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書)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戰國時代中后期,屬於《十三經》之一。此書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司馬遷等人認為是孟子自著[1],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參與;趙岐、朱熹、焦循等人認為是孟子自著;韓愈、蘇轍、晁公武等人認為是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追記,但目前學術界較採用司馬遷等人的說法。该书詳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等。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
目录
1 内容
2 風格特色
3 注疏
4 地位
5 注釋
6 外部链接
7 参见
内容
《孟子》一书为语录体,以答问方式展开,主要论证方法为驳论。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据《史记》记载,《孟子》一书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篇名取自各章開頭的幾個字,沒有特別的含意。東漢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将每一篇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七篇十四卷。
風格特色
《孟子》文氣雄健,氣勢磅礡,詞鋒犀利,如決江河而下,浩浩蕩蕩,筆鋒所至,萬物披靡。感情洋溢,愛憎分明,波瀾曲折壯闊,詞采華瞻,有時寬厚弘博,有時輕鬆幽默,明白曉暢,明朗簡潔,流暢疏蕩,極少生僻字詞。
《孟子》長於辯論;邏輯嚴密,善用問答方式的表現方法,逐步深入問題,層次清晰,一問一答穿插變化,製造氣勢,分清層次,突出主題。辯論方法靈活多樣,或開門見山,單刀直入,或虛實莫測,欲擒先縱,處處顯出機敏和智慧;尤善設機巧,引人入彀,不憚反覆,說理詳盡。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如「挾泰山以超北海」、「椽木求魚」、「五十步笑百步」。舉例取譬時,又富於幽默,如牽牛過堂、齊人妻妾諸段。《孟子》修辭技巧甚高,善用反問句、對比、排偶句,又善用虛字和語氣詞。[2]
注疏
- 《孟子註疏》--東漢趙岐注《孟子章句》;北宋孫奭疏《孟子正義》。十三經注疏之一。
- 《孟子章句》--趙岐
- 《孟子注》--東漢鄭玄
- 《孟子章句》--高诱
- 《孟子注》--刘熙
- 《注孟子》--扬雄
- 《刺孟》--王充
- 《孟子注》--綦母邃
- 《孟子注》--陆善经
- 《孟子音義》--张镒
- 《孟子手音》--丁公
- 《翼孟》--刘轲
- 《續孟子》--林慎思
- 《孟子集注》十四卷--南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
地位
《孟子》一书的地位一开始并没有很高,《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叫作「傳記博士」。
到五代十国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尽依太和旧本,历时八年才刻成。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之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時,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以孟子為孔子道統傳人,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在明清時四書被列為公家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孟子》也成了讀書人必讀之書。
注釋
^ 《史記》說他“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外部链接
- 《孟子》全文
- 何沛雄:〈从句式论孟子的“文气”〉。
-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
- 黃俊傑:〈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與政治權力之關係——以《論語》、《孟子》為例〉。
- 黃俊傑:〈東亞近世儒學思潮的新動向─—戴東原、伊藤仁齋與丁茶山對孟學的解釋〉。
- 艾蘭:〈《老子》與《孟子》中的基本喻象〉。
- 朱榮貴:〈從劉三吾《孟子節文》論君權的限制與知識份子之自主性〉。
参见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 四书
- 十三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