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丁堀 (東京都中央區)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八丁堀 (日语:八丁堀 / はっちょうぼり Hatchōbori * / ? )是東京都中央區的町名。現行行政地名為八丁堀一丁目至八丁堀四丁目。2013年8月1日為止的人口有2,908人[1] 。郵遞區號104-0032。
目录
1 地理
2 歷史
3 交通
3.1 鐵道
3.2 巴士
3.3 道路
3.4 橋
4 設施
5 史蹟
6 參考文獻
7 備註
8 相關條目
9 外部連結
地理
位於東京都中央區東部,屬京橋地域。過去西邊邊界是楓川、南邊邊界是櫻川(八丁堀)。現在西界為首都高速都心環状線,東界為龜島川,北鄰日本橋茅場町、日本橋兜町,南連新富、入船、湊。八丁堀屬日本橋兜町的中央警察署、京橋的京橋消防署管轄。
河川
歷史
1931年(昭和6年)舊本八丁堀1丁目〜5丁目與周圍的町進行區劃整理,高代町、松屋町、岡崎町、本八丁堀部分區域成立西八丁堀1丁目〜4丁目,元嶋町、長澤町、幸町、日比谷町、八丁堀仲町、永嶋町、水谷町與本八丁堀部分區域成立八丁堀1丁目〜4丁目[2] 。1969年(昭和44年),西八丁堀與八丁堀再次整合[2] 。
江戶時代初期,此地多寺院,形成寺町。但在1635年,八丁堀多數寺院奉命遷往淺草[3] 。這些離開的寺院舊地變成與力、同心的組屋敷,成為八丁堀的特色。
江戶時代,八丁堀的澡堂以非常擁擠聞名,因此同心有時會使用女湯[4] 。這造成了八丁堀的澡堂女湯也設有放置武士刀的刀架,稱為「女湯的刀掛」。
地名的由來
江戶時代,此地開闢一條長約8町(約873公尺)的堀,稱為「八町堀」,後來成為町名[2] 。之後「町」字省略成「丁」。
八丁堀在江戶時代是江戶町奉行所的同心、與力的居住區。八丁堀常被他們用作自稱、俗稱(例:「八丁堀」(中村主水等)、「―の旦那」),或是現在時代劇的作品名(例:「八丁堀的七人」)。
交通
鐵道
東京地下鐵日比谷線、JR京葉線有地下通道連接。
東京地下鐵日比谷線 ○ 八丁堀站
JR東日本京葉線 ■ 八丁堀站
巴士
道路
東京都道50號東京市川線(新大橋通)
八重洲通
平成通
鈴蘭通
二八通
鍛冶橋通
鐵砲洲通
橋
設施
中央八丁堀郵便局
八丁堀保育園
京華廣場 - 利用舊中央區立京華小學校、京華幼稚園的區營複合設施。
早稻田大學推廣中心八丁堀校
中央區立高科技中心
京華社區活動室
中央區銀髮人才中心
中央交通事故相談所 - 財團法人東京交通安全協會營運的相談所(諮詢所)。
八丁堀區民館
玉圓寺 - 八丁堀現存唯一的佛教寺院。江戶初期在八丁堀三丁目,後移至現在地點。
今村幸稻荷神社
日比谷稻荷神社-慶長11年(1606年)建立。現在只剩祠與由緒書。
天祖神社-寛永元年(1623年)建立,寛永10年(1633年)移至現在地點。現在只剩祠與由來碑。
史蹟
堀部安兵衛武庸之碑 - 紀念赤穂浪士之一堀部安兵衛的石碑。1969年建立。
參考文獻
大石學「地名で読む江戶の町」(PHP新書) ISBN 4-569-61548-1
備註
^ 町丁目別世帯数男女別人口 中央区ホームページ 平成25年8月1日現在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3-12.
