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

Multi tool use
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起伏形态、分布规律、物质结构、发展历史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地质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从语源来看,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源自希腊语,由Geo(地球)、Morphe(外表形态)和Logos(论述)三词组成,即关于地球外表面貌的论述。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形色色的各种空间实物形体,有自然形体和人工形体两大类。
历史
地貌学起源于人类出于生存需要而对地形的识别、利用和改造。古代汉字中亦有关于地貌的相关内容,比如《诗经·大雅》中记载的岗、塬和隰等。早期古代地貌学主要是定性描述地貌形态和类型分布。11世纪,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以流水侵蝕作用解釋奇異地貌的成因。17世纪,明朝的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做出了解释。18世纪到19世纪是现代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创立时期,两者的交叉领域则为地貌学提供了空间。
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貌学则发祥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莱伊尔(C. Lyell)均变论(又称“现实主义原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对地貌学产生了重要影响,W·M·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地貌成因三要素原理、瓦尔特·彭克的坡地学说等对科学地貌学理论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阿尔布雷希特·彭克于1895年所著的以个人大量野外研究成果为依据的《地表形态学》一书是最早的地貌学教科书之一。
二战后各种大型工程对地貌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52年,美国自然地理学家斯特拉勒发表《地貌学的动力基础》一书,形成了地貌学的动力学派。20世纪50年代也是地貌学出现分支学科的时期,形成了河流地貌学、冰川地貌学、海岸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地貌学开始多方向发展。
20世纪60年代,系统论被引入地貌学研究中,并形成了地貌学的动力派。自1985年起,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地貌学会议,并在1989年的第二届国际地貌学会议上成立了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1]。现代地貌学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着重区域非线性地貌过程、突变地貌过程、分形地貌过程的研究,注重数值模拟、精准测年、高分辨率遥感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并因地制宜面向社会生产实践和应用。
分类
根据形成地表起伏形态的主导营力,地貌学可以划分为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两大分支。
- 气候地貌学主要包括冰川地貌学、冰缘地貌学、风沙地貌学等分支学科,这些地貌类型的分布规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并有伴随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垂直地带性。
- 构造地貌学包括静态构造地貌和活动构造地貌两大类,其中静态构造地貌包括褶曲构造地貌、断裂构造地貌、熔岩构造地貌等,活动构造地貌包括岩溶地貌、黄土地貌、花岗岩地貌等。
根据研究对象及其应用范围,地貌学有下列两个分支,即动力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 IAG/AIG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s. 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官方网站. [200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0) (英语).
