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


























































HIV/AIDS

A red ribbon in the shape of a bow

红丝带代表着HIV感染者和与艾滋病患者共同生活的人的团结一致。[1]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
传染病

ICD-10

B20 – B24

ICD-9-CM

042-044
OMIM
609423
DiseasesDB
5938
MedlinePlus
000594
eMedicine
emerg/253
Patient UK
艾滋病
MeSH
D000163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国大陸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2][3]
臺灣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愛滋病)[4]
香港
後天免疫力缺乏症(愛滋病)[5]
新加坡
爱之病[6]
馬來西亞
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爱滋病)[7]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各地常用譯名

HIV-budding-Color.jpg
HIV

中国大陸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2][3]
臺灣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毒)[4]
香港
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愛滋病病毒)[5]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语: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AIDS,音译为艾滋病[8]),源自于一种反轉錄病毒——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英语: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缩写为HIV)感染后,导致免疫系統被破壞,逐漸成為許多伺機性疾病的攻擊目標,进而促成多種臨床症狀[9]


HIV為脆弱的RNA病毒,如暴露在空氣中,依照病毒量多寡会在幾秒鐘至幾分鐘之內全數死亡。HIV特性原本即特別脆弱且不能接觸空氣,HIV的感染大多於較封閉環境,如血管裡面傳播(輸血/共用針筒方式等), 陰道或肛門直腸的環境(如無套陰交、肛交),透過潛藏在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母乳等傳染,不包括唾液, 汗液, 尿液或其他體液。一般情况下,接吻不会造成感染HIV[10]


愛滋病與HIV感染兩者,具有本意上的不同。HIV感染後,若獲得控制(有些不須藥物即可控制)、或在發病前的潛伏期,HIV病患則為HIV帶原者。唯病發後之相關症狀,則稱為愛滋病。




目录






  • 1 历史


  • 2 病毒的感染


  • 3 診斷


  • 4 病程与表现


    • 4.1 急性感染


    • 4.2 临床潜伏期


    • 4.3 发病期




  • 5 预防艾滋病


  • 6 防治艾滋病


    • 6.1 鸡尾酒疗法


    • 6.2 基因編輯嬰兒


    • 6.3 愛滋痊癒案例


    • 6.4 全球科研結果


    • 6.5 愛滋疫苗


    • 6.6 借抗癌藥殺愛滋




  • 7 两种理论


  • 8 現狀


  • 9 全球抗愛滋病運動


  • 10 圖像


  • 11 參考文獻


  • 12 參看


  • 13 参见


  • 14 外部链接





历史




在2005年年底各国青壮年(15-49岁)艾滋病流行程度估计。




各国艾滋病患者人数估计




2004年每10万人因为艾滋病导致的失能调整生命年

  无数据

  ≤ 10

  10–25

  25–50

  50–100

  100–500

  500–1000

  1000–2500

  2500–5000

  5000–7500

  7500-10000

  10000-50000

  ≥ 50000



愛滋病毒最早出現在1920年代的非洲金沙萨,由西非中部的黑猩猩傳給人類,後來愛滋病毒由此處開始蔓延全球。[11][12][13]


1981年6月6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通報全球首宗愛滋病毒感染案例,自此人類便展開了與這頭號傳染病的漫長抗爭。在愛滋病發現之初,醫學界對其了解甚少,苦無醫治對策,染病者只好受折磨至死。直至1995年終首現曙光,雞尾酒療法的發明與廣泛應用均延緩了大多數感染者的發病時間,使死亡率開始大幅下降。及至21世紀10年代,科學家仍在進行大量研究與臨床實驗,以祈盡快找出能徹底根治的方法。多數學者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是20世紀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蔓延開來,至今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
[14],而根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1981年首度證實以來,AIDS已奪取超過3,000萬人[15] 的性命,使它成為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流行病之一,截至2011年6月底世界上約有6,400萬人[15] 感染愛滋病毒,每天平均有7,000宗[15] 新病例。而在2005年便造成約300萬人死亡,當中約57萬是兒童,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發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間接造成經濟發展遲緩以及人力資本的匱乏,超越了疾病本身的層次,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使得社會議題更加棘手[16]。根据统计,每天有1800名新生儿一出生就感染上艾滋病毒,45%的感染儿童在2岁之前死亡。儘管目前研製的藥物能夠抑制病毒的活性、減緩病程發展,間接減少感染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morbidity),但副作用及侷限仍很明顯,且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能力取得這些藥物,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更為嚴重,當地卻同時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病率(prevalence)較嚴重的地區[17],且事實上仍未有任何藥物獲得證實能根治愛滋病,因此愛滋病目前已是全世界疾病監測(surveillance)的重要指標之一,各國政府也透過立法試圖控制傳染的規模並藉由各種教育宣傳手段,增加全人類對該疾病的認識。


HIV分為兩种:HIV-1,HIV-2。


HIV-1依病毒演化分析分為M(major)group、N(non-M, non-O)group及O(outlier)group。其中的M group病毒已遍佈世界而造成全球性流行病毒。而N group及O group則相當少見,多見於中西非,美國及歐洲則有少數案例,亞洲尚未發現。若深入分析,可發現HIV-1的次亞型共有10種之多,分別為M group的(A, B, C, D, F, G, H, J, K)與流行重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s,CRFs)組成。HIV-2由於病毒效價較低及水平和垂直感染的比率較低,目前僅流行於西非,因此HIV-1的毒性与传染性均高于HIV-2。[18]


HIV-1和其它在很多灵长类动物中发生的引起类似艾滋病的病毒有密切关系,并曾一度被认为是在二十世纪初期从动物传染给人类的,尽管有一些证据表明在更早的一些个别案例中可能已经有艾滋病在传播了。但是传播的具体的动物源、时间和地点(或者有多少传播来源)都是未知的。与人类相同的HIV在非洲的小人猿(黑猩猩)中都有发现,但这并不能证明人类身上的HIV最早来源于黑猩猩,或人类和黑猩猩的HIV是从第三方获得的。


右边图片显示了非洲、美洲、歐洲、亚洲及大洋洲的愛滋病情況。



病毒的感染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視野下可見,HIV-1病毒正從培養出來的淋巴球出芽,準備進一步散佈開來



普遍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導致艾滋病。艾滋病是後天性細胞免疫功能出現缺陷而導致嚴重隨機感染及/或繼發腫瘤並致命的一種疾病。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國被識別並發展為全球大流行至2003年底,已累計導致兩千餘萬人死亡。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通常也俗稱為「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毒」。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所遭遇嚴重的病理呈現,主要源自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感染。此病毒屬於一種反轉錄病毒,主要針對人類免疫系統重要的組成進行感染並改變其運作模式,包括輔助型T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等,其中又以直接破壞細胞膜上具有CD4辨識蛋白特徵的T細胞(簡寫作CD4+T細胞)的結果最為嚴重,因為CD4+T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辨識外來物質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旦CD4+T細胞受到感染而不表現CD4辨識蛋白,或甚至造成此種細胞死亡,導致每微升血液中CD4+T細胞數量低於200時,細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就幾乎完全失去功能,進而導致平時不易感染健康人類的微生物得以大肆入侵,由於受HIV感染個體無法有效分辨敵我,最後導致嚴重的各種感染症,總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19]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在未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的情況下,自感染病毒至出現症狀的潛伏過程的中位數約為9至10年,自正式出現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起算,存活時間的中位數亦僅有9.2個月[20] 然而,臨床觀察到的疾病進程速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在個體之間有很大的變異,短則兩週、長可達20年。這些因素甚至也包含了愛滋病毒所攻擊的免疫系統總體狀況,因此從感染開始到發病,甚至其變化程度,都一直受到感染者免疫力和病毒活動之間的互動所影響[21][22]。舉例而言,一般年長者免疫力較差,因此相對於年輕患者而言,病程發展迅速的風險較高;醫療的品質和同時存在的感染症(如結核)也會使得HIV感染者處於較為不利的狀態[20][23][24]


