)的滅絕,至今仍不明瞭。[1]




目录






  • 1 特徵


  • 2 與螽斯、蟋蟀的不同


  • 3 生活史


  • 4 蝗害


  • 5 中國古代的記載


  • 6 蝗害預警及狙擊


  • 7 食用


  • 8 其他寓意


  • 9 注釋


  • 10 圖集


  • 11 參見





特徵


後腿發達,用後腿可以跳比身體長數十倍的距離。為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和成蟲相似,只有翅膀有無的分別。後翅為半透明。一些種類的蝗蟲翅膀退化變小,一些種類如菱蝗已喪失飛行能力。


體色有綠色和褐色,與種類無關;是生活環境的保護色。


蝗虫口大、下巴發達,以植物葉片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白茅、垂盆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種類是雜食性,也吃昆蟲屍體,甚至連同類的屍體都吃[2]


一些種類的雄蟲會發出聲音吸引雌蟲,但是是以磨擦翅膀和後腿發出聲音,與蟋蟀用前翅的發音器官發音結構不同。



與螽斯、蟋蟀的不同



  • 蝗蟲身體細長,觸角短。

  • 蝗蟲的耳朵不在前足,在胸部和腹部之間。

  • 蝗蟲的雌蟲的尾部有產卵管,不過不太突出。

  • 蝗蟲大部分的種類,雌蟲的身體比雄蟲大。



生活史


蝗蟲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卵、若蟲、成蟲)。卵產於土中,若蟲和成蟲在地上生活。


交尾結束後,雌蟲的腹部可伸長約兩倍,向土中產卵。卵被雌蟲分泌的泡沫狀物包起來,保護蛋不受季節的變化和乾燥的危害;通常去年暖冬或寒冬不夠長久,第二年蝗災即頗嚴重。蝗虫喜旱怕雨,一旦天雨,翅膀沾湿不能覓食,往往會饿死[3]


剛孵化的幼蟲仍包裹著薄皮,從土中出來後,開始在地面進行最初的蛻皮。幼蟲沒有翅膀。隨著重覆蛻皮,蛻皮共約五次,身體會逐漸變大,翅膀也會越來越明顯。


進行最後的蛻皮後,成蟲的翅膀伸長,雌蟲的產卵管形成。交配時,雄蟲會跳到雌蟲背上進行交尾。


蝗蟲的天敵是鳥類以及蛙类[4]



蝗害


蝗災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大陸沙漠地帶分佈的蝗蟲,有時候大量發生,形成大集團,使其路過的農作物受到毀滅性的傷害;而且一旦食物耗盡,在蝗蟲的集團內也會發生同類相殘的情況。不過,近年來農藥大量地使用使得蝗害的發生頻率降低了。



中國古代的記載


中國古代對蝗蟲認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說法,又有“蝗魚(蝦)互化”之說,如:宋代陸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魚卵所化”,潘自牧的《記纂淵海》:“有蝗化為魚蝦”。李昉《太平御覽》〈蝦門〉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爲魚蝦。”。李蘇《見物》記載:“旱涸則魚、蝦子化蝗,故多魚兆豐年。”。


自宋朝以後,對蝗災有了較科學化的認知,並總結一些滅蝗的方法,如:鸣金驱赶法、捕击法、火烧法、沟坎深埋法、掘种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湿难飞用器具抄掠法等。明末徐光启撰有《除蝗疏》,疏中根据历史上从春秋至元朝记载的一百一十一次蝗灾分析,得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故为害最广”的结论。王鼎鈞在回憶錄提到抗戰期間仍不時有蝗災,最大蝗蟲稱為蟲王,據說體型大如雞,當時滅蝗的方式仍是千年來相沿的捕击法、火燒法。[5]


