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列尔莫·马可尼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古列尔莫·马可尼 Guglielmo Marconi
出生
1874年4月25日 意大利王國博洛尼亚
逝世
1937年7月20日(1937-07-20 ) (63歲) 意大利王國罗马
居住地
意大利王國、 英國
国籍
意大利王國
母校
博洛尼亚大学
知名于
无线电
奖项
诺贝尔物理学奖(1909年)
科学生涯
研究領域
电气工程师
机构
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
学术顾问
奥古斯托·里吉
古列尔莫·马可尼 (意大利語:Guglielmo Marconi ,1874年4月25日-1937年7月20日),意大利工程师,专门从事无线电设备的研制和改进;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馬可尼在1895年春季利用电磁波作通信试验,但是向意大利政府请求资助未果。1896年在英国进行了14.4公里的通讯试验成功,并取得专利。1897年起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无线电通信实验,他在伦敦成立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1901年12月12日,馬可尼的研究小組,在紐芬蘭接收到從英國發送出來的第一個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信號。1924年受封为侯爵,成为贵族。1932年发现高频波。後來被揭發私下盜用尼古拉·特斯拉的無線電學說以作研究而成名並且獲得名譽,曾被特斯拉告上法庭,最後敗訴。
目录
1 生平
1.1 早期生活
1.2 電報事業
1.2.1 早期的實驗裝置
1.2.2 跨大西洋传输
1.2.3 馬可尼的無線電設備與泰坦尼克號
1.3 晚年
2 个人生活
3 紀念
4 争议
5 參見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連結
生平
早期生活
马可尼于1874年4月25日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1] ,朱塞佩·马可尼(意大利波雷塔泰尔梅贵族)和他的苏格兰妻子安妮·詹姆森(Annie Jameson)的第二个儿子。[2] 在他两到六岁时,与他的哥哥阿方索(Alfonso)被带到他母親位於英格兰贝德福德的小鎮上。[3] [4] 回到意大利后,他曾在同樣出生于博洛尼亚的奥古斯托·里吉位於佛羅里達的实验室接受早期教育,後來來到利沃諾。[5] 尽管历史学家科拉迪·朱利亚诺(Corradi Giuliano)在他的传记中將他刻画畫成一個天才。但根据罗伯特·麦克亨利 的描述,马可尼在學校的表現似乎並不突出。[6] [7] 后信仰基督教,受洗为天主教徒后,他成為了英国圣公会的一員,直到他的妻子玛丽亚·克里斯蒂娜于1927年結婚(尽管这段婚姻后来被废止)。之後,马可尼成为了教会的虔诚信徒。[8]
電報事業
早年,马可尼便對科學尤其是电學感興趣。在這個時代電學貢獻最大的便是海因里希·赫兹,于1887年首先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现在一般称为无线电波,赫兹發現的電磁波引起了馬可尼的興趣。後來他被允许短暂地繼承奥古斯托·里吉的研究,博洛尼亚大学的一位物理学教授也曾與馬可尼一起進行研究。
早期的實驗裝置
位於瑞士的“馬可尼石”曾是1895年實驗無線電波的現場
马可尼开始进行实验,在他的助手米格纳尼(Mignani)的帮助下在他别墅的阁楼上製造了很多设备。他的目标是利用无线电波来打造“无线电报” - 即用電磁波傳輸而不是電纜。但这并不是一个新鮮的創意,在馬可尼之前的许多研究者已经探索无线电报技术超过50年,但没有一個已经在技术上和商业上成功。相比前人,马可尼的無線電系统具有以下結構:[9]
一個裝有相對簡單的振荡器或火花隙发射器的無線電發射機;
電纜或电容面积放置在离地面較適宜的高度;
基於Édouard Branly修改的检波接收器,以增加灵敏度和可靠性;
用電鍵操作发射器发送短和长脉冲,对应的“·”和“-”(即莫尔斯电码);
另一個裝置接收,並將“·”和“-”记录到長條纸卷上。
跨大西洋传输
馬可尼的無線電設備與泰坦尼克號
晚年
个人生活
马可尼有个哥哥阿方索,和一个同父异母兄弟,路易吉。並有兩任妻子。
在墨索里尼掌權意大利政權時期,馬可尼曾積極支持法西斯的思想和行動。[10]
紀念
1968年,为纪念马可尼对广播事业的贡献,并且感谢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于1962年协助香港发展超短波广播,香港政府把九龙塘广播道其中一条支路——高雅道(Clare Road)命名为马可尼道以作纪念。
另外,其家鄉波隆那的國際機場命名為古列爾莫·馬可尼國際機場作為紀念。
争议
1893年,尼古拉·特斯拉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这比马可尼要早。
1895年5月7日,亚历山大·波波夫在彼得堡物理和化学协会物理学部年会上演示了“雷电指示器”-他研制成的一架无线电接收装置。这一天后来被俄罗斯定为“无线电日”。俄罗斯人认为波波夫才是无线电的发明人。
參見
參考文獻
^ Atti della Accademia di scienze, lettere e arti di Palermo: Scienze , Presso l'accademia, 1974, p. 11.