此外,遺傳也左右了感染過程和感染後的狀況,有些人因帶有編號為CCR5-Δ32的突變基因,對特定的HIV株具有抵抗力[25]。更有研究指出,罗马帝国子民后代更易感染HIV: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这些长期处于罗马帝国核心的地方,他们的CCR5-Δ32基因出现率为0%-6%。而在罗马帝国边疆地区、比如英格兰和德国,这种基因出现率则是8%-11%。那些从来没有被罗马占领过的国家,CCR5-Δ32基因出现率更高。该基因变异的频繁度,正与古罗马版图的变迁吻合
[26]。此外,由於HIV本身在演化過程中亦會產生變異,不同品系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
一般患者會發熱,頭痛以及後頸痛得像被火燒一樣等感覺[27][28][29]



診斷




近年新興的唾液快速測試,免除傳統打針抽血的痛楚。


愛滋病毒屬濾過性病毒,由於其體積極為微小,現有的檢測方法不能準確检出病毒存在,但身體會自然產生抗體對抗病毒,抗體增長在一段期間後將達至可被驗出的程度,這段期間稱為空窗期(或窗口期),由11天[30](最快)至三個月不等,亦有個別例子長達六個月,世衛及多數國家政府則採用三個月為準。在空窗期間接受愛滋抗體測試,有機會呈假陰性反應,因此必須等待懷疑受感染日起計最少三個月後接受測試,才可得出較準確結果。亦有少數發達國家(如日本)採用抗原抗體聯合檢測方法并規定此方法的空窗期為兩個月(60日)。愛滋病毒抗體測試一般以抽取血液為主,有個別機構則採用尿液樣本化驗。以往,血液測試報告需等候一天至數天不等,自從民間團體引入新興的快速測試後,愛滋抗體血液結果縮短至幾分鐘至十多分鐘不等。除到指定政府機構、民間志願團體或私立化驗所接受愛滋病抗體測試外,亦可自行到醫療網站訂購價錢大眾化的愛滋病自我檢測器。若測試結果證實為陽性,則必須盡快到政府愛滋病專科就診及定時服藥,切勿延誤醫治。[來源請求]


自1981年發現愛滋病以來,流行病學專家曾提出各種不同的定義,以監測疾病擴散情況,例如1985年的班基定義英语Bangui definition1994年世衛愛滋病例擴充定義英语1994 expande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IDS case definition,然而臨床上對病人的分級診斷卻因為該定義的檢測效果不佳,因而未能大量採用。在發展中國家,世界衛生組織採用臨床表現和實驗數據作為分級依據,而在已開發國家中,則主要採用美國的分類系統。



病程与表现


若以伺機性感染而言,肺囊蟲肺炎、隱球菌性腦膜炎、肺結核、沙門氏菌感染等比較常見;若以症狀來看,其體重減輕、慢性咳嗽、慢性腹瀉是常見的症狀。


染上愛滋病毒後至病發的潛伏期由幾個月(最快)至10年或以上不等[31],根据病情的发展过程,临床上分为三期:



急性感染




愛滋發病期症狀




艾滋病患者肺部受新型隱球菌感染後急速惡化


愛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很快进入急性感染期。病毒快速繁殖,每毫升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可达数百万,同时CD4+细胞数量也会显著下降。随后,CD8+细胞开始活动,杀死被感染的细胞,免疫系统也开始产生抵抗艾滋病病毒的抗体。CD8+细胞的活动被认为是控制病毒水平的要素之一。如果它们反应强劲,就可以延缓病程,但是并不能清除所有病毒。CD8+细胞活动逐渐减弱消失后,CD4+细胞的水平也恢复到每微升800左右(正常值是1200左右)。在这个阶段(通常是感染后的2~4周),大多数病例都会产生类似流感或者单核血球增多症的病症,这被称作急性HIV感染。常见的症状包括發烧,淋巴结病症,咽炎,皮疹,肌肉疼痛,疲乏,口腔溃疡,还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肝/脾肿大,体重下降,鹅口疮,神经系统病变等。每个病例的具体症状各有不同,每种症状是否发生皆有可能。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平均约28天,通常至少要有一周。因为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所以经常未被认为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征兆。甚至病人就医时医生亦可能误诊为有相似症状的,其他更常见传染病。因此,这些症状并不能作为确诊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依据。但是遇到这些症状时仍然需要格外小心。因为病人此时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很高,他们的传染性非常强。




病毒結構


愛滋病急性期症状至少高危行为后的第三天才会有部分出现,而这种症状不会发生在高危的10周以后,绝大部分人出现急性症状的时间是在10-14天,持续时间1到2周,而需要知道的是有50%以上的艾滋病感染者初期是不出现急性期症状的。


艾滋病感染者出现初期症状的比例:



  1. 发热 80%

  2. 嗜睡和全身不适 70%

  3. 肌肉痛和关节痛 50 - 70 %

  4. 淋巴结肿大 40 - 70 %

  5. 盗汗 50%

  6. 胃肠炎 50 - 70 %

  7. 腹泻 30%

  8. 口腔溃疡 10 - 30 %

  9. 神经性头痛 40 - 70 %

  10. 皮疹 40 - 80 %

  11. 生殖器溃疡 5 - 15 %

  12. 血小板减少 45%

  13. 白细胞减少 40%

  14. 转氨酶上升 20%



临床潜伏期


免疫系统的强烈反应抑制病毒活动,并能减少血液中的病毒数量。从此病人进入艾滋病的临床潜伏期。潜伏期的长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短可能仅有两周,最长可达20年。通常在临床潜伏期,病人没有任何可见症状。在早期,病毒通常藏身于淋巴结内。
由于CD4+细胞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靶细胞之一,同时亦在免疫系统中占有关键地位,因此除了病毒含量,CD4+细胞数也是监测病程的重要指标。通常一旦每微升血液中的CD4+细胞数少于200时,或者CD4+细胞在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少于14%时,细胞免疫机能已经难以维持,病人即将进入发病期。