中國古史有“蝗一夕抱草而死”的記載,如《舊五代史·五行志》載,乾祐二年(949年),蝗蟲蔓延到宋州(今河南商丘),“蝗一夕抱草而死”。民国《高淳县志》卷十二:“同治四年十月,农工将毕,有飞蝗东来,坠落水成乡地方,来春蝗生遍野,不俟扑打,尽抱草而死。”這種“蝗一夕抱草而死”的記載殊為可議,有人認為只是官員為粉飾太平,但也有人認為當地植物有殺蝗效果,如周懷宇《隋唐五代淮河流域蝗災考察》一文說:“在淮河流域的植物類中,也有殺蝗的草本植物……”,“宋州發現當地生長殺蝗的草本植物……”,也有人認為蝗蟲的蝻及成蟲也可發生疾病,由真菌感染,最後爬到草尖端,前、中足抱草而死,一般稱此現象為「抱草瘟」,或吊死瘟(蝗霉病)。



蝗害預警及狙擊


在中國,治蝗滅鼠指揮部的治蝗專家組負責將蝗害減至最小。為建立相應的監測防治機制,須留意適合飛蝗滋生的環境(比如灘塗的大面積增加),預測飛行能力強的蝗蟲何時進入成蟲期,以及預測受波及的地區。滅蝗手段有:使用滅蝗機械、飛機,人工化學方法,或者修築禽鳥巢穴蓄養滅蝗禽鳥(新疆治蝗專家[6]在2009年首次把粉紅椋鳥及家禽如牧雞、牧鴨等喜食蝗蟲的禽鳥作為滅蝗主力[7])等。



食用




供食用的蝗蟲


蝗蟲也是一種符合猶太教規的食物,常在饥馑下被穷人食用。[8][9][10]此外日本的佃煮亦有使用蝗蟲作為食材醃製。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含有高蛋白,是一些国家人民的常吃的食物,外国有把蝗虫制作成饼干来食用。



其他寓意


  • 「蝗虫」在上海、香港等地,也用作称呼外来的低質素人口。(參見:蝗蟲論)

  • 蝗蟲由於侵害性大,在不同文化上均視為災禍與毀滅的象徵,如聖經《出埃及記》神以蝗災打擊埃及;《啟示錄》中以蝗蟲比喻魔鬼[11]。電影《驅魔人》亦有蝗蟲襲擊人的意像。


注釋





  1. ^ Encarta Reference Library Premium 2005 DVD. Article - Rocky Mountain Locust.(英語)


  2. ^ 暖冬乾旱 美國西部蝗災肆虐


  3. ^ 同治《六安州志》卷五十五:“康熙十九年春三月,蝗蝻渐生,至夏大盛,忽降霖雨,数日间,皆抱枝死,无遗类,二麦倍收。”;光绪《溧水县志》卷一:“咸丰七年春,有蝗,四月蝝生,如蚁,得雨而死。”;同治《续萧县志》卷十八:“同治七年五月,里智四乡蝻子生,扑之经旬,已而蝗飞遍野,忽一夜,尽悬抱芦苇禾稼上以死。按雾气露皆足以杀蝗。”


  4. ^ 光绪二十五年《宿州志》卷三十六:“道光四年旱蝗,官民协捕,且焚且瘗,寻有群鸦及虾蟆争食之,殆尽,禾苗获全。”


  5. ^ 王鼎鈞:《怒目少年》,112頁


  6.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治蝗滅鼠指揮部辦公室. [2009-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8). 


  7. ^ 新疆人鳥齊上防境外蝗蟲突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公網2009年4月22日訊。


  8. ^ The Locust. Ccel.org. [2011-12-10]. 


  9. ^ Two carions are made Halaal for us; Fish and Locust. Ask Imam. [2003-08-08]. 


  10. ^ Are locusts really Kosher?! « Ask The Rabbi « Ohr Somayach. Ohr.edu. [2011-12-10]. 


  11. ^ 蝗災屢見不鮮 蝗蟲是魔鬼化身?




圖集






參見











  • 蝗蟲霉

  • 中國蝗災史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數位音樂下載

When can things happen in Etherscan, such as the picture below?

格利澤4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