书籍
张根寿 主编. 现代地貌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ISBN 7-03-015931-4.
吴正 主编. 地貌学导论.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ISBN 7-5361-2111-3.
地理學
|
|
|
|
學科分支 |
人文學科 |
- 地理營銷
- 行為地理學
- 批判地理學
- 女性主義地理學
- 馬克思主義地理學
文化地理學(宗教地理學、音樂地理學)
- 人口地理學
- 發展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漁業地理學、消費地理學)
醫學地理學(健康地理學)
- 歷史地理學
- 語言地理學
- 軍事地理學
- 政治地理學
- 社會地理學
- 戰略地理學
- 時間地理學
- 遊憩地理學
聚落地理學(都市地理學·鄉村地理學)
- 交通運輸地理學
|
|
自然學科 |
地形學(地貌學)
- 海岸地理學
- 冰川學
- 氣候學
- 水文學
土壤學(土壤地理學)
- 生物地理學
- 植物地理學
- 大地測量學
- 景觀生態學
- 湖沼學
- 海洋學
- 古地理學
- 第四紀研究
|
|
技術與方法 |
- 地圖學
地理資訊系統(GIS)
衛星導航系統(GNSS)
遙測學(RS)
- 空間分析
空間科學(太空科學)
- 定性研究
- 地質統計學
|
|
其它·綜合 |
- 地名學
- 地誌學
- 區域地理學
- 區域研究
- 系統地理學
環境地理學(地生態學)
|
|
|
團體組織 |
- 美國地理學會
- 美國地理學家協會
- 巴黎地理學會
- 歐洲地理協會
- 英國地理協會
- 皇家地理學會
- 香港地理學會
- 國際地理聯合會
- 里斯本地理學會
- 國家地理學會
- 加拿大皇家地理學會
- 皇家蘇格蘭地理學會
- 俄羅斯地理學會
- 沙烏地地理學會
- 女性地理學家協會
|
|
地理學家 |
- 克勞狄烏斯·托勒密
- 馬蘇第
- 傑拉杜斯·麥卡托
- 卡爾·李特爾
- 亞歷山大·馮·洪保德
- 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
- 理查·喬利
|
|
相關科系與學院 |
- 劍橋大學地理系
- 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 里茲大學地理學院
- 羅蒙諾索夫莫斯科國立大學地理學院
- 斯德哥爾摩大學人文地理系
- 雪梨大學地球科學院
- 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地球科學院
|
|
|
|
地貌学
|
|
学科与分类 |
根据形成地表起伏形态的主导营力
|
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
|
|
根据研究对象及其应用范围
|
动力地貌学,应用地貌学
|
|
|
历史与发展
|
古代(《梦溪笔谈》) · 近代(板块构造论) · 现代(板块构造论) |
|
主体 |
地貌体 |
地貌形体(地形) |
/ |
|
地貌形体空间单元
|
星形地貌形体 · 巨地貌形体 · 大地貌形体 · 中地貌形体 · 小地貌形体 · 微地貌形体
|
|
地貌形体要素
|
地貌面,地貌线,地貌点
|
|
地貌形体表述 |
文学表述,数字参数表述 |
|
地貌形体的地图表示
|
地形图表示,专门地貌图的地貌表示
|
|
|
类型与结构 |
地貌类型,地貌结构
|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景观的形体特征,形成这些形体的内外动力作用及过程,组成这些形体的物质的理化性质及其与动力的协作关系,地貌 随时间推移的演变规律,地貌内部结构和地貌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
|
|
發育作用力 |
内动力作用 |
地球内部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地球自转(地球公转)产生的作用力
|
|
外动力作用 |
风化(物理•化学•生物),剥蚀,沉积
|
|
人类行为与活动影响(第三地貌动力) |
作用方式 · 干预方式 |
|
内外地貌动力动力相互作用之情况
|
/ |
|
影响因素 |
气候 · 构造运动 · 物质影响
|
|
|
岩石地貌 |
砂质岩石地貌
|
丹霞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
|
玄武岩与花岗岩地貌
|
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峰林,花岗岩丘陵),玄武岩地貌[ 玄武岩石柱林(如:巨人之路,南定岛),玄武岩台地 ]
|
|
可溶性岩石地貌(岩溶地貌)
|