发病期


病人出现腹股沟淋巴结以外的两处以上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持续3个月以上,并出现全身症状,如無故发热、疲劳、食欲不振、消瘦、体重下降、睡眠時冒汗等,至少有以上两种症状及經血液測試,即可诊断为艾滋病相关综合症。一部分人停留在这种状态,而另一部分病人则发展为严重的艾滋病。
有些帶原者的病徵階段並不明顯,可能直接進入病發階段。突出表现为致病性感染,當免疫力越来越差,CD4细胞可能少於200個/血液微升時,病人就會开始出现愛滋病併發症,如伺機性感染,正式进入了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也就是艾滋病,進入這階段的病人一般不會存活超過九個月,然而醫學的進步,存活的時間也可能延長。其中包括原虫、真菌、病毒、细菌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等,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字顯示[32],最常見可被界定為愛滋病發的併發症依次序為肺囊虫肺炎、結核病、真菌感染、馬爾尼菲青黴菌、卡波西氏肉瘤、分枝桿菌、巨细胞病毒等。



预防艾滋病



















































估計通過各種感染途徑(單次行為)
獲得HIV風險機率(以美國為例)[33]
感染途徑
估計感染機率
輸血
90%[34]
分娩(傳給胎兒)
25%[35]
注射性毒品使用共用針頭
0.67%[36]
经皮针扎
0.30%[37]
肛交受方*
0.50%[38][39]
肛交插入者*
0.065%[38][39]
陰莖陰道交媾女方*
0.10%[38][39][40]
陰莖陰道交媾男方*
0.05%[38][39]
口交接受者*
0.01%[39]
口交插入者*
0.005%[39]

* 假設未使用安全套

艾滋病毒其實脆弱,一旦暴露於空氣中(離開人體)便會很快死亡,因此艾滋病可以通过下面的措施来部分预防。已知的艾滋病感染途径就是体液交换及沒有全程正確使用安全套。
帶有艾滋病血液(針筒上的血液)在空氣中不能立即死亡,濃度愈高生存時間愈長,長的則可達三日,即使浸在酒精消毒也能生存十分鐘。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传播,因此可通过下列途径预防艾滋病:




  • 安全性行为:除了高度可信的性伴侶外,在所有的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除非能確定對方沒病、否則沒有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的性交和肛交是一种高危險行为(精液中病毒高,許多病患會以為吃藥就沒有傳染性,但至少也要確認血液病毒量長期維持在極低狀態、此時也只是代表無套性交的感染率下降、並非不會感染)。少数人透过和艾滋病感染者进行口交而通过伤口被感染,但这种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低风险的。但是,无论如何,如果希望绝对的安全,在口交中也应当使用安全套。唾液的愛滋病毒濃度很低,接吻是不會感染愛滋病,除非對方口腔有傷口。

  • 慎選性伴侶,安全性伴侶極為重要,雙方皆終身單一性伴侶風險最低,使用酒精毒品的社交環境及雜交風險最高;由於保險套會顯著的降低性交時男方的快感,因此偷拔保險套是很常見的,另外,許多愛滋病患也會感染其他性病、而其中有一部份是保險套無法完全預防的;而一夜情及雜交風險極高又多了「對方假裝自己沒有性病」的風險,避開使用酒精毒品的社交環境是自保的基本常識、這會讓人降低警覺性、造成危險甚至不願意的性行為;選擇忠誠性伴侶也可以有效降低危險性。

  • 不要共用针筒及稀釋液。如果需要诸如海洛因这样的麻醉剂,不要和别人共用针筒及稀釋液,也不要使用已经被人使用过的针筒及稀釋液。

  • 医护工作者遵循了安全措施就可以避免艾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员间、病人之间的传播。通过针刺感染艾滋病的比率少于1比200。在職業暴露后一定時間(48小時)内口服阻斷藥物可以进一步减轻被感染的风险。在侵入性醫療及急救中,讓醫護及急救人員知道患者是否為愛滋病患對預防感染也很重要,因為應對愛滋病等級的安全防護及曝露後投藥成本高、對醫護人員身心負擔很大,不可能對每個病患都實施(消毒等級更高、暴露後投藥的副作用常強到讓人失去工作能力)。另外,即便是非侵入性醫療,醫師的知情與否常常是治療成敗的主因,因為病患必需因為愛滋病而改變醫療策略及調整藥物。

  • 預防性投藥:前提是未感染方正確的採用預防性投藥,而感染方則正確服藥、且血液病毒量控制到極低;則傳染性稍低於保險套。但成本高、服藥麻煩、副作用會讓許多人無法忍受,而且許多愛滋病患同時患有其他性病;因此無法跟避孕藥一樣可靠及普及。

  • 疫苗:儘管目前來說對於艾滋病的防治沒有有效的疫苗,2009年發佈的RV144單次試驗疫苗被發現能夠減小接近30%的患病機率。這也促使科研人員堅定對研究出真正能夠防治艾滋病疫苗的信心。目前對於RV144疫苗的試驗還在進行。

  • 不要輕忽雞尾酒療法的副作用及侷限性,不要高估藥物對傳染力的抑制力,不要輕忽一些愛滋病患的報復或輕忽行為帶來的風險,不要忘記許多愛滋病患同時患有其他性病:雖然說對愛滋病的治療已經達到只會小幅減損壽命的程度,但雞尾酒療法的副作用及侷限性仍然造成生活品質的明顯下降及明顯的痛苦;而且許多病患看似健康無病,一些病患堅持對性伴侶(及一夜情對象)隱瞞病情及無套性交,就產生了大量的受害者。


降低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风险的方法: [41]
應每次性行為均做足安全措施(如全程使用安全套、避免接觸對方體液等)



防治艾滋病


雖然對於愛滋病治療投入大量的資源研究,但醫學界目前沒有任何可以治愈艾滋病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方法,也沒有可行的疫苗,多數研究突破也沒辦法成為正規療法(藥物研究成功率極低)。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二十多个药物用于AIDS的治疗,但所有的治療方法都只能減慢或抑制病毒在體內的擴散[42],并不能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這些藥物也不能將傳染性降到極低,而且这些药物价格昂贵,且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会诱发病毒耐药株的产生。



鸡尾酒疗法



自美國於1981年發現新型疫症愛滋病以來,從沒有一種藥物或療法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每年全球的死亡人數有增無減,就像「絕症」般,一旦染上便會被人排斥遠離及只能等待死亡的降臨,受盡歧視及痛苦。但到1995年,出現了突破性轉機。華裔美籍科學家何大一博士發明了雞尾酒療法,雖然並非徹底根治,但成功大幅減低死亡率,將發病時間無限期推遲,也使感染者血液的病毒数可以降低至无法验出的状况,從而大幅改善帶原者的健康、並降低其傳染性,不过鸡尾酒疗法不但成本高昂、對忘記服藥的忍受性低、許多感染者服藥後會有嚴重的副作用、而且有明顯的侷限性(例如無法抑制慢性發炎而提早得到老人病、服藥後腸胃組織、腦袋、生殖器官及精液仍有較高量的病毒、治療後的傳染風險仍高),医学界均认为艾滋病尚不能称之为可以治癒的疾病。


這項研發使何大一以「愛滋病研究者」(AIDS Researcher)的身分榮獲1996年的《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


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仍在研制中,但进展很慢。至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完全治癒艾滋病,每年仍有大量的病患死于艾滋病,特别是在缺乏有效疗法和药物的第三世界國家(如非洲)的患者。现在昂贵的艾滋病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HIV,目前仍未证实在治癒方面有效。艾滋病发病期产生的各种机会感染,有些可以对症下药地治疗,或者在感染發生前就进行预防性治疗,但也有些机会感染很难治疗。


