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白军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白軍 Бѣлое движенiе Белое движение | |
---|---|
參與俄國內戰 | |
活躍期 | 1917年–1923年(殘部在海外活動至1960年代) |
意識形態 | 反共主義 |
領導人 |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高爾察克(1918年11月–1920年1月) 尼古拉·尤登尼奇 拉夫爾·科爾尼洛夫 安東·伊萬諾維奇·鄧尼金(1920年)彼得·弗蘭格爾 (1920年) 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維奇·謝苗諾夫(1920年–1921年) 米哈伊爾·季捷里赫斯(1922年) 阿納托利·佩佩利亞耶夫(1923年) |
成員人數 | 240萬人 |
盟友 | 協約國干涉軍 其他反布爾什維克勢力
|
對手 | 蘇維埃俄國 其他共產主義勢力:
後繼者: 蘇聯 烏克蘭黑軍 北高加索山區共和國 |
戰役、戰爭 | 俄國內戰 新疆伊斯蘭叛亂(1937年)[2] |
白军(俄语:Белое движение)是指1918年至1920年期间在俄国内战中對抗蘇俄工農紅軍[3]的军队,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和自由主義者等反布爾什維克勢力组成[4][5]。
目录
1 白軍和白俄
2 組織
3 白軍的失敗
4 相關电影
5 参考文献
6 外部連結
7 參見
白軍和白俄
白軍的「白」(Белый),意義上分兩個層次:
- “白”是支持資本主義制度,擁護沙皇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是反對受壓迫者的無產階級革命,它們以白色作為代表[4]。
- 白軍以俄羅斯傳統黨派為基礎,而在沙俄時代沙皇常冠以「白色沙皇」之稱。白色則成為皇室的代表顏色。
而白俄一詞,亦由白軍引申開去,其中一个意思是指蘇維埃成立初期,那些支持白軍、支持俄羅斯封建傳統文化和反對社會主義革命的俄羅斯人,蘇聯紅軍將其稱為‘白匪’。此稱呼由中國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引用作为對國民革命軍的稱呼,與其相對的国民革命军也稱紅軍為‘赤匪’。
組織
白軍為一個反布爾什維克的軍事聯盟,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政治主张或政治纲领,通常的主张包含回歸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和回復地主、資本家、封建貴族等特權。主要将领有邓尼金、高尔察克等。而白軍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除了一部份是沙俄贵族和资本家外,还有部分被布爾什維克宣布农地平分的富农、农场主,及1918年苏俄因受资本主义国家和白军围攻导致战事失利开始实行战时粮食配给而导致粮食价格限制而产生不满並遭白軍煽動的部分农民,其他的一些军队还有其他国家派遣收编的俘虏等成分,如1918年5月底5万余名奥匈战俘编制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兵团等。一般意义上并不包含其他国家直接派遣的军队。
白军得到了当时出于对無產階級革命誕生而恐懼的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的大力支持。這些國家在西伯利亞、烏克蘭及克里米亞地區和遠東地區給于白軍極大的支持,如一战结束后,协约国开始加强对一战期间宣布单方面退出战争的苏俄进行政治約束。1918年11月至1919年2月,英法军队13万人在俄罗斯南部的新罗西斯克、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著陆。后期的英、美、日等国的援军则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海参崴等地登陆,加强对白军的协同防御。目的就是要消滅無產階級的革命政權,消滅布爾什維克,以防止本國無產階級革命起義效法列寧、托洛斯基領導的十月革命。
白軍的失敗
由于白军同盟中各勢力间没有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并且各怀其目的,从而造成了之间的混亂和分歧。最終,白军在交战中败给了列夫·托洛茨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红军,白军中的许多将领作为政敌处决,不少成員流亡國外,主要是去法國、德國和中國。與此同時紅軍也蒙受巨大損失。1921年,白軍勢力被鎮壓,这标志着苏俄及俄罗斯的布爾什維克从夺取政权初期过渡到了一个強化鞏固手中的政權、徹底肅清反對派的新時期,直至二战德国与其开战。
相關电影
-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参考文献
^ Sven Anders Hedin, Folke Bergman (1944). History of the expedition in Asia, 1927–1935, Part 3. Stockholm: Göteborg, Elanders boktryckeri aktiebolag. pp. 113–115. Retrieved 2010-11-28..
^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1997).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From 1940 through 1945. Asia, Part 3.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p. 401. ISBN 1-55655-674-8. Retrieved 2010-10-28.
^ Viktor G. Bortnevski, “White Administration and White Terror (The Denikin Period),” Russian Review, Vol. 52, No. 3 (Jul., 1993), pp. 354–366.
^ 4.04.1 Kenez, Peter. The Ideology of the White Movement. Soviet Studies. 1980, (32): 58–83.
^ Christopher Lazarski, "White Propaganda Efforts in the South during the Russian Civil War, 1918–19 (The Alekseev-Denikin Period)," 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Vol. 70, No. 4 (Oct., 1992), pp. 688–707.
外部連結
- Anti-Bolshevik Russia in pictures
- Museum and Archives of the White Movement
(俄文) Memory and Honour Association
(俄文) History of the White Movement
參見
- 高爾察克
- 羅曼·馮·恩琴
- 哈爾濱白俄
- 上海白俄
- 蘇聯紅軍
- 綠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