^ 2.0 2.1 2.2 八丁堀地區 町名の由来 - 中央區ホームページ内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2012年6月4日閲覧。
^ 地名で読む江戶の町、105P
^ 地名で読む江戶の町、107P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八丁堀 (東京都中央區)
外部連結
中央區官方網站
八丁堀二丁目東町會[永久失效連結 ]
東京都中央區的町名
日本橋地域
日本橋 | 日本橋大傳馬町 | 日本橋蠣殼町 | 日本橋兜町 | 日本橋茅場町 | 日本橋小網町 | 日本橋小傳馬町 | 日本橋小舟町 | 日本橋富澤町 | 日本橋中洲 | 日本橋人形町 | 日本橋箱崎町 | 日本橋濱町 | 日本橋馬喰町 | 日本橋久松町 | 日本橋堀留町 | 日本橋本石町 | 日本橋本町 | 日本橋室町 | 日本橋橫山町 | 東日本橋 | 八重洲(一丁目)
京橋地域
明石町 | 入船 | 京橋 | 銀座 | 新川 | 新富 | 築地 | 八丁堀 | 濱離宮庭園 | 湊 | 八重洲(二丁目)
月島地域
勝鬨 | 月島 | 佃 | 豐海町 | 晴海
SuRVD8naUrmTrgawV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提示 :本条目的主题不是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校训 博文約禮 [1] [2] 创建时间 1963年10月17日 学校类型 法定(公立)、研究型 監督 主權移交前:英屬香港總督 主權移交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校董會主席 梁乃鵬博士 校長 段崇智教授 副校长 華雲生教授(常務副校長) 霍泰輝教授、吳基培教授 張妙清教授、潘偉賢教授 陳偉儀教授、吳樹培先生 教师人數 1,619 [3] 学生人數 25,489 [3] 本科生人數 20,147 [3] 研究生人數 5,342 [3] 校址 香港新界沙田馬料水沙田市地段437號(大埔公路十一至十二咪左右(正門及崇基門) 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 坐标: 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 科學園路與澤祥街交界(東校門) 澤祥街18號(沙田凱悅酒店及工商管理學院)) 校區 新市鎮 总面积 134.4公頃(1,344,000平方米) [2] 代表色 紫與金 [1] 吉祥物 鳳凰 [1] 隶属 英聯邦大學協會 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 東南亞高等教育協會 ( 英语 : ASAIHL ) 國際大學協會 亚太高校书院联盟 八大公立大學聯盟(譯自:HK8)[3] 网站 http://www.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學 ( 英语: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縮寫为 CUHK ),簡稱 中文大學 、 中大...
10
1
I have a function that searches a vector of iterators and returns the iterator if its names matches a string passed as an argument. koalaGraph::PVertex lookUpByName(std::string Name, std::vector<koalaGraph::PVertex>& Vertices) { for (size_t i = 0; i < Vertices.size(); i++) { if(Vertices[i]->info.name == Name) return Vertices[i]; } } My question is how can I implement this as a lambda, to use it in connection with std::find_if ? I'm trying this: std::vector<koalaGraph::PVertex> V; std::string Name; std::find_if(V.begin(), V.end(), [&Name]() {return Name == V->info.name;}) But it says that V an enclosing-function local variable cannot be referenced in a lambda body unless it is in the capture list.
...
坐标: 23°33′53″N 119°33′50″E / 23.564832°N 119.563924°E / 23.564832; 119.563924 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山門與廟埕 漢語拼音 tiān hòu gōng 台羅拼音 má tsóo king 基本資訊 所在地 中華民國(臺灣) 澎湖縣馬公市長安里正義街1號 創建年份 不明 大明萬曆32年(1604年)之前 開基者 不明 廟格 闔澎公廟 本殿構造 五開間三進落 等級 國定古蹟 主神 天上聖母 例祭 農曆正月元宵、七月普渡 相关人物 沈有容、韋麻郎、施琅、藍木、黃良、陳玉峰 澎湖天后宮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登錄名稱 澎湖天后宮 其他名稱 媽祖宮、娘媽宮、天妃宮 登錄等級 國定第一級古蹟 登錄類別 祠廟 登錄公告日期 1983年12月28日 開放時間 07:00 --17:00 材質 紅磚、土黃色花崗岩、泉州白石與黑色石階 參觀費用 免費參觀 所有權者 開台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澎湖天后宮 ,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闔澎公廟之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天后宮確切創建年代眾說紛紜,隨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出土,確定於大明萬曆卅二年(1604年)即已立廟。 [1] :48-53 天后宮早無定稱,稱 娘娘宮 、 天妃宮、娘媽宮、媽祖宮 或 媽宮 等稱呼在所多有。清朝領有台灣後,施琅宣稱克台戰役多賴天妃顯靈襄助,奏請康熙皇帝加封,晉天妃為天后,故今稱「天后宮」。 [2] :8-13 目录 1 沿革 1.1 明朝及明鄭時期 1.2 清領時期 1.3 日治時期 1.4 中華民國 2 奉祀 2.1 媽祖、千里眼、順風耳 2.2 註生娘娘 2.3 送子觀音 2.4 至聖先師 2.5 積慶公夫婦 2.6 天津媽祖像 2.7 虎爺 3 建築歷史 ...