在台灣,亦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何大一,則與台大醫院進行長期臨床醫療研究,進一步與全台灣各教學級醫院進行人體臨床實驗,以期加速進展台灣的HIV治療現況。原雞尾酒療法需要至少每日一次且服用多顆的狀況,已於2014年12月1日獲得改善;台大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皆已提供每日一次一顆的治療方針。然而這仍非普遍性用法,主要在於新藥雖以雞尾酒療法將多種藥物合而為一,但與其他HIV藥品一樣,至少10年的研究尚未誕生,對於副作用的症狀說明仍較模糊,無明確的敘述。



基因編輯嬰兒


2018年11月26日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型試管婴儿于11月在中国诞生,其有愛滋病天生免疫性。[43]


他的團隊採“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將胚胎CCR5 基因修改,據信CCR5 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機制的其中一個關鍵,北欧人里有约10%的人天然存在CCR5基因變異,讓他們對愛滋病有抵抗力,是長期以來研究課題,贺建奎團隊在50枚人类胚胎實驗中證實修改命中,而隨後生效率達44%,於是開展了這次的活人出生實驗。[44]婴儿臍帶血驗證表明,他的CCR5基因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隔日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明這種做法的倫理爭議尚未達成社會共識,此次民間資本進行的實驗官方並不知情,也不鼓勵,其詳情尚在了解中。


其認為基因手术是治愈家族遗传性疾病和预防严重疾病的新希望。美国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基因工程专家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 说:“考虑到HIV对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胁有扩大的趋势,我认为贺建奎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目标基因”。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4月对2537名美国成人一项调查显示,60%的美国人支持对未出生婴儿进行基因编辑。目前中美兩國在基因編輯嬰兒技術上位居前列,英國則有一個團隊剛獲得官方許可。[45]



愛滋痊癒案例


@media all and (max-width:720px){.mw-parser-output .tmulti>.thumbinner{width:100%!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tmulti .tsingle{float:none!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width:100%!important;text-align:center}}





幾種常用治療愛滋病的藥物



上圖阿扎那韋英语Atazanavir,一種蛋白酶抑製劑。
中圖阿巴卡韋英语Abacavir,一種模擬核苷逆轉錄酶抑製劑(簡稱NARTIs或NRTIs)。
下圖:齊多夫定,是全球首個獲准治療愛滋病的藥物。


2005年11月,据英国廣播公司及一些报章称:一名25岁的伦敦男性居民安德魯·斯丁普森(Andrew Stimpson)曾在2002年5月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但未进行任何藥物治疗,在2003年10月检查时发现病毒已经消失。但负责治疗斯廷普森的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全民保健系统基金仍要求斯廷普森接受进一步检查,他有可能是第一位自己痊癒的HIV感染者。[46][47]


另据美国媒体2008年11月12日报道,一名同时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的患者在接受干细胞骨髓移植手术后,体内的HIV居然也全部消失了。治愈这名美国男子的许特曼博士是血液学专家,而非艾滋病专家。他在准备骨髓移植手术的过程中想起一篇论文,文中称一些人携带的一种突变基因似乎能让他们先天具有抵御艾滋病病毒的能力,这种自双亲遗传的基因称为“德尔塔32”,能够阻碍艾滋病病毒对人体健康细胞的侵袭。许特曼博士便开始寻找携带这种基因、且能与患者骨髓相配型的捐献者。结果在80名骨髓配型成功的捐献者中,第61人被检测出带有“德尔塔32”突变基因。找到合适的配型者后,患者还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准备事宜。他服用了一些效力强劲的药物,接受了放射性治疗,目的在于消灭其自身受到感染的骨髓细胞,使其免疫系统丧失功能。此外手术结束后,许特曼博士还停止给患者服用抗艾滋病的药物,因为研究小组担心,这些药物会干扰新骨髓细胞的生长。美国全国免疫疾病和传染病研究所主任安东尼·福奇博士表示,这种手术如果用作临床治疗的话费用太高,而且风险过大,但还是值得鼓励。许特曼博士则表示目前不能过于乐观。他说:“藏匿於體內的艾滋病毒有時很狡猾,未被殺清的病毒夥粒就会找機會再冒出来。”[48]


2008年1月,瑞士科学家认为患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压制住血液中的病毒后,可能不会通过性途径继续传播病毒[49]


2011年6月,有報道指美國人布朗於1995年感染愛滋病毒,後來患上血癌,接受德國柏林的一個醫療團隊進行的骨髓移植後,發現愛滋病毒消失了,包括多處病毒可能螯伏的組織。[15]醫生特意利用CCR5基因有缺陷的骨髓進行移植而取得成功,然而使用同樣方法治療愛滋病仍然是高風險及高成本,而且找到CCR5基因有缺陷又適合移植給某人的骨髓也不容易。[50]


2012年7月,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員發現,兩名患淋巴瘤的HIV帶原者,接受壓抑HIV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期間,進行骨髓移植後,兩人體內血液細胞的HIV基因竟開始消失,逐漸被捐贈者的健康細胞殺死和取代,完全消滅。兩人情況與全球首名藉骨髓移植根治HIV的病人布朗相似,但兩人移植的是正常細胞,有別於布朗的經挑選可抵抗HIV的基因突變細胞。



全球科研結果


此外,媒體曾多次報道全球的科研人員已發現多種可有效醫治、甚至根治愛滋病的方法,現正進行一連串臨床測試,可算是給愛滋病携带者的一線曙光,包括:





安哥拉愛滋病患聚會


2007年:

6月,德國科學家宣佈成功從人類細胞中分離出愛滋病毒(HIV),令細胞再次變得健康。愛滋病毒可被一種叫Tre的酶「剪走」,然後恢復健康,2010年前會在老鼠身上進行試驗,預計2017年前會找出根治愛滋病的方法。[51]


2009年:

6月,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則發現或可徹底治癒愛滋病的方法,使用現時治療癌症的化學療法,可將藏在免疫系統記憶T細胞內的愛滋病毒一併殺死,故建議結合化療及雞尾酒療法同時對付愛滋病。[52]


9月,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共同宣布,双方合作开发试验的一种“联合疫苗”可将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31.2%。[53]


12月,


  •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人员研制开发的新型艾滋病治疗方法首次临床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该疗法可能比目前广泛接受的鸡尾酒疗法更有效。[54]

  • 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罗伯特·班巴拉为首的研究小组或发现帮助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传播与复制的基因,这项成果将有助于开发治疗艾滋病的疫苗或新药。[55]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艾滋病研究所的专家们宣布,他们能够找到一种可以杀死艾滋病病毒的干细胞,将有效的防治艾滋病病毒,该研究成果使成功治疗艾滋病的前景变得更为光明。[56]

  • 由捷克和德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正在研制一种新的化合物,动物实验显示,它能够阻止艾滋病病毒的复制增殖。该化合物日后可能被用于临床药物的开发。[57]

2010年:

2月,


  • 英美科学家在1月31日的《自然》上宣布,他们合作进行的新研究发现整合酶的三维结构。整合酶在包括艾滋病病毒等逆转录酶病毒中可以被发现,并且帮助艾滋病毒在人体内复制。这项突破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解决艾滋病研究领域长达20年的一个难题,进而找到更佳的治疗艾滋病的方法。[58]

  •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2月3日称,该所科学家发现了两种化合物,可作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的新的结合点位,从而为开发出疗效更好、更抗耐药性的新型艾滋病药物奠定了基础。[59]

3月,


  •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香蕉凝集素能与艾滋病病毒表面的糖类化合物黏连,“封住”病毒遗传物质,从而阻断病毒进入人体的路径。根据这项发现,研究人员或可研究出可以有效治疗艾滋病的新疗法。[60]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目前正在使用的一种治疗痤疮的抗生素可有效阻止艾滋病毒扩散或复制。[61]

  •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18日宣布,该机构的研究人员日前合成了一种分子,能够阻止艾滋病病毒在细胞间传播。[62]

12月,德國研究員正研發一種針劑名為「VIR-576」的高效愛滋病藥物,試驗證實能減少患者血液內95%的愛滋病毒。該藥原理是先行佔據了愛滋病毒用作依靠的蛋白質肽,不讓病毒潛藏,從而避免病毒進一步入侵人體免疫細胞。[63]


2011年:

5月,美國研究人員研製愛滋病疫苗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員給24隻恒河猴注射實驗性疫苗,疫苗含有一種大部份人體內都有的巨細胞病毒(CMV),它的作用是當愛滋病毒最初進入體內,處於最脆弱的時候,立即啟動免疫系統攻擊病毒。猴子注射疫苗後,有效控制體內愛滋病毒逾一年,而且病毒更逐漸被清除,研究人員希望3年內研製出用於人體測試的愛滋病疫苗。[64]


2013年:

3月,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蜜蜂毒液可以殺死愛滋病毒。這項發現為研發預防愛滋塗劑,甚至是愛滋疫苗鋪路。[65][66]


9月,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動物實驗發現,利用新型疫苗、可以有效殺死「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而這種病毒比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還要毒十倍,為人類愛滋病治療帶來一線希望。以巨細胞病毒CMV當載具、做成SIV抗原疫苗,並以模擬性行為方式,先給16隻獼猴接種疫苗,再讓牠們感染SIV病毒,然後觀察24到30週後,人道犧牲、解剖發現,有九隻獼猴以DNA序列檢查,完全驗不出SIV病毒,顯示疫苗可以清除SIV病毒。[67]



愛滋疫苗




被愛滋病毒入侵的T細胞(電子顯微)


2011年9月,英國研究人員移除愛滋病毒外套膜內的膽固醇後,發現病毒會失去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能力,人員估計可依循此方向,研究能預防病毒的疫苗。[68]


2013年5月,香港大學研究出一種新型疫苗,成功令帶有愛滋病的小老鼠產生大量及有效針對愛滋病病毒的CD8+T細胞。以清除體內受病毒感染的細胞,並產生保護作用。此疫苗暫時只在老鼠身上進行實驗,預計最快於5年後進行人體測試。[69]


2014年3月,台裔愛滋病研究專家何大一,在《科學》雜誌刊登的研究指出,其醫學團隊研發一種新的注射藥物,在獼猴身上注射後,獼猴3個月內不受愛滋病毒入侵,為治療愛滋病帶來新的突破。新藥有助減低高危人士感染愛滋病的機會,並指出未研發愛滋病疫苗前,注射新藥物的方案可用於「中間的過渡期」。他又指藥物需要每季注射一次才能保持效用,但目前仍未在人體身上進行試驗,他們將與藥廠在美國展開臨床試驗,預計2015年獲得新藥的安全數據,並計劃於高危人士中展開類似臨床研究。[70]



借抗癌藥殺愛滋


2013年4月,距離根治愛滋病邁進一大步,丹麥研究人員使用抗癌特效藥物「帕比司他」(Panobinostat),將愛滋病毒逼出脫氧核醣核酸(DNA)細胞表面,人體免疫系統之後和特製疫苗聯手合作,把愛滋病毒徹底消滅。現進行人體測試,若研發成功,愛滋病或因此正式從絕症名單中剔除。[71]然而在2014年的實驗中證實,停止帕比司他投藥後2-8周愛滋病毒將回復運作,治癒愛滋的夢想暫時宣告失敗。



两种理论


少数科学家继续质疑HIV和艾滋病之间的关系,或HIV的存在。诺贝尔奖得主,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一项重要的生物进展)的发明者,被誉为具有“近乎狂人创造者”的凱利·穆利斯,声明HIV并不引起艾滋病[72]。有一些组织,例如包括了上百的“艾滋病不同意见者”的“重新评估HIV和AIDS理论科学团体(Scientific Group for Reappraising the HIV-AIDS hypothesis)”。他们通常拒绝参加艾滋病的会议。持这种意见的科学家从怀疑逆转录酶或艾滋病的的存在到流行学结论的测试方法,他们怀疑艾滋病作为一种独立疾病的存在以及批评常规艾滋病研究人员的方法,是為艾滋病重估运动[73]



現狀








圖表顯示美國由1987至2002年間的愛滋病人死亡數字,其中1995年因雞尾酒療法的面世而開始出現死亡率大幅下降。


到2002年為止,愛滋病這種全球性的傳染病沒有顯示出感染減慢的趨勢。據估計,全球有四千萬的愛滋病帶原者,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已經死於與愛滋病有關的疾病,主要是肺結核。如果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估計全球愛滋病的死亡數字將達到像黑死病或西班牙流感的死亡數字。


在西方國家,由於對安全性行為的教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率開始有減慢的跡象。但是,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感染率有再次升高的跡象。例如,在英國,診斷為愛滋病的人數從2000年到2001年上升了26%。主要涉及到公眾健康工作者,伴隨著非法的性工作者和毒品注射者,愛滋病將仍然是一個問題。愛滋病的死亡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為有了被證明能有效的壓制愛滋病毒的用於治療愛滋病的藥物(目前公認最佳的療法為“雞尾酒療法”)。


在中國大陆地區,第一次發現愛滋病是在1985年6月,從一名阿根廷遊客身上發現,最後這位病人在北京協和醫院因併發症死亡。截止到1989年底,中國大陆已經發現愛滋病感染者172名,其中大部分是吸毒人士。當年在雲南吸毒人群中發現愛滋病標誌著中國愛滋病開始流行。中國政府近年來也積極對公眾進行愛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包括向性工作者和同性戀者間進行安全性行為的教育,但收效甚微,至2006年1月25日,中國衛生部、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公佈,至2005年底中國愛滋病感染者65萬人,其中發病患者約7.5萬人。2007年11月29日,國務院防治愛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衛生部、聯合國愛滋病中國專題組聯合舉行《中國愛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報告(2007年)》專題新聞發佈會,公佈了中國2007愛滋病最新資料,截至2007年底中國現存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70萬,全人群感染率為0.05%,其中愛滋病病人8.5萬人,2007年新發愛滋病病毒感染者5萬,因愛滋病死亡2萬人,在5萬新發感染者中,異性性傳播占44.7%,同性性傳播占12.2%,注射吸毒傳播占42%,母嬰傳播占1.1%。雖然愛滋病教育在中國已逐步展開,但社會上仍然普遍對愛滋病及其感染者認識不足且帶有歧視。