^ Marconi: the Irish connection, Michael Sexton, Four Courts Press, 2005
^ Alfonso, not Guglielmo, was a pupil at Bedford School; 'It is not generally known that the Marconi family at one time lived in Bedford, in the house on Bromham Road on the western corner of Ashburnham Road, and that the elder brother of the renowned Marchese Marconi attended this School for four years', The Ousel (June, 1936), p. 78 (Alfonso's obituary)
^ Bedfordshire Times 23 July, 1937, p. 9 (Guglielmo's obituary)
^ Guglielmo Marconi and Early System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DF) . [15 February 2014] .
^ McHenry, Robert (编). Guglielmo Marconi.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93.
^ Corradi Giuliano, "Guglielmo Marconi," Guglielmo Marconi. Tracce di un genio nel Tigullio , 2009.
^ Marconi, Maria Christina, Marconi My Beloved [1]. 2001. p. 19-24.
^ Marconi delineated his 1895 apparatus in his Nobel Award speech. See: Marconi, "Wireless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Nobel Lecture, 11 December 1909." Nobel Lectures. Physics 1901–1921. Amsterdam: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 1967: 196–222. p. 198.
^ Physicsworld.com, "Guglielmo Marconi: radio sta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7-14. ", 2001
外部連結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01–1925
1901年:伦琴 /
1902年:洛伦兹、塞曼 /
1903年:贝克勒、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 /
1904年:瑞利 /
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 /
1906年:汤姆孙 /
1907年:迈克耳孙 /
1908年:李普曼 /
1909年:马可尼、布劳恩 /
1910年:范德瓦耳斯 /
1911年:维恩 /
1912年:达伦 /
1913年:昂內斯 /
1914年:劳厄 /
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
1917年:巴克拉 /
1918年:普朗克 /
1919年:施塔克 /
1920年:纪尧姆 /
1921年:爱因斯坦 /
1922年:玻尔 /
1923年:密立根 /
1924年:西格巴恩 /
1925年:弗兰克、赫兹
1926–1950
1926年:让·佩兰 /
1927年:康普顿、威耳逊 /
1928年:理查森 /
1929年:德布罗意 /
1930年:拉曼 /
1932年:海森堡 /
1933年:薛定谔、狄拉克 /
1935年:查德威克 /
1936年:赫斯、安德森 /
1937年:戴维孙、汤姆孙 /
1938年:费米 /
1939年:劳伦斯 /
1943年:施特恩 /
1944年:拉比 /
1945年:泡利 /
1946年:布里奇曼 /
1947年:阿普尔顿 /
1948年:布萊克特 /
1949年:汤川秀树 /
1950年:鲍威尔
1951–1975
1951年:考克饶夫、沃爾頓 /
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 /
1953年:泽尔尼克 /
1954年:玻恩、博特 /
1955年:兰姆、库施 /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 /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 /
1958年:切连科夫、弗兰克、塔姆 /
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 /
1960年:格拉泽 /
1961年:霍夫施塔特、穆斯堡尔 /
1962年:朗道 /
1963年:维格纳、梅耶、延森 /
1964年:汤斯、巴索夫、普罗霍罗夫 /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费曼 /
1966年:卡斯特勒 /
1967年:贝特 /
1968年:阿尔瓦雷茨 /
1969年:盖尔-曼 /
1970年:阿耳文、奈爾 /
1971年:伽博 /
1972年:巴丁、库珀、施里弗 /
1973年:江崎玲於奈、贾埃弗、约瑟夫森 /
1974年:赖尔、休伊什 /
1975年:玻尔、莫特森、雷恩沃特
1976–2000
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
1977年:安德森、莫特、凡扶累克 /
