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古詩




五言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全篇由五字句構成。與近體詩(絕句、律詩)相異的是,五言古詩不講求對仗和平仄。




目录






  • 1 起源


  • 2 興起原因


  • 3 發展


  • 4 注釋


  • 5 參考書目





起源


漢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詩句,但沒有完整的五言詩。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據《漢書·五行志》和《尹賞傳》索引西漢成帝時歌謠,已為完整的五言形式;東漢時五言歌謠繼續產生,並被採入樂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採蓮》等,已是比較成熟的五言作品。


文人五言詩始於何時,前人的看法頗不一致。舊傳西漢枚乘、李陵、蘇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實際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詩當為東漢班固的《詠史》: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鍾嶸《詩品》說他「質木無文」,這說明文人初學五言詩體,技巧還很不熟練。



興起原因


五言詩取代四言詩的地位,因四言字少,較難把意思表達得完美。鍾嶸《詩品序》指出,四言詩「每苦文繁而意少」。五言詩比四言詩多一個字,較易容納雙音詞以至三音詞,能配合詞彙的發展。古代歌、詩關係密切,樂曲日趨豐富繁複,五言詩的音節富於變化,亦較能與音樂配合。



發展


東漢張衡《同聲歌》、秦嘉《贈婦詩》和趙壹《疾邪歌》等,表現技巧日趨成熟。東漢佚名《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誌着五言古詩已經達到成熟階段。


五言詩到曹植筆下而擴大其範圍,無所不寫。至建安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詩已「居文辭之要」,成為最盛行的詩體,出現了大批名作,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後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歷代偉大的詩人往往採用五古的體裁,作為立意最高的表現工具。李白說「七言不如五言」,元好問亦以五言為詩的正宗。明清時,詩人寫「詠懷」、「寓感」、「讀史」等題材時,多用五古,作品比同一詩人的其他詩歌,往往更具氣勢。[1]



注釋





  1. ^ 林以亮:《林以亮詩話》(台北:洪範書店,1976),頁12。




參考書目



  •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胡秋蕾等譯:《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北京:三聯書店,2012)。

  • 蔡宗齊:〈早期五言詩新探——節奏、句式、結構、詩境〉。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數位音樂下載

When can things happen in Etherscan, such as the picture below?

格利澤4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