石芽与溶沟,落水洞,盲谷与干谷,溶斗、岩溶洼地、岩溶盆地,峰丛、峰林与孤峰,岩溶丘陵;洞穴地貌;钙华地貌 碳酸盐岩景观(迪纳瑞克山区),岩溶洞穴通道系统(如:猛犸洞、尼亚加拉瀑布)
|
|
黄土地貌 |
(如:黄土高原)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坪;地貌形体:切沟,冲沟,干沟,河沟,黄土墹;空间组合类型:黄土山地、丘陵与宽谷、丘陵与谷中谷、丘陵与沟谷、黄土塬与沟谷 |
|
生物岩地貌 |
岸礁,堡礁、环礁(珊瑚礁)
|
|
|
内动力地貌 |
大陆裂谷与构造山系
|
全球构造山系,大陆裂谷
|
|
水平构造地貌与单斜构造地貌
|
水平:方山,桌状台地,平顶高地;单斜:岩层三角面(另有:岩层梯形面、三角面)与V字形陡崖,单面山地貌(另有:构造台地、猪背岭、顺向坡、单斜谷、逆向坡);格状河系(谷地系统)(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 |
|
褶皱构造地貌 |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长轴褶皱平行岭谷;倒置地貌(向斜谷、背斜谷、次成山)],短轴褶曲构造地貌形体{倾伏背斜山(如 庐山北部的大月山),倾伏褶曲山岭,倒置地貌[ 船形山(类似方山)]},等轴(穹窿)褶曲构造地貌(结晶盐山丛、单斜环形山岭和谷地)
|
|
断层构造地貌
|
断层崖地貌,断层谷地貌(如:地堑谷),断块山地地貌(如:庐山局部)
|
|
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
火山活动构造地貌形体(火山锥、火山口)
|
|
活动构造地貌 |
新构造运动;
|
|
|
外动力地貌 |
流水地貌 |
流水作用 |
侵蚀 · 运移 · 沉积
|
|
地貌类型 |
沟谷流水地貌,河谷流水地貌,河口地区地貌(三角洲),河(谷)系的发育(水系)
|
|
|
坡地重力地貌 |
坡地系统 |
坡地 |
|
地貌类型 |
崩塌,滑坡(山崩),错落,坡地蠕动
|
|
|
冰川地貌
|
基本 |
冰川和冰川作用,第四纪冰期
|
|
冰川的分类与类型 |
山岳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大陆冰川
|
|
冰川作用与地貌形体 |
冰蚀作用,冰蚀地貌(冰斗、角峰和刃脊、冰川谷),冰碛地貌
|
|
|
冻土地貌
|
冻土和冻融作用(均参见“冻土”),冻土地貌形体(石海与石河、构造土、冰核丘和冰丘、热融地貌)
|
|
风沙地貌
|
风蚀地貌形体(风蚀洼地、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谷与风蚀丘、风蚀雅丹),风积地貌形体(沙丘地貌),风力作用(风蚀作用、风积作用),荒漠
|
|
海岸地貌
|
海岸地貌(海岸堆积地貌)、海岸、沙洲、泻湖、红树林与珊瑚海岸 |
|
人工地貌
|
梯田,桑基鱼塘,填海(湖)造陆(填海),水库,黄土淤泥坝
|
|
|
地外动力地貌 |
隕石地貌
|
隕石坑,隕石平原,隕石山
|
|
電離地貌
|
|
|
引力地貌
|
|
|
射線地貌
|
|
|
|
区域地貌 |
山地与丘陵地貌
|
山地:单元(山峰、山岭、山脉、山原、山系、山地地区) · 结构(山顶、山坡、山麓) · 要素 · 特征 · 形成与发展 · 分类[按 高度和形态: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按成因:构造山地、岩浆活动山地、侵蚀切割山地(剥蚀山地);按组成物质:岩浆岩山地、沉积岩山地、变质岩山地)/丘陵
|
|
平原地貌
|
形态分类:(据高度和形态指标分类)高平原、低平原、洼地平原,(据表面起伏形态分类)平坦平原、波状平原、倾斜平原、凸状平原;成因分类:(按照内动力对地壳作用的强度和性质,及外营力相应作用效果和持久时间划分)构造面平原、缓慢上升剥蚀型平原、缓慢下沉补偿型平原、不等量上升与下沉共建的平原;外动力作用分类:冲积平原、湖成平原、海成平原、冰川及冰水作用形成的平原、沙丘覆盖的平原 |
|
高原地貌
|
据地貌形体;据空间位置:山间高原、山边高原、桌状高原;据内外力和岩性:隆起高原、熔岩高原、黄土高原、冰雪高原
|
|
盆地地貌
|
塔里木盆地地貌、刚果盆地地貌等
|
|
大陆边缘地貌
|
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岛(冲蚀岛、构造岛),大陆基
|
|
洋底地貌
|
形体:海沟地貌,岛孤地貌,海盆,中央海岭,平顶山峰;各大洋底地貌 |
|
|
分支学科 |
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
|
规范控制 |
- AAT: 300054547
- GND: 4130684-3
- NARA: 10640304
- NDL: 00573012
|
|