1978年:卡皮察、彭齐亚斯、威尔逊 /
1979年:格拉肖、萨拉姆、温伯格 /
1980年:克罗宁、菲奇 /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
1982年:威爾森 /
1983年:钱德拉塞卡、福勒 /
1984年:鲁比亚、范德梅尔 /
1985年:克利青 /
1986年:鲁斯卡、宾宁、罗雷尔 /
1987年:贝德诺尔茨、米勒 /
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贝格尔 /
1989年:拉姆齐、德默尔特、保罗 /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泰勒 /
1991年:德热纳 /
1992年:夏帕克 /
1993年:赫尔斯、泰勒 /
1994年:布罗克豪斯、沙尔 /
1995年:佩尔、莱因斯 /
1996年:李、奥谢罗夫、理查森 /
1997年:朱棣文、科昂-唐努德日、菲利普斯 /
1998年:勞夫林、施特默、崔琦 /
1999年:胡夫特、韦尔特曼 /
2000年: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基尔比
2001–今
2001年:康奈尔、克特勒、威曼 /
2002年:戴维斯、小柴昌俊、贾科尼 /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兹堡、萊格特 /
2004年:格娄斯、波利策、韦尔切克 /
2005年:格劳伯、霍尔、亨施 /
2006年:马瑟、斯穆特 /
2007年:费尔、格林贝格 /
2008年: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 /
2009年:史密斯、博伊尔、高錕 /
2010年:海姆、诺沃肖洛夫 /
2011年:珀尔马特、施密特、里斯 /
2012年:阿罗什、瓦恩兰 /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
2015年:梶田隆章、麥克唐納 /
2016年:索利斯、霍尔丹、科斯特利茨 /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
2018年:阿什金、穆鲁、斯特里克兰
马泰乌奇奖章获得者
1860年代
1870年代
1875年:亨利·维克托·勒尼奥
1876年:第一代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
1877年:古斯塔夫·基爾霍夫
1878年:古斯塔夫·海因里希·维德曼
1879年:威廉·韦伯
1880年代
1880年:安东尼奥·帕奇诺蒂
1881年:埃米利奥·维拉里
1882年:奥古斯托·里吉
1887年:爱迪生
1888年:海因里希·赫兹
1890年代
1894年: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
1895年:亨利·奥古斯塔斯·罗兰
1896年:威廉·伦琴
菲利普·莱纳德
1900年代
1901年:古列尔莫·马可尼
1903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1904年:玛丽·居里
皮埃尔·居里
1905年:儒勒·昂利·庞加莱
1906年:詹姆斯·杜瓦
1907年:威廉·拉姆齐
1908年:安东尼奥·加尔巴索
1909年:奥尔索·马里奥·科尔比诺
1910年代
1910年:海克·卡末林·昂內斯
1911年:让·佩兰
1912年:彼得·塞曼
1913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
1915年:约翰内斯·斯塔克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1917年:安东尼诺·洛苏尔多
1918年:罗伯特·威廉姆斯·伍德
1919年:亨利·莫塞莱
1920年代
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23年:尼尔斯·玻尔
1924年:阿諾·索末菲
1925年:罗伯特·密立根
1926年:恩里科·费米
1927年:埃尔温·薛定谔
1928年: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1929年:维尔纳·海森堡
1930年代
1930年:阿瑟·康普顿
1931年:佛朗哥·拉塞蒂
1932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1950年代
1970年代
1975年:布鲁诺·陶舍克
1978年:阿卜杜勒·萨拉姆
1979年:盧西恩·梅安尼
1980年代
1980年:吉安·卡罗·威克
1982年:魯道夫·佩爾斯
1985年:亨德里克·卡西米爾
1987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1988年:列夫·奥昆
1989年:弗里曼·戴森
1990年代
1990年: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1991年:布鲁诺·罗西
1992年:阿纳托尔·亚伯拉罕
1993年:約翰·惠勒
1994年: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1995年:李政道
1996年:沃尔夫冈·帕诺夫斯基
1998年:奥雷斯特·皮乔尼
2000年代
2001年:特奥多尔·亨施
2002年:尼古拉·卡比博
2003年:曼努埃尔·卡多纳
2004年:达维德·吕埃勒
2005年:约翰·李尔普罗斯
2006年:乔治·贝莱蒂尼
2010年代
2016年:阿达尔贝托·贾佐托
2017年:马尔科·塔瓦尼
Category:马泰乌奇奖章获得者
IEEE榮譽獎章获得者
1917–1925
埃德溫·阿姆斯特朗 (1917)
恩斯特·亞歷山德森 (1919)
古列爾莫·馬可尼 (1920)
范信達 (1921)
李·德富雷斯特 (1922)
約翰·斯通·斯通 (1923)
米海洛·卜平 (1924)
完整名單
1917–1925