在臺灣,1984年12月首次發現愛滋病個案,在一名外籍過境旅客驗出,並在1986年2月底首次發現臺灣人感染案例。1988年起規定捐血者所捐血液要經過檢驗確定無病毒後才可使用,1990年公佈《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為增加可能罹患HIV的人篩檢的意願,政府在一些指定醫院開辦“匿名篩檢”。台灣籍的愛滋病感染者及病患在台灣可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由政府負擔相關醫療費用。但2006年1月1日起,愛滋病不再列入台灣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範圍,另由政府編列公務預算;但由於愛滋病患人數上升,對其它疾病及公衛預算產生排擠效應。截至2018年6月1日,台灣累計感染人數為36,763人,其中男性佔94.48%(34,735人),而累計死亡人數為10,229人。[74]


在香港,1984年發現的首例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75];並於1985年發現首宗愛滋病發個案[76]。截至2012年12月31日,香港衛生署的愛滋病病毒感染累積個案統計:自1984年以來,累積發現5,783人[77] 受愛滋病病毒感染。自1985年以來,累積發現1,353宗[77] 愛滋病個案。在2011年第一季,肺囊蟲肺炎是最常見的愛滋病併發症。衛生署提供免費及身份保密的愛滋病抗體檢測[78],多年來性行為都是愛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徑。截至2008年9月統計,自1984年首宗病毒感染個案起,經由性接觸感染的愛滋病病毒感染案例佔74%;由性接觸感染的愛滋病患者佔85%。香港的愛滋病活動由政府和多個志願組織主理。政府主要負責愛滋病感染的監控和政策的制定,並與其他非政府機構一同為社區提供預防或治療教育和推廣工作。


澳門衛生局自1986年首次發現外地輸入的愛滋病毒感染個案,截至2012年12月31日,總計有508人[79] 感染愛滋病毒,當中73人[79] 已病發。45%[79] 染病者為從事娛樂行業的外籍人。性接觸是主要的傳播途徑(66%)[79],當中以異性性接觸感染最多(56%),同性性接觸感染佔9%;靜脈注射吸毒的感染率佔感染個案的14%[79];其餘則為母嬰傳播、輸血感染及不詳[79]


在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狀況以及缺乏性教育都得感染率維持在很高的比例。一些非洲國家有高達25%的成人勞動力人口是HIV攜帶者。當中,在非洲中部及東部的十多國[80]的部落傳統有為第一次來經、喪夫、流產或墮胎之婦女的進行性清潔的習俗,也被認為與愛滋病的傳播有成長關係[81][82][83][84][85][86][87][88][80][89][90],肯尼亞HomaBay鎮有逾30%人口是愛滋病病毒攜帶者,據當地一名日本義工所說,是因為當地人盛行濫交甚至直接走進草叢發生性行為,但少用安全套所致[91],當這些人口表現出愛滋病的病症時,他們將失去工作的能力,同時需要醫療保護。這很可能引起本地區社會和國家的衰退,進一步增加了他們必須面對的困難。這個地區的很多政府多年來一直否認這個問題的存在,直到現在才開始對這種情況進行工作。缺乏醫療保護,對疾病及其起因的無知,以及教育和治療的資金問題是第三世界愛滋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公佈資料(截止到2003年底)











































































地區


HIV攜帶者或愛滋病患者總數(萬)



新增感染者(萬)

2003年死亡人數(萬)

非洲(撒哈拉以南)
2,500-2,820
300—340 220—240

北非和中東
47-73
4.3—6.7 3.5—5

亞洲(南亞和東南亞)
460-820
61—110 33—59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70-130
15—27 3.2—5.8
拉丁美洲 130-190 12—18
4.9—7
加勒比 35-59 4.5—8
3—5

東歐和中亞
120-180
18—28 2.3—3.7
西歐 52-68 3—4
0.26—0.34
北美 79-120 3.6—5.4
1.2—1.8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1.2-1.8
0.07—0.1 <0.01

合計

3,400-4,600

420—580

250—350


全球抗愛滋病運動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這天旨在提高公眾對HIV引起的愛滋病在全球傳播的意識。訂為12月1日是因為第一個愛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診斷出來的。從此,愛滋病已造成超過兩千五百萬人死亡。即使最近世界許多地區的治療管道已經改善,2005年仍有310萬左右(280萬到360萬之間)人死於愛滋病,其中約有57萬人是兒童。


愛滋病日的概念來源於1988年,由全球衛生部長在關於愛滋病預防計劃的高峰會議上(World Summit of Ministers of Health on Programmes for AIDS Prevention)提出的。從此,這個概念被全球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慈善機構採納。


世界愛滋病日的標誌是紅綢帶,表示對HIV陽性者及與他們共同生活者的關懷與接納,並團結一致對抗愛滋。



圖像




參考文獻





  1. ^ World AIDS Da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6 June 2015]. 


  2. ^ 2.02.1 艾滋病毒/艾滋病相关问答. 世界卫生组织.  (简体中文)


  3. ^ 3.03.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期刊联合编辑部.  (简体中文)


  4. ^ 4.04.1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繁体中文)


  5. ^ 5.05.1 認識愛滋病. 關懷愛滋.  (繁体中文)


  6. ^ 菲律宾的爱之病感染情况亚太最严重. 联合早报.  (简体中文)


  7. ^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116251


  8. ^ 在中国大陆,《量和单位国家标准GB3100~3102—93》中审定废止“爱滋病”这一寫法,改為“艾滋病”。香港、澳門及台灣則使用“愛滋病”。


  9. ^ (英文)New disease baffles medical community, J. L. Marx, Science, 2003, 217 (4560): 618–621. PMID 7089584


  10.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 - Q&A. 2012-12-17. 


  11. ^ 艾滋病"零号病人"污名洗脱? 科学家确定病毒起源于刚果. 


  12. ^ 艾滋病大流行揭秘:源自同一祖先进化不到100年. 


  13. ^ 研究︰愛滋源於剛果(金)首都. 文匯報. 


  14. ^
    (英文)Origin of HIV-1 in the Chimpanzee Pan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F. Gao et al., Nature, 1999, 397 (6718): 436–441. PMID 9989410.



  15. ^ 15.015.115.215.3 愛滋30周年倡及早治療,香港蘋果日報,2011年6月5日


  16. ^
    (英文)Overview of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PDF, 2006 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 UNAIDS, 2006.



  17. ^
    (英文)Declin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HIV Outpatient Study Investigators, Jr. F. J. Palella, et al., N. Engl. J. Med., 1998, 338 (13): 853–860. PMID 9516219.



  18. ^ HIV Ag/Ab combo test (人體移植檢驗專用) - 彰化基督教醫院


  19. ^ (英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Immunobiology, Janeway et al., 6/e, 2005, Garland Science Publishing, ch.11 p.491, ISBN 0-443-07309-0.


