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

Multi tool use
大中華(英语:Greater China)是概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概念,此概念目前尚有爭議。部份人士認為此概念包含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另一部份人士認為還包含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地區,更有人認為包含東南亞、美洲、歐洲的海外華人。最早於1930年由美國地理學家葛德石所提出。[1]
「大中華」不對包含地區的政治地位做出明顯政治判斷,支持者認為可以避免兩岸關係中的政治及主權爭議,以降低政治與意識形態的衝突,同時避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意涵。此用詞可以將臺灣、港澳、蒙古、中國大陸等地區別對待,同時也不等於指此等地域等同獨立國家。該詞主要用於經濟與商業領域,如台灣經濟學家鄭竹園提出的「大中華共同市場」構想和「大中華經濟圈」概念。[2][3][4][5][6][7]
含义
英文「大中華」(Greater China)中的「大」字容易存在其它涵義,除可解作「較大」(Greater)之外,亦可解釋為「廣義」、「泛指」之義。此詞可以從經濟、政治及文化三種意義角度來理解,而分別有大中華經濟圈、大中華政治圈及大中華文化圈。隨著治理、政治、文化、媒體等跨域交流及比較日益增加,各學術領域對「大中華」一詞對全球化、區域化等議題的討論增多。[8][9][10][11][12][13][14][15]
大中華經濟圈,或稱經濟中國,指的是中國大陸、臺灣、港澳及世界的華人企業家可以串連成立大中華經濟圈。[16]大中華政治圈或稱政治中國相較之下較少被提及,可能和國共內戰歷史和臺灣統獨議題有關。[2]
爭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對使用此詞,認為此詞將中國大陸和臺灣相提並論和區別對待。學者王赓武也質疑此地理名詞會有誤導或錯誤的效果,讓其他地域的國家質疑中華人民共和國傾向帝國主義擴張;[2]他認為這詞絕不應該用在海外華人,大中華在他看來其實只是迷思,若將此詞延伸到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兩岸三地外之地方,這個詞將開始有誤導的政治效應,有不良效果。[2]
参见
中国主题
参见:民族主義、大汉族主义、大西藏地區、大東亞共榮圈、蘇聯人民、大英國協、大德意志、德奧合併、大義大利、大尼泊爾地區、阿拉伯世界、大伊朗和漢字文化圈
更多信息:臺灣統獨議題和臺海現狀
更多信息:中華民族、中国民族主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中国中心主义和華人地區
更多信息:大民族主義、大熔爐和模糊政治
参考文献
^ Harding, Harry. The Concept of 'Greater China': Themes, Variations and Reserva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Dec 1993, (136, Special Issue: Greater China): 660.
^ 2.02.12.22.3 Henry Yuhuai He.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文化用语大典. M.E. Sharpe. 2001: 48– [1 December 2012]. ISBN 978-0-7656-0569-6.
^ 中國大陸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1999 [23 January 2013].
^ 鐘啟賓. 搞懂規則,賺遍大陸: WTO下的兩岸經貿.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7: 246 [23 January 2013]. ISBN 978-986-6909-97-9.
^ 中華戰畧學刊. 中華戰畧學會. 2002 [23 January 2013].
^ 財團法人海峡交流基金會年報. 財團法人海峡交流基金會. 1997 [23 January 2013].
^ Major Contributions (in Chinese)[永久失效連結]
^ Guo, Sujian; Guo, Baogang. Greater China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10. ISBN 9780739135341.
^ Yang, Kenneth C.C.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et regulatory policies in the Greater China Region: Emerging regulatory models and issues in China, Hong-Kong SAR, and Taiwan.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07-02, 24 (1): 30–40 [2012-11-07]. ISSN 0736-5853. doi:10.1016/j.tele.2005.12.001.
^ Berry, Christopher; Chan, Joseph Man. Toward TV Regionalization in Greater China and Beyond. TV China: Institutions, Programming, and Audiences in Greater China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 (编) Ying Zhu (ed.). TV Chi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01-28. ISBN 0253220262.
^ Sum, Ngai-Ling. Cyber-Capitalism and the Remaking of Greater China. (编) Francoise Mengin (ed.). Cyber China: Reshaping National Identities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First Edition.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4-11-27: 205–236. ISBN 1403965781.
^ Mengin, Francoise.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State in Greater China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编) Francoise Mengin (ed.). Cyber China: Reshaping National Identities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1. New York: Palgrave. 2004-11-27. ISBN 1403965781.
^ Lee, C.C. Rethinking political economy: Implications for media and democracy in Greater China. JAVNOST-LJUBLJANA-. 2001, 8 (4): 81–102.
^ William A. Callahan. Nationalism, Civilization and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the discourse of Greater China. [2007-12-14].
