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克天文台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組織 | California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Astronomy |
---|---|
位置 | 美國夏威夷州的毛納基山 |
坐标 | 19°49′35″N 155°28′27″W / 19.82639°N 155.47417°W / 19.82639; -155.47417坐标:19°49′35″N 155°28′27″W / 19.82639°N 155.47417°W / 19.82639; -155.47417 |
波長 | 光學、近紅外線 |
建築 | 凱克I 1993,凱克II 1996 |
啟用 | 24 11 1990、23 10 1996 |
望遠鏡型式 | 反射鏡 |
口徑 | 每架10公尺 |
角解析度 | 在分開操作時為0.04至0.4 弧秒, 依被觀測的天體和使用的儀器而定 |
集光面積 | 76平方米 |
焦長 | 17.5 m(f/1.75) |
架台 | 經緯儀 |
圓頂 | 球形 |
網址 | 凱克天文台网站 |
维基共享资源相关资源 |
凱克天文台位於美國夏威夷州毛納基山的頂峰,海拔4145米(13600英尺),拥有两座世界上口径第二大的光學/近紅外線望遠鏡——凯克望远镜(口径10米),仅次于西班牙口径10.4米的加那利大型望远镜。两台凯克望远镜可组成光学干涉仪进行观测。
目录
1 概况
2 观测设备
3 參看
4 参考资料
5 外部链接
概况
1985年,时任W. M.凱克基金會主席的霍华德·凯克捐资7千万美元,资助凯克望远镜的设计和建造。如此大口径的望远镜的建造成为可能,归功于利用多块小型镜片组建组合而成一个单一镜片,降低了重量和制作难度。对于凯克望远镜,它的主镜片则由36片口径1.8米的六角形鏡片組合而成,镜片采用了德国肖特集团的ZERODUR微晶玻璃制造[1]。
每架凱克望遠鏡的架台都是經緯儀的設計,大量的計算機分析得以使用最少的鋼材獲得最大的強度,每架望遠鏡約耗钢270噸,望远镜的全重则为300吨。
凯克望远镜包括两台口径10米的望远镜,在望遠鏡上的每個接合處,都由非常強固的鋼架結構支撐,並由可翹曲的鞔具系統保持穩定。望远镜安装有主动光学系统,在觀測時,聯結在電腦的感測器和控制系統,能調整每一片鏡片和相鄰鏡片的位置偏差達到4毫米的準確性。每秒兩次的調整可以有效的矯正來自重力所造成的變形。
每架凱克望遠鏡都装有自适应光学系统,能够補償大氣抖动的影响。另外,凱克Ⅰ和凱克Ⅱ還可以做為凱克干涉儀;相隔85公尺的距離,使它們聯合作業時在特定方向上的解析力相當於口徑85公尺的單一望遠鏡,比得上其他天文干涉儀的解析力,像是距離200公尺遠,但沒有干涉測量圖能力的VLTI。凱克天文台由为研究天文而成立的加利福尼亞協會管理,理事來自加州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的非營利501(c)3組織。在1996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加入成為天文台的一個夥伴。望遠鏡的基地是由總部設在檀香山的夏威夷大學向當地土著承租的。私人的W. M.凱克基金會贊助了一億四千萬美元建造望遠鏡。凱克天文台的總部設在夏威夷的卡姆艾拉(Kamuela),望遠鏡的使用時間由工作夥伴共同分享。加州理工學院、夏威夷大學和加州大學受理自家研究員的提案,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則接受來自全美國各地研究人員的企畫案,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NOAO)受理來自世界的研究人員的提案[1] 。
2001年3月12日,两架凯克望遠鏡开始用于光干涉观测,成功观测了位于天猫座的恒星HD61294,其等效分辨率相当于一台口径85米的望远镜。
观测设备
參看
- 帕瑞纳天文台
- 拉西拉天文台
- 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
- 甚大望远镜
- 欧洲极大望远镜
参考资料
^ Hans F. Morian, Peter Hartmann, Ralf Jedamzik, Hartmut W. Höneß. ZERODUR for Large Segmented Telescopes (PDF). SCHOTT Glas.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凱克天文台 |
凱克天文台(官方網站)
毛納基山天文台(官方網站)- 凱克望遠鏡的規格
Keck Telescopes on Wikimapia(only one visible)
Photos of Keck telescopes and other Mauna Kea observatories from "A Gentle Rain of Starlight: The Story of Astronomy on Mauna Kea" by Michael J. West. ISBN 0-931548-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