  20. ^ 20.020.1
    (英文)HIV-1 infection in rural Africa: is there a difference in median time to AIDS and survival compared with tha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Morgan, D. et al., AIDS, 2002, 16 (4): 597–632. PMID 11873003



  21. ^
    (英文)Type 1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low prevalence of viral isolation correlate with long-term non progression in HIV infection, Clerici, M. et al., 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 1996, 12 (11): 1053–1061. PMID 8827221.



  22. ^
    (英文)Progression to symptomatic disease in people infected with HIV-1 in rural Ugand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Morgan, D. et al., BMJ, 2002, 324 (7331): 193–196. PMID 11809639.



  23. ^
    (英文)Transactivation of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long terminal repeat sequences by DNA viruses, H. E. Gendelman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6, 83 (24): 9759–9763. PMID 2432602



  24. ^
    (英文)Immune activation is a dominant facto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frican AIDS, Z. Bentwich et al., Immunol. Today, 1995, 16 (4): 187–191. PMID 7734046



  25. ^
    (英文)The impact of host genetics on HIV infection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the era of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J. Tang & R. A. Kaslow, AIDS, 2003, 17 (Suppl 4): S51–S60. PMID 15080180



  26. ^ CCR5-Δ32基因变异的频繁度,跟罗马帝国版图的变迁吻合


  27. ^
    (英文)LTR and tat variability of HIV-1 isolates from patients with divergent rates of disease progression, M. E. Quiñones-Mateu et al., Virus Research, 1998, 57 (1): 11–20. PMID 9833881



  28. ^
    (英文)The glutamine-rich region of the HIV-1 Tat protein is involved in T-cell apoptosis, G. R. Campbell et al., J. Biol. Chem., 2004, 279 (46): 48197–48204. PMID 15331610



  29. ^
    (英文)Effect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type 1 envelope subtypes A and D on disease progression in a large cohort of HIV-1-positive persons in Uganda, Kaleebu P et al., J. Infect. Dis., 2002, 185 (9): 1244–1250. PMID 12001041



  30. ^ 衛福部取消男同志不得捐血禁令 新制最快5月上路, 聯合報, 2018/1/22


  31. ^ 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感染,衛生防護中心,2004年6月1日


  32. ^ 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六日新聞發佈會(第18頁 *愛滋病界定疾病)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6-11.,香港衛生署,2009年5月26日


  33. ^ Smith DK; Grohskopf LA; Black RJ; 等. Antiretrovir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After Sexual, Injection-Drug Use, or Other Non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in the United States. MMWR. 2005, 54 (RR02): 1–20 [2009-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4月2日). 


  34. ^ Donegan E; Stuart M; Niland JC; 等. Infection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among recipients of antibody-positive blood donations. Ann. Intern. Med. 1990, 113 (10): 733–739. PMID 2240875. 


  35. ^ Coovadia H. Antiretroviral agents—how best to protect infants from HIV and save their mothers from AIDS. N. Engl. J. Med. 2004, 351 (3): 289–292. PMID 15247337. doi:10.1056/NEJMe048128. 


  36. ^ Kaplan EH, Heimer R. HIV incidence among New Haven needle exchange participants: updated estimates from syringe tracking and testing data. 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Hum. Retrovirol. 1995, 10 (2): 175–176. PMID 7552482. 


  37. ^ Bell DM. Occupational risk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healthcare workers: an overview. Am. J. Med. 1997, 102 (5B): 9–15. PMID 9845490. doi:10.1016/S0002-9343(97)89441-7. 


  38. ^ 38.038.138.238.3 European Study Group on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Comparison of female to male and male to female transmission of HIV in 563 stable couples. BMJ. 1992, 304 (6830): 809–813. PMC 1881672. PMID 1392708. doi:10.1136/bmj.304.6830.809. 


  39. ^ 39.039.139.239.339.439.5 Varghese B, Maher JE, Peterman TA, Branson BM, Steketee RW. Reducing the risk of sexual HIV transmission: quantifying the per-act risk for HIV on the basis of choice of partner, sex act, and condom use. Sex Transm Dis. 2002, 29 (1): 38–43. PMID 11773877. doi:10.1097/00007435-200201000-00007. 


  40. ^ Leynaert B, Downs AM, de Vincenzi I.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variability of infectivity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infection. European Study Group on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Am. J. Epidemiol. 1998, 148 (1): 88–96. PMID 9663408. 


  41. ^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 常见问题问答


  42. ^ AIDS and HIV Infection


  43. ^ 首名基因编辑人类在中国诞生


  44. ^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45. ^ 新華社特稿:揭秘美国首次人类胚胎基因编辑


  46. ^ Caution over HIV 'cure' claims,英國廣播公司,2005年11月13日


  47. ^ 靠食維他命退病魔,愛滋自癒創奇蹟,香港蘋果日報,2005年11月14日


  48. ^ 美国男子通过骨髓移植治愈艾滋病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6-04.,环球网,2008年11月13日


  49. ^ Edwin J. Bernard. Swiss experts say individuals with undetectable viral load and no STI cannot transmit HIV during sex. aidsmap. January 30, 2008 [2008-02-05]. 


  50. ^ 艾滋病痊愈世界第一人:患白血病因祸得福(图). 光明網. 2011-12-05. 


  51. ^ 愛滋病毒可被「剪掉」,香港蘋果日報,2007年6月30日


  52. ^ 醫學Online,化療加雞尾酒治愛滋,香港蘋果日報,2009年6月23日


  53. ^ 艾滋病疫苗研制现曙光,网易网,2009年12月2日


  54. ^ 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艾滋病新型治疗方法,新浪网,2009年12月7日


  55. ^ 美研究找到帮助艾滋病病毒复制基因,科讯网,2009年12月8日


  56. ^ 美科学家宣称:能找到杀死艾滋病毒的干细胞,腾讯网,2009年12月9日


  57. ^ 捷德研究者正在研制抗艾滋病病毒新物质,搜狐网,2009年12月11日


  58. ^ 整合酶的三维结构被破解 艾滋病治疗有了新的方法,人民网,2010年2月2日


  59. ^ 两种化合物可抵抗艾滋 新型抗艾药有了结构基础,生物通网,2010年2月8日


  60. ^ 香蕉或有助抗艾滋,网易网,2010年3月17日


  61. ^ 美国科学家称痤疮药可阻止艾滋病毒扩散,环球网,2010年3月22日


  62. ^ 法国合成阻断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分子,中华网,2010年3月19日


  63. ^ 醫療短波 愛滋新藥減95%病毒,蘋果日報,2010年12月24日


  64. ^ 愛滋疫苗猴子測試成功,蘋果日報,2011年5月13日


  65. ^ 蜂毒可殺愛滋病毒 研製陰道啫喱遏蔓延,蘋果日報,2013年3月10日


  66. ^ 美研究:蜂毒可消滅愛滋病毒,中央通訊社,2013年3月10日


  67. ^ SIV毒性遠勝HIV 防治愛滋有希望,台灣公共電視,2013年月19日


  68. ^ 醫療新知 愛滋病疫苗乍現曙光,香港蘋果日報,2011年9月21日


  69. ^ 港大發現新型DNA疫苗 增加人體CD8+T細胞對抗愛滋病為防治愛滋病疫苗提供創新藍本,香港大學,2013年5月27日


  70. ^ 何大一突破性新藥 打一針 愛滋免疫3個月.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3月5日. 