VxbGS 81yTb2yKZt 7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數位音樂下載 為非以「實體」方式來販賣音樂的相關產品,而使用數位格式如mp3、AAC等文件格式來進行銷售販賣的一种音乐产业形式。著名的數位音樂下載服務商有iTunes Store、RecoChoku、Google Play音乐和微软Zune等。数字音乐下载在二十一世纪初一度风靡全球, [1] [2] 使得传统唱片产业走向衰落,但其自身也在2010年代流媒体音乐服务如Apple Music、Spotify等的挤压下迅速失去市场份额。 [3] [4] 数字音乐下载有便于携带、传播迅速、制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与流媒体音乐相比也能更好保障音乐人权益; [5] 但它同时很可能带来侵犯版权和滥用的情形, [6] 也给音乐产业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数字音乐下载为音乐人和乐迷提供了更加便捷直接的交流渠道,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音乐人的出现和独立音乐的迅速发展。 [7] 目录 1 历史 1.1 技术积淀(1987-2000) 1.2 出现与兴起(2000-2004) 1.3 唱片市场的颠覆者(2004-2007) 1.4 巅峰和衰落(2005-2013) 1.5 摇摇欲坠的现状与不可预知的明天(2014至今) 2 主要文件格式 2.1 PCM编码格式 2.1.1 WAV 2.1.2 APE 2.1.3 FLAC 2.2 苹果推出的无损文件格式 2.2.1 AIFF 2.2.2 ALAC 2.3 有损压缩格式 2.3.1 MP3 2.3.2 AAC 3 主要市场 3.1 iTunes Store 3.2 Google Play音乐商店 3.3 亚马逊音乐商店 3.4 部分其他音乐商店 4 影响与评价 4.1 对音乐产业的影响 4.2 对科技行业的影响 4.3 正面评价 4.4 负面评价 4.4.1 侵权问题 4.4.2 经营模式不明晰 4.4.3 不适应移动时代 4.5 文化现象 5 延伸阅读 6 参考资料 历史 苹果iTunes+iPod的软硬件搭配让数字音...
2
I don't know why balance of the address is 0. when can this situation?
etherscan balances
share | improve this question
asked yesterday
Ru Hi Ru Hi
11 1
New contributor
Ru Hi is a new contributor to this site. Take care in asking for clarification, commenting, and answering.
Check out our Code of Conduct.
add a comment |
...
格利泽436b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列表 艺术家笔下的格利泽436b 母恆星 母恆星 Gliese 436 星座 獅子座 赤經 ( α ) 11 h 42 m 11.0941 s [1] 赤緯 ( δ ) +26° 42′ 23.652″ [1] 距離 33.4 ly (10.2 pc) 光譜類型 M2.5 V [1] 軌道參數 半长轴 ( a ) 0.0291±0.0004 [2] AU 軌道離心率 ( e ) 0.150±0.012 [2] 公轉週期 ( P ) 2.643904±0.000005 [3] d (0.00723849 y) 軌道傾角 ( i ) 85.8 +0.21 −0.25 [3] ° 角距 ( θ ) 2.794 mas 近星點時間 ( T 0 ) 2,451,551.716 ±0.01 JD 半振幅 ( K ) 18.68±0.8 m/s 物理性质 质量 ( m ) 22.2±1.0 [2] M ⊕ 半徑 ( r ) 4.327±0.183 [2] [4] R ⊕ 密度 ( ρ ) 1.51 g cm -3 表面重力 ( g ) 1.18 g 溫度 ( T ) 712±36 [2] K 發現 發現時間 2004 發現者 巴特勒、沃格特、 馬西 et al. 發現方法 徑向速度、凌日法 發現地點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發表論文 出版 其他名稱 Ross 905 b, GJ 436 b, [5] LTT 13213 b, GCTP 2704.10 b, LHS 310, AC+27:28217 b, Vyssotsky 616 b, HIP 57087 b, GEN# +9.80120068 b, LP 319-75 b, G 121-7 b, LSPM J1142+2642 b, 1RXS J114211.9+264328 b, ASCC 683818 b, G 147-68 b, UCAC2 41198281 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