^ Hughes, Christopher. Controlling the Internet Architecture Within Greater China. (编) Francoise Mengin (ed.). Cyber China: Reshaping National Identities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4-11-24: 71–90. ISBN 1403965781.
^ “大中華經濟圈”勢不可擋 ,華夏經緯網,08/05/2004
華人
|
|
華人地區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际控制地区
|
内地
|
|
|
香港
|
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香港華裔市民人口比重91.6%)
|
|
澳门
|
澳門半島、氹仔、路氹城、路環(澳门華裔市民人口比重94%)
|
|
|
中華民國 实际控制地区
|
臺澎 |
汉族人口整体比重:逾97% 原住民族(屬南島民族、馬來人種 [1],人口至少約2.4%)之縣市(汉族人口比重):
台東(約六成)
花蓮(約七成)
屏東(約九成)
南投(約九成)
|
|
金馬 |
金門、烏坵(金門縣代管)、马祖
|
|
|
 东南亚华人 主要聚居地区 |
马来西亚 |
马来西亚 (土生者、华嘉族、槟城)(比重:23%)
|
|
新加坡
|
新加坡(土生者)(比重:74%)
|
|
圣诞岛
|
圣诞岛(比重:70%)
|
|
文莱
|
文莱(比重:9%)
|
|
|
|
海外華人 |
亚洲 |
东南亚 |
菲律宾 (生理人)
柬埔寨(福建人)
- 老挝
缅甸 (班赛人、果敢人、土生者)
泰国(秦霍人、普吉府土生華人)
印度尼西亚 (土生者、文登华人、邦加-勿里洞)
- 東帝汶
越南 (胡志明市、臺灣人、艾人、山瑶人、明鄉人)
|
|
东亚 |
|
|
南亚 |
|
|
西亚 |
|
|
中亚 |
|
|
|
大洋洲 |
澳大利亚 (臺灣人、香港人)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斐济
- 帕劳
- 萨摩亚
- 汤加
- 瓦努阿图
- 新西兰
|
|
美洲 |
加勒比 |
- 波多黎各
- 伯利兹
- 多米尼加
- 牙买加
- 古巴
- 圭亚那
- 海地
- 千里達和多巴哥
|
|
北美 |
加拿大 (臺灣人、香港人、溫哥華、多倫多)
美国 (臺灣人、香港人、夏威夷)
- 墨西哥
|
|
中美 |
|
|
南美 |
- 智利
- 阿根廷
- 巴西
- 秘鲁
- 苏里南
- 委内瑞拉
- 厄瓜多尔
- 巴拉圭
- 乌拉圭
|
|
|
欧洲 |
北歐 |
|
|
西歐 |
- 比利时
- 德国
英国 (香港人)
法国 (留尼旺)
- 荷兰
- 愛爾蘭
|
|
南歐 |
|
|
東歐 |
俄羅斯(東干人、塔兹人、西伯利亚华人)
- 捷克
- 保加利亚
- 罗马尼亚
|
|
|
非洲 |
北非 |
|
|
西非 |
|
|
東非 |
- 肯尼亚
- 坦桑尼亚
- 马达加斯加
- 毛里求斯
- 莫桑比克
- 塞舌尔
留尼旺(西印度洋的法国海外省)
- 乌干达
- 埃塞俄比亚
|
|
中部非洲 |
|
|
南部非洲 |
- 南非
- 博茨瓦纳
- 莱索托
- 赞比亚
- 辛巴威
- 馬拉威
- 纳米比亚
|
|
|
另见:香港侨民
|
|
|
相關 |
区域 |
- 中国 (消歧义)
- 兩岸四地
- 大中華地區
- 唐人街
- 汉地
- 华人社团
- 华人黑社会
- 華人新村
- 美斯樂
|
|
人群 |
- 中华民族
- 汉族
- 朝鮮族
- 京族
- 俄羅斯族
- 中國人
- 中華民國國民
- 華人
- 海外華人
- 华工
- 唐人
|
|
历史文化 |
- 中華文化
- 漢語圈
漢字文化圈
- 漢文化
- 排华
- 殷人东渡美洲论
|
|
^ 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
|
泛民族主義
|
|
概念 |
- 泛非洲主義
- 泛美洲主義
- 泛阿拉伯主義
- 泛亞洲主義
- 柏柏主義
- 泛凱爾特主義
- 大中華
- 捷克斯洛伐克主義
- 泛日耳曼主義
- 泛歐洲主義
- 泛福佬主義
- 泛西班牙主義
- 伊比利亞主義
- 泛印地安主義
- 泛伊朗主義
- 泛伊斯蘭主義
- 泛拉丁主義
- 泛蒙古主義
- 泛大洋洲主義
- 泛斯堪地那維亞主義
- 泛斯拉夫主義
- 圖蘭主義
- 泛突厥主義
- 南斯拉夫主義
|
|
領土概念 |
- 大阿爾巴尼亞
- 大保加利亞
- 大加泰隆尼亞
- 大中國
- 大克羅埃西亞
- 大芬蘭
- 大匈牙利
- 大伊朗
- 大以色列
- 大義大利
- 大墨西哥
- 大摩洛哥
- 大尼泊爾
- 大荷蘭
- 大挪威
- 大葡萄牙
- 大羅馬尼亞
- 大塞爾維亞
- 大索馬利亞
- 大西班牙
- 大敘利亞
- 大烏克蘭
- 大南斯拉夫
- 希臘偉大理想
- 庫爾斯坦
- 大亞美尼亞
- 聯合愛爾蘭
- 統一馬其頓
- 大亞塞拜然
|
|