  71. ^ 免長期服藥 借抗癌藥殺愛滋.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4月29日. 


  72. ^ (英文)INTERVIEW KARY MULLIS, Virusmyth, July 1994


  73. ^ (英文)Virusmyth, Rethinking AIDS Group (RA)


  74.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慢性傳染病組. 愛滋病統計資料. 統計月報. 107年, (107年6月): p. 1-2.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75. ^ 香港愛滋病情況(二零零七)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10-15.,衛生防護中心,2008年4月


  76. ^ 愛滋病在香港-科學、社會的結合(第3頁 *序言)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10-15.,紅絲帶中心,2008年11月


  77. ^ 77.077.1 香港愛滋病病毒感染及愛滋病每季最新公佈數字一覽表,截至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衛生署,2011年5月26日


  78. ^ 愛滋病免費測試服務,衛生署,二零一七年四月三日


  79. ^ 79.079.179.279.379.479.5 澳門愛滋病毒感染/愛滋病發情況季度統計資料(二○一二年十月至十二月份),澳門衛生局,2013年1月


  80. ^ 80.080.1 Rachel Awuor. Widow cleansing: ‘Good’ intentions – negative consequences. Farm Radio International. 2007-11-01 [2016-07-23] (英语). 


  81. ^ Nownews


  82. ^ 【搜奇41J】他的職業專為少女破處 為寡婦「性清潔」-蘋果日報


  83. ^ ettoday


  84. ^ 「性清潔」工作者!父母聘他為女兒破處 百人慘遭荼毒. 三立新聞. 


  85. ^ 非洲愛滋男「性清潔」逾百少女 總統下令逮捕-中時電子報


  86. ^ 自由時報-職業是幫少女「性清潔」 他不准女兒找人破處


  87. ^ 聯合新聞網-馬拉威陋習!專人「性清潔」少女


  88. ^ Ed Butler. The man hired to have sex with children. BBC News. 2016-07-21 [2016-07-22] (英语). 


  89. ^ YouTube上的【雲端秘檔PART1】非洲部落寡婦被迫接受「性清潔」 傳統風俗放縱專職清潔工滿足私慾│editor=葉雲炫主持│publisher=三立新聞台(繁体中文)


  90. ^ Kizito Makoye. Widow sexual cleansing ritual continues in Tanzania. news.trust.org. 2013-10-04 [2016-07-22] (英语). 


  91. ^ 張朝驎《情繫東非》2008:113




參看


  • 結核病


参见



  • 各國成年人當中艾滋病攜帶病毒者數量列表

  •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

  • 安全性行為

  • 公共衛生

  • 性病

  • 濫交

  • 安全套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 艾滋病重估运动

  • 同性性行為



外部链接






中国大陆


  • 中国艾滋病核酸检测机构[1]

  • 生命如此美好,請保護好自己[2],政府宣傳片

  • 北京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3]

  • 《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内容[4]


台灣


  • 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5],── 愛滋防治教育、政策倡議、社區服務。

  • 心之谷[6],── 愛滋防治教育。

  •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台灣衛誌[7] 論文、教育


香港


  • 政府宣傳短片

    • 愛滋病是絕症[8],1987年版(酒吧篇)

    • 愛滋諮詢服務[9],1987年版(諮詢篇)

    • 性濫交對象越多 染上機會越高[10],1987年版(死亡金字塔篇)

    • 一次性接觸便能染上愛滋病,何必冒生命危險?[11],1988年版(葬禮篇)

    • 一次性接觸便能染上愛滋病,何必冒生命危險?[12],1988年版(同志篇)

    • 愛滋病等於絕症[13],1990年版(外遊篇)

    • 愛滋足以致命 慎防愛滋病 使用安全套[14],1992年版(成龍篇)

    • 預防性病 愛滋病 使用安全套[15],1998年版(元華篇)

    • 愛在陽光下[16],2003年版(群星歌舞劇篇)

    • 了解與關懷[17],2005年版(米高莊遜及姚明篇)

    • 要有一套[18],2005年版(音樂篇)

    • 接納、關懷愛滋病患者[19],2007年版(楊千嬅篇)



  • 政府機構

    • 衞生署轄下五間 社會衞生科診所[20] 設有免費、不記名的愛滋病毒抗體化驗,亦有專業醫護人員輔導。目前,香港政府在三處地點設有 愛滋病治療 服務,所有經社會衛生科、志願團體及私立診所化驗證實為帶菌者的人士,均會被轉介至九龍灣綜合治療中心、伊利沙伯醫院或瑪嘉烈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 衛生署[21],1939年設立(1989年4月前稱為醫務衛生署)

      • 紅絲帶中心,1996年設立

      • 衛生防護中心[22],2004年設立

      • 愛滋病網上辦公室[23],衛生署愛滋病服務組

      • 愛滋病介紹[24],衛生署男士健康計劃




  • 民間志願團體

    • 以下團體設有免費、不記名的愛滋病毒抗體快速測試,亦有受過訓練的專人解答及輔導:

      • 關懷愛滋[25],1990年成立

      • 香港愛滋病基金會,1991年成立

      • 再思社區健康組織(C.H.O.I.C.E.),2002年成立

      • 支援社[26],2009年成立



    • 以下團體設有為愛滋病病毒感染的兒童、成人、長者及其照顧者提供的直接關顧服務:
      • 愛滋寧養服務協會[27],1994年成立


    • 以下團體設有專門為青少年而設的愛滋病預防教育服務:
      • 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1993年成立




澳門


  • 澳門衛生局

  • 防治愛滋病委員會[28],2005年成立

  • 2012年联合国发布的艾滋病状况报告[29]








  1. ^ 中国艾滋病核酸检测机构


  2. ^ 生命如此美好,請保護好自己


  3. ^ 北京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永久失效連結]


  4. ^ 《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内容


  5. ^ 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


  6. ^ 心之谷


  7. ^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台灣衛誌


  8. ^ 愛滋病是絕症


  9. ^ 愛滋諮詢服務


  10. ^ 性濫交對象越多 染上機會越高


  11. ^ 一次性接觸便能染上愛滋病,何必冒生命危險?,1988年版(葬禮篇)


  12. ^ 一次性接觸便能染上愛滋病,何必冒生命危險?,1988年版(同志篇)


  13. ^ 愛滋病等於絕症


  14. ^ 愛滋足以致命 慎防愛滋病 使用安全套


  15. ^ 預防性病 愛滋病 使用安全套


  16. ^ 愛在陽光下


  17. ^ 了解與關懷


  18. ^ 要有一套


  19. ^ 接納、關懷愛滋病患者


  20. ^ 社會衞生科診所


  21. ^ 衛生署


  22. ^ 衛生防護中心


  23. ^ 愛滋病網上辦公室


  24. ^ 愛滋病介紹. [2009-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2). 


  25. ^ 關懷愛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8-13.


  26. ^ 支援社


  27. ^ 愛滋寧養服務協會


  28. ^ 防治愛滋病委員會


  29. ^ 2012年联合国发布的艾滋病状况报告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數位音樂下載

When can things happen in Etherscan, such as the picture below?

格利澤4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