1926–1950
1951–1975
1976–2000
2001–present
规范控制
WorldCat Identities
BNE: XX1015590
BNF: cb12424051d (data)
FAST: 1860847
GND: 118781812
ISNI: 0000 0001 2320 1110
LAC: 0019D7188
LCCN: n50040633
MusicBrainz: cf1a3fa1-c17e-491c-8a0f-147d92843250
NARA: 10581113
NDL: 00879967
NKC: xx0008634
NLA: 35327398
NNL: 000409766
ICCU: ITICCURAVV49838
SELIBR: 237489
SNAC: w6hd7smv
SUDOC: 033367582
VIAF: 27867512
v 7af7EsgIW em9,wtX4hhni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數位音樂下載 為非以「實體」方式來販賣音樂的相關產品,而使用數位格式如mp3、AAC等文件格式來進行銷售販賣的一种音乐产业形式。著名的數位音樂下載服務商有iTunes Store、RecoChoku、Google Play音乐和微软Zune等。数字音乐下载在二十一世纪初一度风靡全球, [1] [2] 使得传统唱片产业走向衰落,但其自身也在2010年代流媒体音乐服务如Apple Music、Spotify等的挤压下迅速失去市场份额。 [3] [4] 数字音乐下载有便于携带、传播迅速、制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与流媒体音乐相比也能更好保障音乐人权益; [5] 但它同时很可能带来侵犯版权和滥用的情形, [6] 也给音乐产业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数字音乐下载为音乐人和乐迷提供了更加便捷直接的交流渠道,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音乐人的出现和独立音乐的迅速发展。 [7] 目录 1 历史 1.1 技术积淀(1987-2000) 1.2 出现与兴起(2000-2004) 1.3 唱片市场的颠覆者(2004-2007) 1.4 巅峰和衰落(2005-2013) 1.5 摇摇欲坠的现状与不可预知的明天(2014至今) 2 主要文件格式 2.1 PCM编码格式 2.1.1 WAV 2.1.2 APE 2.1.3 FLAC 2.2 苹果推出的无损文件格式 2.2.1 AIFF 2.2.2 ALAC 2.3 有损压缩格式 2.3.1 MP3 2.3.2 AAC 3 主要市场 3.1 iTunes Store 3.2 Google Play音乐商店 3.3 亚马逊音乐商店 3.4 部分其他音乐商店 4 影响与评价 4.1 对音乐产业的影响 4.2 对科技行业的影响 4.3 正面评价 4.4 负面评价 4.4.1 侵权问题 4.4.2 经营模式不明晰 4.4.3 不适应移动时代 4.5 文化现象 5 延伸阅读 6 参考资料 历史 苹果iTunes+iPod的软硬件搭配让数字音...
2
I don't know why balance of the address is 0. when can this situation?
etherscan balances
share | improve this question
asked yesterday
Ru Hi Ru Hi
11 1
New contributor
Ru Hi is a new contributor to this site. Take care in asking for clarification, commenting, and answering.
Check out our Code of Conduct.
add a comment |
...
格利泽436b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列表 艺术家笔下的格利泽436b 母恆星 母恆星 Gliese 436 星座 獅子座 赤經 ( α ) 11 h 42 m 11.0941 s [1] 赤緯 ( δ ) +26° 42′ 23.652″ [1] 距離 33.4 ly (10.2 pc) 光譜類型 M2.5 V [1] 軌道參數 半长轴 ( a ) 0.0291±0.0004 [2] AU 軌道離心率 ( e ) 0.150±0.012 [2] 公轉週期 ( P ) 2.643904±0.000005 [3] d (0.00723849 y) 軌道傾角 ( i ) 85.8 +0.21 −0.25 [3] ° 角距 ( θ ) 2.794 mas 近星點時間 ( T 0 ) 2,451,551.716 ±0.01 JD 半振幅 ( K ) 18.68±0.8 m/s 物理性质 质量 ( m ) 22.2±1.0 [2] M ⊕ 半徑 ( r ) 4.327±0.183 [2] [4] R ⊕ 密度 ( ρ ) 1.51 g cm -3 表面重力 ( g ) 1.18 g 溫度 ( T ) 712±36 [2] K 發現 發現時間 2004 發現者 巴特勒、沃格特、 馬西 et al. 發現方法 徑向速度、凌日法 發現地點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發表論文 出版 其他名稱 Ross 905 b, GJ 436 b, [5] LTT 13213 b, GCTP 2704.10 b, LHS 310, AC+27:28217 b, Vyssotsky 616 b, HIP 57087 b, GEN# +9.80120068 b, LP 319-75 b, G 121-7 b, LSPM J1142+2642 b, 1RXS J114211.9+264328 b, ASCC 683818 b, G 147-68 b, UCAC2 41198281 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