LJ,ES,sXib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提示 :本条目的主题不是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校训 博文約禮 [1] [2] 创建时间 1963年10月17日 学校类型 法定(公立)、研究型 監督 主權移交前:英屬香港總督 主權移交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校董會主席 梁乃鵬博士 校長 段崇智教授 副校长 華雲生教授(常務副校長) 霍泰輝教授、吳基培教授 張妙清教授、潘偉賢教授 陳偉儀教授、吳樹培先生 教师人數 1,619 [3] 学生人數 25,489 [3] 本科生人數 20,147 [3] 研究生人數 5,342 [3] 校址 香港新界沙田馬料水沙田市地段437號(大埔公路十一至十二咪左右(正門及崇基門) 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 坐标: 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 科學園路與澤祥街交界(東校門) 澤祥街18號(沙田凱悅酒店及工商管理學院)) 校區 新市鎮 总面积 134.4公頃(1,344,000平方米) [2] 代表色 紫與金 [1] 吉祥物 鳳凰 [1] 隶属 英聯邦大學協會 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 東南亞高等教育協會 ( 英语 : ASAIHL ) 國際大學協會 亚太高校书院联盟 八大公立大學聯盟(譯自:HK8)[3] 网站 http://www.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學 ( 英语: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縮寫为 CUHK ),簡稱 中文大學 、 中大...
10
1
I have a function that searches a vector of iterators and returns the iterator if its names matches a string passed as an argument. koalaGraph::PVertex lookUpByName(std::string Name, std::vector<koalaGraph::PVertex>& Vertices) { for (size_t i = 0; i < Vertices.size(); i++) { if(Vertices[i]->info.name == Name) return Vertices[i]; } } My question is how can I implement this as a lambda, to use it in connection with std::find_if ? I'm trying this: std::vector<koalaGraph::PVertex> V; std::string Name; std::find_if(V.begin(), V.end(), [&Name]() {return Name == V->info.name;}) But it says that V an enclosing-function local variable cannot be referenced in a lambda body unless it is in the capture list.
...
坐标: 23°33′53″N 119°33′50″E / 23.564832°N 119.563924°E / 23.564832; 119.563924 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山門與廟埕 漢語拼音 tiān hòu gōng 台羅拼音 má tsóo king 基本資訊 所在地 中華民國(臺灣) 澎湖縣馬公市長安里正義街1號 創建年份 不明 大明萬曆32年(1604年)之前 開基者 不明 廟格 闔澎公廟 本殿構造 五開間三進落 等級 國定古蹟 主神 天上聖母 例祭 農曆正月元宵、七月普渡 相关人物 沈有容、韋麻郎、施琅、藍木、黃良、陳玉峰 澎湖天后宮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登錄名稱 澎湖天后宮 其他名稱 媽祖宮、娘媽宮、天妃宮 登錄等級 國定第一級古蹟 登錄類別 祠廟 登錄公告日期 1983年12月28日 開放時間 07:00 --17:00 材質 紅磚、土黃色花崗岩、泉州白石與黑色石階 參觀費用 免費參觀 所有權者 開台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澎湖天后宮 ,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闔澎公廟之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天后宮確切創建年代眾說紛紜,隨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出土,確定於大明萬曆卅二年(1604年)即已立廟。 [1] :48-53 天后宮早無定稱,稱 娘娘宮 、 天妃宮、娘媽宮、媽祖宮 或 媽宮 等稱呼在所多有。清朝領有台灣後,施琅宣稱克台戰役多賴天妃顯靈襄助,奏請康熙皇帝加封,晉天妃為天后,故今稱「天后宮」。 [2] :8-13 目录 1 沿革 1.1 明朝及明鄭時期 1.2 清領時期 1.3 日治時期 1.4 中華民國 2 奉祀 2.1 媽祖、千里眼、順風耳 2.2 註生娘娘 2.3 送子觀音 2.4 至聖先師 2.5 積慶公夫婦 2.6 天津媽祖像 2.7 虎爺 3 建築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