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皇大帝
道教 |
---|
諸教義和諸修炼
|
眾人物
|
眾神仙
|
諸宗派和諸地域
|
諸典籍
|
洞天福地
|
其他
|
維基主題頁 |
九皇大帝又稱九皇爺、九王爺、九皇,是道教和民間傳說的星神。九皇大帝為北斗七星星君(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加上左輔、右弼兩星君的合稱。
目录
1 簡介
1.1 古帝王說
1.2 北斗神說
1.3 五斗星與四御神說
1.4 天地會說
1.5 大航海說
2 儀式
3 參考資料
4 參見
簡介
古帝王說
有些說法把三皇五帝加上盤古,眾說紛紜,或者有人說是盤古、伏羲、神農、燧人、黃帝、顓頊、高辛、太昊、少昊等。
北斗神說
北斗星的信仰分為兩支,一曰北斗星君、二曰九皇大帝,即北斗七星星君加上左輔、右弼二星君。今日中國大陸與臺灣較盛行北斗星君的信仰。南洋星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則自當年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區傳入了祭祀九皇大帝之習風。傳說斗姆元君乃北斗眾星之母,亦斗極之母,化育九星,凡能在特定時日祭祀九星,可得消災清吉。道藏《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中,斗母化現出北斗諸星,並向漢明帝說法,告知要在舊曆九月初一到九月初九禮拜九皇大帝,可保四鄰無難、一家平安。
另外則有紫微大帝、天皇大帝加上北斗七星,合為九皇大帝的說法。
五斗星與四御神說
有些說法亦也將青玄大帝、長生大帝、紫微大帝、天皇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東斗星君、西斗星君、中斗星君,合稱九皇大帝祭祀。
天地會說
在南洋盛行九皇大帝的傳說,有說法稱,九皇大帝是清乾隆年間天地會首領萬雲龍與他的兒子、結義兄弟、部眾將領共九人的合稱。鄉民畏忌公家,只好以「九皇大帝」的名義奉祀,風俗日漸傳至南洋。[1][2]
另說,清時,九位天地會反清復明的志士,率領群眾在閩南起事抗清,卻兵敗被斬首於海畔,首級被擲入海中,死後冤魂作祟,託夢要求奉祀香火,但因其為叛亂罪處決,部眾怕遭到官府株連,無人膽敢立神位、作功德,於是取了一隻香爐,點起九盞明燈權充神位來祭拜。
也有講法是這九位志士死後託夢,說他們是「天上九星」轉世,並勸人移民南洋:「男兒死則死耳,不可作虜鬼,今日衣冠亡滅,可另訪一天地,暖於時氣,豐有物產者,爾眾人必所厚獲。」從此移民均攜帶香火,后南洋多有九皇廟宇,又稱九王爺。
南洋有些九皇廟宇,迎神儀式竟是由取海水回廟祭拜,誦經迎神時吟唱悲聲哀調,或者在廟會期間臂纏白布或身披麻草、白衣,有如帶孝。或者懸九盞燈,或者祭拜單隻香爐而無神位或神像。此類行為即與天地會有關。
大航海說
大明帝國時期海商集團航行於東海與南海數個世紀,當中以華南海商集團勢力最為龐大,在當時沒有人造衛星的年代,鄭和下西洋的航隊甚至橫行南海的海商(海盜)集團的船隊,皆是依靠北斗星定位法來辨別方向航行於天下,以至崇拜北斗星成了媽祖信仰以外另一個討海之人的一種精神寄託和信仰,在南洋各大斗母宮廟會皆可見到信徒們打造的寶船,在廟會的最後一天(第九天)會拉著寶船到街上游行。
儀式
九皇大帝在全中國各地都有信徒,古時華北京劇演員在九月開始,盛行演「九皇戲」的活動,謂能保梨園之安定。吳越、荊楚、巴蜀等地區則流行齋戒法會,連持九日齋,不屠不殺,俗稱「九皇齋」,希望能得到九皇大帝的庇佑。
在南洋华人聚居地也流行九皇斋节,如泰國普吉島會有盛大祭典,高達一兩千名乩童神靈附身,而後神打,以銅針、銅棒貫穿臉頰,展示神威,甚至連泰族人士起乩時亦能說閩南話,類似臺灣民間信仰的王爺神。南洋地區节日来由也掺入诸多民间传说版本,还流行「送九皇船」的儀式,建造寶船,祈求九皇大帝押離瘟神、厲鬼,就像臺灣民間信仰的王船祭一樣,南洋送九皇船出海或在海邊火化,送其登天。
參考資料
- 泰國節慶文化(下):從銜接舊文化的「新傳統」,到吸引觀光人潮的「旅遊亮點」
- 馬來西亞.太平跑马埔斗母宫 《九皇大帝》
- 马来西亚.高拉吉底斗母宫
- 馬來西亞.沙巴亚庇南天宫《九皇大帝》位於馬來西亞沙巴洲亞庇下南南
農曆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期間,為期九天的齋期
人們穿上白色素服,堅持吃齋,到九皇廟進香祈福;街上還會舉行大遊行,抬著九皇神像遊街
信衆過「平安橋」或火坑來祈福辟邪、消災解難。
- 马来西亚.霹雳怡保斗母宫
- 馬來西亞.森美蘭瓜拉庇勞西天宮《九皇大帝》
- 马来西亚.槟城大山脚威中斗母宫九皇大帝
參見
- 王爺信仰
- 北斗七星
北斗星君
^ 九皇爷诞.九皇爷众说纷纭6版本
^ 九皇爷驾到.传说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